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极的脸色逐渐恢复常态,李春烨隐隐感觉到什么。
“与中五比较,侯质做得更加坚决。天启三年,侯质任吏部给事中,正值杨连、左光斗弹劾魏忠贤而被迫害,侯质仗义为他们执言上谏,被贬为湖广参政;侯质还曾查登莱巡抚陶朗先、巡按游士任、招练副使刘国缙等人侵冒军饷、赈银一事,为朝廷追回数十万金钱;从担任工部给事中一职开始,不断上奏要充实府库、精训兵员、淘汰老弱、加紧京城防卫等,都被先帝采纳。”
朱由检看着李春烨,心里说,还有与朕之间有默契。
“你们二人虽然托身魏阉,但你们并没有无辜残害东林党人,甚至为了正义,敢于同自己的主子对抗;虽然也有不法行为,但贪墨的财产不多,认罪比较彻底,有改过自新的基础和可能。”
三人都不敢说话,会客厅静穆得有些怕人。
“毕自严,是朝中少有的能在阉党和东林党之间左右逢源的人,以明哲保身为主,自身贪墨有限,多是逢场作戏。”
“在朝廷贪墨公开化的环境中,基本廉洁自律,这就是朕选用你们的原因——虽然中五和侯质对朕有拥戴之功,但比起你们的品行,真更看重后者。”
三人悬到嗓子眼的心,这才完全放下。
“朕年轻,不懂政务——正因为不懂,朕没打算按常规的方法理政。”
“臣等恭听圣谕。”
“恭听?好。刚才毕爱卿说道廉洁自守,很好,但朕还要补充一,不仅你们自身,还包括你们的下属——如果谁的下属出现贪墨行为,他贪墨的数量,同样算在长官的身上。”朱由检语气一缓,“当然,如果有权臣阻挠、干涉你们正常的工作,你们可以直接来找朕。你们,能做到吗?”
三人都默不作声,显然在仔细思索,朱由检提出的对下属负责,他们从来没想过,所以需要时间消化。
最后还是李春烨站出来:“陛下,臣主管兵部,所属的军队数量太大,只怕……”
“朕一会再说军队的事,先管好你的兵部,可有问题?”
“那就没有问题了。”
李春烨已经表态了,虽然黄立极、毕自严还不能肯定自己能绝对掌控下属,也只能跟着表态:“臣也没有问题。”
“下官犯事,连带长官。这是亘古未有之事。朕也知道难度极大,所以朕给你们每人三次机会,如果谁的部下第四次被查出有人贪墨,那是,你们也就等着致士吧!”
“臣等一定严格约束部下。”有了三次垫底,三人的信心大增。
“不仅你们,其它三部也是一样,不久之后,朕会以文字的形式签发下去。”
三人都是头,特别是李春烨,眼神中不是自己即将面临的压力,而是满怀对朱由检的期待:难道陛下真的像以前说的那样,开始振兴大明了?
朱由检又对黄立极说:“黄爱卿兼领六部,由于六部都有尚书,不需要你对其它各部的官员负责,但你要监督百官各行其职,不得推诿。”
“是,陛下,臣明白。”黄立极刚才没想到其它各部的事,经朱由检提醒,才又吓出一身冷汗。
“黄爱卿主管礼部,目前的主要工作方向是搜集、整理各民族、各藩国、周边国家、西洋诸国的资料。”
“陛下是指……”黄立极不明白,礼部不是主管祭祀、礼法的吗?虽然也管着外邦国家,但那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一般是外邦有使者来访时,礼部负责接待。
“所有国家现在的概况,越详细越好。”
“臣明白了,臣回去后,就着手准备。”
其实,李春烨比黄立极更明白,但在朱由检面前,他也不好提醒黄立极。
“毕爱卿主管户部,现在银子充裕,但要用到刀刃上——毕爱卿知道大明的刀刃在哪儿吗?”朱由检这次共收刮了两千七百多万两,他将其中的一千四百万两直接纳入自己的内库,其余的一千三百多万两交到国库,也就是毕自严主管的户部。
“臣恭听圣谕。”
朱由检知道毕自严没有后世的眼光,“朝廷迟早大规模出兵辽东,永除建奴后患,所以毕爱卿虽然现在富裕了,但日子还要节俭,将可能征集的粮食和银子,尽快运至辽东,以备国战。”
国战?李春烨的眼睛又一次精亮起来,他想起了那个曾经与他展望未来的少年信王,难道陛下要出征建奴了?
