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觉真的太他娘的爽了。
事实证明,王守仁的策略起到了效果。
在一眼望穿的海滩,倭寇没有任何可以遮掩的东西,面对明军的列队齐射,只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能,很快就都被射成了筛子,软倒在地。
新军士兵并没有急着上前割下倭寇的首级而是继续射击,直到最后一名倭寇倒地,这才整齐划一的趋步上前利落的割下倭寇的首级。
一股又一股的倭寇被这只新军击败,这让倭寇对明军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往日温顺如绵羊的明朝官军此刻变得如此凶猛。难道就是因为他们手中的火器?
剩下一小部分盘踞在岛礁的倭寇不敢再主动出击了,但他们又不甘心就这么返回扶桑,便咬牙坚守在岛礁希望等风头过去了再找机会东山再起。
但王守仁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他觉得是时候发动总攻一举剪除这些倭寇了。
之前他之所以不主动求战是因为还没有摸清倭寇的实力,且倭寇数量很多强攻损失不会小。
经过几次与倭寇交锋后,他发现倭寇虽然凶残但面对燧发枪束手无策。加之大量的倭寇逃回扶桑,留下的只是一小部分,再强攻损失就不会像之前那么大。
一举荡平倭寇是最理想的,留下余孽就会有隐患。
在这种大的决策上王守仁不会犯错误。
登岛和在海滩上作战是两种战法。
登岛需要考虑到岛礁附近的海况以及倭寇在岛上的部署,从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入手。
王守仁召见了裴俨等一众千户商讨对策最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准备将仅剩的倭寇盘踞的岛礁各个击破。
这是因为这些岛礁是完全相互孤立的,即便明军猛攻一处其余岛礁的倭寇也不会赶来增援。
既然如此王守仁何必分散兵力去给倭寇机会呢?
新军的人数是倭寇的数倍,又有燧发枪的优势只要平推过去就可以碾压胜利。
王守仁作为巡抚并没有亲自督战,负责临战指挥的是裴俨。
王守仁对其充分信任,授予其全权决断之权。裴俨也不辱使命,一次次的夺下倭寇盘踞的岛礁。
随着裴千户夺下最后一处位于金山卫对岸的岛礁,大明东南沿海倭寇彻底被消灭了,困扰大明多年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王守仁陈写了奏疏向天子奏报,天子大喜,封赏了所有有功将士,甚至破天荒的授予这些将士封爵。
至于王守仁,则被擢升为浙直总督,全权负责浙省南直的军政要务。
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王守仁的性格就不太适合做京官,能够在浙直施展拳脚对他来说是最完美的事情。
何况浙直总督已经是不输六部正印堂官的存在,地位显赫不已。
东南倭患得到消除,朱厚照的一块心病也就了了。现在他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北面和西北,吐鲁番人和鞑靼人可不是善类!
第五百五十一章 三足鼎立
东南倭患平定后,谢慎便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内政推行上。
均田和税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提升军人和匠人地位也刻不容缓。
前者可以通过军功进行奖掖,前朝都有例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推行。
后者则绝无先例,要说服这些腐儒绝非易事。
好在朱厚照坚定的站在了谢慎一边,给谢慎足够的支持。有朱厚照在,谢慎便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顾忌,可以放开手脚去干。
匠作学院正式成立,一切仿照国子监来,无论是官员等级还是学院规模都与国子监并无二样。
唯一的区别是担任匠作学院的博士不是满腹经纶的大儒,而是经验丰富的匠人。
这些匠人或者精通一门手艺,或者有不少奇思妙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总而言之,这打破了所有人对于师长便是儒士的固有印象。
匠作学院的学员都是优秀的匠艺后生,入学前都需要进行考试,只有通过者才能来到匠作学院进学。
和国子监一样,学员每天按时上课,听取匠艺博士授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小考,考试成绩最差者会被劝退。
等到三年后,所有学员会进行一场大考,通过者可以直接授官。
当然,授予的官职大多是工部或者与工部相关的。
对这些匠人来说能够当官已经是天大的喜事了。
这些人在特定的领域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但放宽放广却未必适用。
而匠作学院显然是批量化培养人才的,那么多的毕业学员总不能都打发到将作监去吧?
