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大同镇满桂总兵素来有良将之称,一击之下斩杀了名头更大、实力更强的王嘉胤。只要大同镇精兵能腾出手来,剿灭小白袍还是轻而易举的。”
杨鹤听了这番安慰的话,暗自摇了摇头说道:“这一次剿匪,也怪老夫有些轻敌。本以为四万精兵一击而下。秃匪纵然凶顽,也当一鼓而灭。没想到秃匪如此厉害,居然与官军对抗不落下风。纵使调来了满桂精骑。只怕也不能尽快剿灭小白袍这一股巨匪。反而加重的运粮的任务,让大军的粮道更加脆弱。”
杨鹤的这番认识也算是比较清醒,但是作为一个二品京官,杨鹤并不能将过错揽在手中。他这番话只能他亲信的幕僚中说一说,对于当前的局势还是毫无用处。
“老东翁,现在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咱们到现在还占据优势,只要在从九边抽调一部分精兵。定能一鼓作气剿灭秃匪。”王洛见杨鹤有些灰心丧气,信心十足的相劝道。
“哎”
杨鹤长长叹息了一声。“没用的。从剿匪到现在,短短三个月时间,朝廷就花费了百万两白银。即便兵马还有富余,但是没有饷银。仗已经很难打下去了。”
“不是还有内帑嘛,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皇上难道还会心疼银子。有了内帑接济,加上朝廷腾挪一下,还是能抽出不少银子的。”
杨鹤紧了紧身上的皮袍,落寞的说道:“我虽然不在朝中,但是也知道皇家也是善财难舍。更可况万历年间连番用兵,只怕先皇留下的内帑未必有多少。”
“况且天子即位后,对待官绅太宽。对待百姓太严。又没有上几代天子敛财制衡的手段,只怕情况更加糟糕。”
杨鹤这番话是非常隐晦的,话音中对于崇祯天子的治国之道的手段也有些意见。
实际上也是如此。崇祯登基后,基本上看不清局势,分不清大局。他听信了东林党的忽悠,取下了矿税监,还将江南的茶税交给文官收取。
这样一来,从崇祯元年开始。朝廷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再加上为了修建天启皇帝的皇陵,整个崇祯元年。朝廷一直拿不出饷银。
而因为缺乏饷银,九边的官军连续发动兵变,无数的边军士卒逃亡成为盗匪,这就更加重了陕北流民起义危险。
到了崇祯二年,朝廷缺银子的局面更加严重,崇祯皇帝没有办法,只能加收剿饷二百万两,讲负担压在贫苦的百姓身上。
明代的税制,从明太祖开始就问题重重,因为明太祖的关爱。官员士绅的土地是不收银子的,几百年下来的土地兼并,自耕农的土地越来越少,从宣德年间开始,明朝的田赋就逐年减少。
到了天灾*之年,百姓为了躲避官府的盘剥,少交一些赋税。纷纷将土地投献到士绅名下,将自己卖身给士绅为奴,这样一来,更减少了交税人员的数目。
而指望官僚阶层的节操,自发的将应该缴纳的赋税交上来,这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举个恰当的例子,崇祯二年整个浙江省的茶税,官员们仅仅上交了十二两白银。这是十二两白银,就是偌大的浙江省一年的茶税。而在天启七年,这个数目还是十七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当地收税的太监的严重贪污。
在明末时期,明朝的官僚几乎毫无节操。他们眼中除了白花花的银子,根本没有丝毫忠义。为了少交赋税,他们什么缺德的事情也能干出来。
在崇祯元年中,他们忽悠刚刚继位的崇祯天子,炒作苏松重赋的概念,上书让朝廷将赋税平均到各省。而生长在妇人之手,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崇祯皇帝,居然同意了这个意见。
众所周知,江南一亩田地种植茶桑可以赚取十几两白银。而陕北之地,每亩天地只能平均打三四斗粗粮,赚取的银子还不到三分银钱。
而大明朝的崇祯皇帝,居然让每亩地收入三分银子的陕北交纳二两银子的田税。这样残暴的政策,自然逼得陕北百姓只能造反,正是因为这种政治背景,刘宣才能聚拢饥民,起兵造反。
这种状况,杨鹤心中自然清楚。他本人就是官僚阶层的一员,他出身于常德,并不是东林党人,反而与当年的楚党关系密切。但是对于朝廷这种艰难的局面,杨鹤也没有任何办法。
在朝廷的体制内,任何改革都会触动当权者的利益,哪怕是大权在握的张居正,也不敢触动官绅阶层的根本。
杨鹤想到这里,越发的悲观失望,他忧虑的说道:“现在最危险的就是粮道,朝廷千里迢迢翻越太行山为大军运粮。每一粒粮食都是非常宝贵的,现在小白袍占据平遥,严重的威胁着官军的粮道。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个隐患,我们也要尽快退兵了。”
王洛虽然算是杨鹤的亲信,经常为他出谋划策,但是大军的粮草,却并不由他经手。他迟疑了一下问道:“情况已经如此糟糕了吗?”