“李爱卿,刚才说到军队的事,朕现在就说说军队。”
三人都洗耳恭听,国战,那可是动用大明一切的力量,无论胜负,对大明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李春烨紧盯着朱由检,生怕漏听了一个字。
“大明包括各地的府兵,一共有二百多万,朝廷现在根本无力支付全部的军饷,但要保证辽东、京师和陕西边军的军饷。”
“朕先说说陕西。长城之外的鞑靼蒙古,表面上臣服大明,但漠南多是苦寒之地,食物严重不足,难保没有部落叩长城入关,抢夺大明的财物和妇女。不管他们实际抢去的财物多寡,但每次抢夺,对土地的破坏和对百姓造成的伤害,都是很深刻很久远的。”
所以,朕打算,等京师的军队整顿结束,下一步将在西安设立火器厂,专门为陕西边军生产火器,同时,按照京师的方式,全面改编陕西的边军。”“陛下,陕西有三十万边军,数量是否过多?”李春烨认为,陕西没有像辽东那样的关外之地拖累,完全可以凭长城据守,可以减少军队的数量,节约有限的军饷。
“不多。”朱由检自有他的一盘棋,“陕西的河套地区没有长城,宁夏军镇就是大明与蒙古直接对峙的最前线,况且,长城自成祖之后,再无大修,多处城墙已经不堪大用,不能单纯依靠城墙。”
李春烨想起了,朱由检在展望大明的时候,对于北方的蒙古,他根本不准备和蒙古分长城而治,而是要彻底臣服蒙古。现在朱由检当了皇帝,有了臣服蒙古的机会,不知这种机会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再说辽东,军士在前线日夜拼命,他们流汗流血,甚至埋骨他乡,军饷、抚恤绝不能拖欠,一定要足额、及时供给。”
“是,陛下。”李春烨知道辽东在朱由检心中的位置,朱由检对未来的展望,基础就是辽东,如果不能及时平定辽东,大明长期处在建奴的威胁之下,那一切展望都是镜花水月。
“最后说说京师,皇家第一军和皇家第二军是朕的亲军,军饷和训练的事,朕会亲自负责;新组建的第一至第六军,都是以火器为主,是将来北伐的主力,一定要让他们的钱粮、弹药充足;第七和第八军,是纯粹的骑兵,他们基本不配备火器,但要给他们配备最精锐的战马和最锋利的马刀。”朱由检转向毕自严,“毕爱卿作为户部尚书,一定要充分配合李爱卿,万万不可有任何刁难。”
毕自严头认是,但他反问了句:“陛下,将来北伐建奴,难道不是辽东军,而是京师军?辽东可是公认的大明最精锐的军队呀!”
第129章恐吓东林党
“辽东军现在可能是大明最强的军队,但他们能守住山海关就不错了,他们怎么会有北伐的能力——毕爱卿,管好你的户部就行了。”
毕自严一缩脖子:“是陛下,臣多嘴。”
三位尚书都明白了朱由检的意思,朱由检取消内阁,不仅是防止内阁封驳他签发的圣旨,更是将六部直接置于他的管辖之下。
将来的六部,各负其责,谁也不能将手伸入别人的地盘。也就是说,朱由检将来要修路,只和工部商量;朱由检要花钱,只和户部商量;朱由检要打仗,只和兵部商量;朱由检要是任免官员,只要和吏部商量就可以了,其它各部根本管不着。
“刚才李爱卿说,军队人数众多,贪墨难以禁止,其实,你根本不用管理每一名士兵。以京师的三十万军队为例,你只要将八名军长管好了,他们自然将各自的师长管好了,而师长们也会将各自的旅长管好了,以此类推,班长也会将各自的士兵管好了。”朱由检的脸上都显现出憧憬,“军人要升官发财很容易,拿军功来。”
心中最震撼的还是李春烨,在火器局见识了朱由检的“流水线生产”,现在又听到朱由检说道“逐层管理法”,那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对朱由检越了解,就感觉对朱由检越不了解。
“三位爱卿,你们可明白各自的职责?”解决了李春烨的困惑,朱由检终于准备切入最后的正题。
“臣等明白。”
“还有一事。”朱由检脸上的轻松突然敛去,代之而起的是决绝的严峻:“历来党争,都是亡国之道,大唐兴于关垄世家,也亡于关垄世家;大汉则是亡于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
朱由检不待三人回话,继续正色道:“朕不管你们过去如何,以后都要照章办事、依法行政,如果朝廷再出现结党营私的事,朕还是那句话——立即致士!”
“臣等谨遵圣谕。”
毕自严本来就是中立派,没有结党的嗜好。
黄立极和李春烨虽然托身阉党,但阉党是魏忠贤一人的天下,现在魏忠贤死了,已经群龙无首,虽然上次他们联合弹劾了东林党,但那是朱由检的纵容和诱导。
相似小说推荐
-
新大明帝国 (木允锋) 起点VIP2016-06-24 架空历史 请不要被分类和最初的年代迷惑,大明崇祯三百一十八年是1945年。 带着外星高等...
-
阳光大秦 (光暗之心) 起点VIP2016-06-24 上古先秦他穿越来时,商鞅还未变法,大秦还是个屌丝帝国。为了过上好日子,为了吃上好东西,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