若是分到其他衙门不能人尽其用,未免可惜了。
这件事情谢慎交给了顾鼎臣去推,一来是想要考察一番顾鼎臣,看看此人的能力究竟如何。二来也是想要借着机会向满朝官员表达一个态度,不光是我想要提高匠人的地位,顾大学士也一样。
至于把匠考加入三年一度的科举,虽然是谢慎的愿望,但在满朝文官的强烈反对下还是暂时作罢了。
文官们可以允许谢慎弄出一个匠作学院,那是因为顶天它就是国子监的地位。
而国子监培养出来的监生在文官系统内部都没有什么地位。
传统的做官途径无非就是那么几条,一是科举。这是康庄大路,是最正确的道路。
别管是进士还是举人,都有了做官的资格。进士做的是现官,当期兑付,一旦登科立即授官。举人做的是期官,延期兑付,中举之后要候补,运气好了一两年就能补上缺,运气不好了也许年也未必能够变成官身。
第二是坐监。
国子监毕业的监生同样可以授予官职。
监生也分两种,第一类监生是各县学的大龄生员。这些生员一般考了多次乡试都不中,继续考下去也是蹉跎岁月,故而选择退而求其次坐监混文凭。
一旦国子监毕业也能分配工作。虽然官职远不如科举出身的好,但至少也是官啊。
官和民可是有着阶层区别的。
第二类监生便是高官公子,譬如某大学士的公子不学无术,考科举肯定没戏,但天子为了表彰这位大学士对朝廷的贡献,便恩准荫其子入国子监求学。
这位高官公子不出意外肯定会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国子监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这倒也没什么,父做高官子登科,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的共识。
除了这两种,剩下的一种便是极为无耻的官职了传奉官。听名字这种官就不靠谱,其实就是皇帝陛下一高兴发了中旨,跳过合法程序直接授官。
这种官一般都是方士伶人担任,最被文官鄙视抵制。
别管这些传奉官多么风光,一旦失宠便会遭到文官们疯狂的反攻倒算,下场极为凄惨。
谢慎力推匠作学院,学员毕业后身份等同于国子监毕业生,虽然合法但身份地位并不高,只能做二等官。
而如果把匠考纳入科举,那么登科的匠人岂不就是‘匠进士’了?这样一来,匠人岂不是能名正言顺的做到高官了?
这当然是文官们不愿意看到的。
故而他们能允许谢慎创立匠作学院,却不准许谢慎运作匠考入科举。
谢慎之所以这么坚持拔高匠人的地位,便是看出文官创造力的匮乏。许多匠人不仅是优秀的手艺人,还有着无数奇思妙想,如果引导得当,未必不能发明出许多划时代的东西。
明朝已经有了资本萌芽,为什么就不能有工业革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科技国家才能进步。
大明要想改变覆灭的命运,大搞科技才是唯一的出路。而这一切都要靠提升匠人的身份来做到。
任何的改革矛盾都在内部,阻力也出在内部。
这一点谢慎早就知道。但他没想到阻力会如此之大。
真是倒下一个何侍郎,千千万万官何侍郎站起来
在谢慎看来朝廷仅仅由儒士把持是很危险的,这些人精于内斗算计,自然而然的就发展成嘴炮东林党。
而完全由军人把持朝政更危险,文人最多讽刺挖苦一番皇帝,武将弄不好就造反了,估计皇帝对此也放不下心。
所以文人武将必须相互制衡。
唐朝武人太盛,这才有了藩镇割据。宋朝文人太强,这才导致国家羸弱。
大明有向宋朝发展的趋势,故而需要及时矫正。
最理想的状态是让文人、武人、匠人达成一个平衡状态,国家有多种声音,不至于走偏。
但实现起来无疑是困难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武将要想崛起需要不停的立功,而这需要不断有战争发生。
东南暂时已经安定,只能将视线放在北面和西北。
至于匠人要想提升地位必须要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发明。这可不是什么肥皂牙刷能做到的,必须得是燧发枪一类的革新性发明。
相似小说推荐
-
银狐 (孑与2) 人的第一要求就是活着,第二要求还是活着,第三要求依旧是活着……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活着就成了一...
-
扛枪的巨星 (上允) 起点VIP2017-07-03 军旅生涯“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起,我给大家讲《士兵突击》的故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