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故事 (我说那个谁)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我说那个谁
- 入库:04.13
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我们呢?我们一个健全的人难道还无法在这个社会上寻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吗?
另外!庄子还举了一个反而例子,那就是有用在生活中的无用。
与支离疏相比,孔子是个有用的人了吧?他被后世称为圣人。可他?却周游列国,生活于困境之中。我们的圣人,在生活面前,却连一个残疾人都不如。
因此?我们还要用什么来自欺欺人,评说“有用”与“无用”呢?
庄子中说:
孔子在楚国的时候,楚国隐士接舆游玩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来到这个衰败的国家了?
未来的世界再美好,可我们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天。过去的时日即使再痛苦,都已经过去了。
天下得到治理,是因为有圣贤的君王。天下混乱,圣贤之人只得只顾自己苟且求生。
当今这个时代,还是想想自己怎么做才可以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还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还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躲避。
算了吧,算了吧!你就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了!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束缚世人的手脚。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我要自由!我要属于人性的自由!”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有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涂抹木器,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当有用有利于我们生存的时候,我们就做一个有用之人。当无用有利于我们生存的时候,我们就做一个无用之人吧!
第47章 庄子德充符白话文一
鲁国有一个受过跀刑只有一只脚的人,他的名字叫王骀。他的学生很多,跟孔子的学生一样多。
孔子门下一个叫常季的学生问孔子:“老师?王骀是一个受过跀刑只有一只脚的人,他的学生怎么那么多?跟他学习的人在鲁国的数量,差不多跟老师您的学生数量相当。
听说遇到什么事的时候,他总是站在那里从来不表什么言论进行教导、指导。他坐在那里的时候,也从来不议论什么事。弟子们问他,他才作出简单地回答,三言两语就讲完了。弟子们都是慕名而来,最后都是满意而归,还都学到了想要的东东。
难道?这个世界上还真的有‘不言之教’?无须言语和肢体语言的教化,就能让人有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这是什么人啊?这个世界上还真的有这样地高人?”
孔子回答说:“唉!你说他啊?王骀!他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德都不如他,我还没有时间去请教他。我准备拜他为老师,跟他学习。何况那些学识和品德还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休止鲁国!我将带领天下的人都来跟他学习。”
常季不解地问道:“他是一个受过跀刑只有一只脚的人,而他的学识和品德竟然过了老师。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大了。像他这样的人?他的心智与众人有什么不同呢?到底不同在哪里呢?”
孔子回答说:“他是个道家!他认为人和万物都来源于道,死后又回归于道。人与万物都只是变化出来的一个具体事物而已,回归于道后,还会变化成为什么呢?任其自然吧!
死或者生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了,可对于他来说,死或者是生都只是这个生命的结束,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我依然还是我,我就是道。即使天翻地覆,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我依然还是我,我就是道。
他是个得道之人,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所以!无论生死如何变化,此物死彼物生,自己将变成何物,他都不会在意的,随遇而安。无论变化成什么,都只是因道变化而来的,他就坚守这一点:他是道。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都是由道变化而来的。”
常季问:“老师?学生我没有听明白!”
孔子说:“认为自己就是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这样的人,他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因此!即使肝与胆是人体内相邻的两个器官,他们认为:肝就是肝,胆就是胆。明明是两个相邻的器官,结果就变得好像楚国与越国那样遥远了。
认为自己不仅仅是自己,还是某个整体中的一分子的人,他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在他们看来,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分子。人和万物就跟肝和胆一样,肝和胆都只是人体内的一分子。而人和万物,都是只是天地间的一分子。
像他这样的人,不在意耳朵听见的、眼睛看见的,无论是什么声音与色彩。哪怕是最悦耳的音乐、恭维的话语。或者是最美的景色或者是感人的场面。而在意的是:是否合乎德,合乎道之变化,合乎物之使然。
他看待事物的方法是这样地,是从整体上来看的。人与天地间的万物一样,只是从道中物化出来的一物而已。所以!他看到的只是人,而不在意一个人的外貌美丑或者是否残缺。因此!对于自己失去一只脚,就像是山坡上掉下一块泥土,他根本不在乎。他还是他,他还是人,他还是王骀。”
常季问:“他为了自己,然后努力学道,才知道这些的。可以想象,在他失去那条腿的时候,一定跟我们的想象那样,很痛苦地。他以为他的人生完蛋了,结果!他明白了人生。然后!他将心比心,明白了别人的心。不过!那也只是得到了人的心里想法,那么!他又怎么知道他物的想法、内心呢?”