“只怕更严重一些,现在东大营中,咱们的粮草只能坚持二十天。从两个月以前,官军运送的粮草就在减少。”
“如今冷泉口、平遥二股秃匪,严重威胁着大军的粮道,时不时会主动出击,焚毁一部分军粮。上月初三,秃匪下山虎烧毁了咱们上万石军粮。这个月初二,小白袍击败了官军运粮队,咱们又丢失了四千石粮草。如果不能拔除冷泉口、平遥二股匪军,官军就不能挽回缺粮的局面。”杨鹤叹了一口气,为难的说道。(未完待续。。。)
第六十章入关
塞外的气候,比起山西更加严寒。尤其是在小冰河时期的明末,这种寒冷更加严酷。
在辽东边墙外的无人区。一支六万人的大军正在艰难的朝着南方杀来,这支军队正是让关宁明军闻风丧胆的辽东八旗军。
这一次入关,继位不久的皇太极拼上了老本,带着四万旗丁远征大明。这四万大军中,披甲的战兵就有两万五千人,剩下的一万五千辅兵也都是战争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兵。
不仅如此,这一次跟随皇太极征明的蒙古骑兵,包括科尔沁、土谢图、喀喇沁等十几个部落,总人数也有超过了两万人。
满洲的八旗制度,创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共编为二百个牛录,每牛录下辖三百旗丁,总人数大约在六万人左右。
到了皇太极时期,尽管皇太极不断地扩充牛录,抓捕鄂温克、鄂伦春等野人补充人口。但是因为连年不断地战争,每牛录下辖的旗丁还是快速减少。
到了天聪三年(崇祯二年),尽管皇太极扩充了五十多个牛录,但是旗丁的时机人数却基本没有增加。相比于努尔哈赤时期,数量可能还稍微有些减少。毕竟这些年来,八旗军几乎无日不战,丁壮补充起来也比较艰难。
但是相比于野猪皮时期,皇太极即位后的局面却大为好转。东江镇内乱,现在已经失去了牵制满洲后方的能力。敌对的朝鲜已经彻底被皇太极征服。就连察哈尔的蒙古大汗林丹汗。也被皇太极打的西窜河套。
更可况经过多年的政治拉拢,蒙古人已经逐渐成为满洲人的鹰犬。被皇太极编练为左右二旗,总兵力不下一万五千人。
这一次征明。皇太极每一个牛录抽调了八十个旗丁,按照比例已经超过了三丁抽一。剩下的无甲辅兵,也是经历多年战事的辽东汉人。
喀喇沁青城,皇太极中军大帐。
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将随军的小贝勒挡在帐外,大摇大摆的走进了皇太极大帐。只见莽古尔泰粗鲁无礼的开口说道:“八弟,明国虽富,但是关内离咱们太远。咱们劳师远征。千里征明,风险太大了。依五哥的意思。不如班师回营吧。”
代善见莽古尔泰当了出头鸟,马上接话道:“五弟说的不错,咱们劳师远征,一旦粮困马乏。再想退回来就不容易了。况且明军虽然孱弱,但是到底人多势众,如果咱们在关内被明军围攻,没有后援之下也未必能全身而退。”
听了这两大贝勒的话,皇太极默然无语。他看了看代善二人一眼说道:“大贝勒,事关生死,让我在考虑考虑吧。”
皇太极刚刚继位时,满洲的制度还是“八王共治”。既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八大和硕贝勒共同议政。
这八位旗主,尤其是在战争中功勋卓著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因为威望远超他人。被称为四大贝勒。
虽然皇太极即位后,先后征服朝鲜,林丹汗。已经建立起很大的威望。但是代善等大贝勒,还是拥有极高的威望。他们二人联袂而来,哪怕是汗王皇太极,对待他们二人的意见也要慎之又慎。
皇太极心中并不同意代善、莽古尔泰二人的意见,为了达到目的。皇太极只能召集八王共同议政。
此时军中的八位旗主、岳托与父亲代善的关系并不亲密,反倒是与年龄相差不大的皇太极交好。而济尔哈朗因为兄长阿敏的欺凌。再加上皇太极的雄才大略,早已经对皇太极彻底归心。
至于多尔衮、多铎兄弟二人。虽然最受努尔哈赤宠爱,所辖的两黄旗牛录最多,兵马最盛。但是多尔衮、多铎二人毕竟年纪最小,基本上没有多少战功。
相似小说推荐
-
回归大宋 (封侯书生2) 起点VIP2017-07-14 两宋元明定鼎中原后的强大大宋,终于不可避免的走入了荒唐奢侈中,文官思定,武官畏权,两次北伐...
-
一等家奴 (南山昨日) 起点VIP2017-08-02架空历史斗恶奴,入良籍,小小家奴袖里有乾坤。考科举,著农典,平内攘外,所有他走过的地方,都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