西汉开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和现世枪械上的表尺相同;为了便于按目标距离调整弩发S的角度、提高S击的命中率。
在铜郭的下方有“悬刀“,用于发S箭矢。
发S时,先把弦挂在弩机的“牙“上,将箭矢装于“臂“上的箭槽内,通过“望山“进行瞄准后,扳动“悬刀“使“牙“下缩、弦脱钩,利用张开的弓弦急速回弹形成的动能,高速将箭S出。
重新拉紧弓弦时,须将弩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脚踩住,然后用双手把弓弦往后拉紧。
弩S出的箭是弩专用的箭矢,和弓箭手用的不一样,弓箭手的箭矢尾部会绑有羽毛、帮助减少阻力;弩专用的箭矢叫做“弩箭”,相对于弓箭所用的箭矢,弩箭要更短一些,而且尾端是平整的。
但是他的S程要比弓箭高上一倍还多。
弓箭的S程最多能到达三百米,而弩箭最多可以到达六百。
而且弩箭对使用者的要求更低,弓箭手的话需要长久的训练,对于臂力包括体力都有较强的要求;弩则不同,只要学会校准就可以百发百中。
一个熟练的弩箭手,几乎抵得上三个弓箭手。
综上所述,弩有三个优点。
一是S程远。
二是可以瞄准目标,命中率高。“弩”其实就是强化的弓箭,可以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S,有利于捕捉S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可以同时发S几枝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
但,也有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是弩机很笨重,所以适合由步兵携带或制成弩车。
古代的车兵都装备着弩车,是步兵主力,有利于攻坚、设伏、厄守、突围、相持等战法。
但是,并不是说弓箭手就没有用了,弓箭手虽然远程杀伤力虽然不如弩箭手,但是,短距离厮杀的话,用弩反而比较麻烦。
因为弩箭装配的时间远比弓箭手换箭的时间要长。
短距离战斗讲究地是速战速决。
如果敌人相隔很远,有弩是完全来的及的,但是如果的人已经到了城下,换弩的功夫,车门可能就漏了。
当然,也有个例,并不是所有的弩箭S程都很远,有种叫“方镞箭”的箭矢,S程比一般的箭来得短。
但它可以在飞行时保持几乎绝对的平稳,且带有一个尖锐的金属箭头——这使得它的穿透力特别强。
要说一点,所有的弩都是弩车式样的,手弩这种东西,反正唐朝是还没有。
一个人几乎是控制不了弩车的,最少需要两个人;不过,北宋神宗时期,出现的神臂弩倒是可以由一人发S。
S程可达400多米,而且能贯穿重甲,令金军胆战心惊。
手弩这种东西历史上是没有的,那都是后世幻想出来的,如果有手弩的话,手枪的专利就是大天朝的了。
我们在军营门口站好队,出发去安西都护府。
走了四天半,终于到了。
我原以为,安西都护府会是高楼大院,再不济也得跟陇西军营似的——是个军事堡垒。
来到了之后才发现,他们是修在地上的。
整个安西都护府都是由夯土建造而成的,他们把整个安西都护府修的跟个城门似的;一个硕大的城门之上,挂着一块大横匾:“府护都西安”。
城门之上有很多人在警戒,有的手里拿着陌刀,有的手里拿着横刀。
城门之外,有一条特别宽的战壕,里面放置着很多弩车。
原谅我不知道他们是要怎么打仗的,怎么能把弩车放在战壕里呢?
老远看到我们的队伍,城门就打开了。
这样真的好吗?
不怕会有人趁乱混进来吗?
城门里走出一队人,其中有一个将军模样的人,他应该就是安西都护府的副大都护;旁边有两个军官模样的人,我不认得身后,感觉应该是校尉、都尉之类的。
同行的,还有一堆路人甲乙丙。
“在下来曜。”将军模样的人露出一口大白牙,说,“柳监军,好久不见。”
安西都护来耀
第186章 哥舒道元
那个大叔叫哥舒道元?
那他不就是哥舒翰的老爹吗?
“哥舒副都护,上个月不是还见过吗。”柳涌说。
这个大叔也是够不会说话的,人家就是客气一下,要那么当真吗?