孔子回答说:“学习做人、学习别人就跟在水面上印照自己一样,不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而要在静止的水面上照。
所以!学习做人、学习别人不要学习别人的表面现象,要学习表面现象的背后。表面现象一般是做作出来的,表面的背后才是真实的。学习做人、学习别人一定要看别人的一生,而不是看别人的一时。只有一个人表里如一,一生都如此,这个人才值得我们学习。
而王骀!他就是这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不要因为他受过刑被砍了一只脚就认为他有过错,而要看他一生有没有过错。
大地之上生长着各种植物,唯独只有松树和柏树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常青的。人世间有无数人物生存过,唯独舜的道德品德最为端正。正是因为他能端正自己的品德,给世人树立了榜样,别人才效仿他,因而端正了世人的品德。正是因为他一直保持着这种品德,才不惧怕别人怀疑。勇士只身一人,就敢称雄于千军万马,也不过如此。
那些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大概也能够这样。
而那些得道之人,他们真的也这样吗?他们为了追逐名利才这样吗?
不!他们知道天地、万物的来源,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寓所,把耳目当作外表。知道天地、万物的来源,还能不知道什么叫人生?
他们的心好像死了一般,当真死了?其实不然!他们明白:人与万物一样,只是一物而已,只是道物化出来的一物而已。所以!人的死生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此物死彼物生,周而复始,道是永远存在的。
他们看破生死,把自己当成物,当成道。所以!他们能够行“不言之教”。对人生大悟的人,一般都懒得废话。
等到了死的那一天,他们一定会坦然面对的。人与万物一样,都是要死的,无法回避,那就顺从吧!对于一般世人来讲,他们哪里愿意这样呢?他们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不能站在人与万物同出于天地之间的角度上,看待人生。”
第48章 庄子德充符白话文二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他跟郑国的子产是同学,两人同拜伯昏无人为师。Ww
这天!下课后,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的时候,你就留下来。你先出去的时候,我就留下来。我们一前一后,好不好?”
申徒嘉听了,没有理睬。他知道:对方瞧不起他是个跛子。
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坐在一条席子上听老师讲课。下课后,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的时候,你就留下来。你先出去的时候,我就留下来。我们一前一后,好不好?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你要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个执掌政务的大官都不知道回避,你把你看得跟我这个执政大臣一样吗?你不觉得?”
子产没有把话说完,心想:你个跛子!你?你算个什么东东?你跟我同出同进,还坐在一起,你不觉得什么我还觉得丢人!
申徒嘉不屑地看着子产,回答道:“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哪有执政大臣拜师从学的呢?你就别津津乐道你是什么执政大臣了。你要是那么了不起你还需要来这里拜师学习吗?你还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你以为你是谁啊?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尘垢都无法停留在上面,尘垢能够停留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了。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跟随老师学习,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识,学习先生所倡导的大道。而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你不觉得你错了吗?”
相似小说推荐
-
极品后院大管家 (一只管家) 起点VIP2017-06-05 架空历史泡妞网年轻导师徐铮从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穿越,在一次旅游中进了个古香古色木制公厕...
-
大时代1958 (青山铁杉) 起点VIP2017-05-23 外国历史“有些西方工人认为他们生活的还不错,这不是资本家良心发现!这只是因为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