虽然早就知道柳涌这个家伙说话总是Y阳怪气的、不是不是宦官胜似宦官,只是没想到,他噎自己人就罢了,连安西副都护都噎。
在人家地盘上,能不能收敛点儿?
“监军所言极是。”哥舒道元好脾气地笑,他侧身让开路,“一路舟车劳顿,里边请。”
柳涌也不客气,直接走了进去。
其他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该跟着去还是该留。
“都护大人。”我抱拳行礼。
他轻笑,抱拳回礼:“还请先歇息吧。”
哥舒道元看起来属于那种五大三粗的人,心胸宽阔、大大咧咧的。
“多谢都护大人。”我也不再跟他客气,低了下头,走了进去。
里面和外面看的差不多,都是由夯土构成的。
来的路上就发现了,从陇西往这里走,一路上植被越来越少。
整个西域降水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比较稀少。
在安西都护府的附近,除了一些约一人高的杂草之外,基本上看不到其他植被。
不是说荒漠化是在建国之后才开始的吗?
怎么现在就一副黄土高原的样子?
“这里地处偏远,常年降水稀少,周围这一圈儿基本上都只剩下土了。”跟在我后面进来的哥舒道元说,“再往边上走一点儿,那边倒是很多的植物,之前想着种一些,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不得法,种出来的总是很容易就死了。”
那是,治理荒漠化哪儿那么容易啊,要是那么容易的话,后世就不至于有那么多人受灾了。
“想来是雨水稀少,植物供给不够吧。”我随口应声,“副都护大人,我想问一下,周围一直都这样吗?”
“那倒不是,就是这两年的事儿。”哥舒道元说,“我小的时候这周围还都是个绿洲呢,现在都成了越来越小,估计再过个百八十年的就会变成荒漠吧?”
百八十年还不至于,千八百年之后真的是成荒漠了。
“说实话,我总感觉降水照这么会少下去,总有一天会干似的。”哥舒道元补充道,“也许千八百年就干了。”
我想说,大叔你真的很有远见啊,用不了十年二十年,到了开元三四年它就“干”,了——水位低于正常线。
不过只是短暂干涸,第二年降水丰沛、就又回来了。
历史上罗布泊的位置一直在变动。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那些闲的皮儿疼的科学家造的谣,但是我一直是支持“罗布泊不会移动”的。
因为罗布泊的蓄水量是非常大的,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得乘着小舟。
就算是会受到季风的影响也不可能整个儿都移动了。
又不是移动个十米八米的,移动一个纬度……怎么可能呢?
“不过,这都是季节造成的。”哥舒道元说,“等雨季来了之后,罗布泊的水又会蓄满了的。”
“嗯。”我应声。
现在周围大概就有差不多一平方千米的黄沙地带了。
不知道为什么后世的记载,里面没有提到过之前就沙漠化。
也许是哥舒道元大叔之类的人治理好了。
“其实我倒是有办法能让周围的泥土里重新生长出植物来。”我说,“就是可能需要费些功夫。”
哥舒道元惊讶不已,他看着我:“还请赐教。”
治理荒漠化最主要的是防沙固林。
第一步就是植树种草。
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
后世的时候,整个大西北沙漠化都很严重,在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第二个就是围栏封育。
后世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
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荒漠化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有足够的水源供应的话,是绝对可以把沙漠还原成草原的,但是找不到那么充沛的水源。
等到绿植起来之后,再采取蚕食的方略,慢慢缩小沙漠范围。
记得有一种可以固定沙子的一种枣树,再在上面种树种草。
像这附近也就一千平方米的大小的荒漠区,用不了五年就可以变回绿洲。
“首先需要先种一些高大的树,防止风沙侵袭。”我说,“这时候需要再受周围种上一些草,让草帮助固土。”
相似小说推荐
-
草民遇三国 (小囧同学) 起点VIP2017-08-01 秦汉三国莫非回到三国只是为了铲除这两个妖孽?来来回回的奔波也是因为这个?但不论哪边,三国...
-
伐明 (林泉隐士) 起点VIP2017-08-16 两宋元明崇祯元年,陕甘大旱,饥民遍地,流贼四起。陕北高原,官员催科比粮,搜刮严酷,百姓早已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