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在的这些日子,你们辛苦了!”毫无疑问,李二陛下这句话是说给长孙无忌和岑文本听的。
虽说是太子李承乾监国,但实际上却离不开这二位辅佐之功。岑文本坐镇中书,保证三省六部运转如常,长孙无忌则更像是中流砥柱,确保长安风平浪静。
“陛下言重了,这都是臣之本分。”长孙无忌和岑文本异口同声。
李世民笑道:“哎,莫要谦虚,承乾年轻,朝政上的事情少不得你们多费心。”
岑文本躬身道:“太子殿下聪慧勤勉,处事得当,臣不过是从旁协助帮衬而已!”
“嗯!”李世民笑道:“承乾,听到没,岑侍郎在夸奖你!”
“哪里?”李承乾谨慎道:“政务儿臣自不敢疏忽,只是儿臣到底年轻,经验不足,多亏了舅舅和岑侍郎指点协助,才能从容处理。”
“知道谦虚,很好!”李世民悠悠道:“不过你也不必谦虚,三省六部的公文与奏疏都有副本送去洛阳,朕都看过了,还算勤勉,处事也得当,不错!”
闻听此言,李承乾顿时心花怒放,不过表面上依旧谦虚道:“父皇谬赞了,这段日子儿臣深感学识与为政经验不足,还需多向父皇学习,多读书,多请益才行。”
李世民点头欣慰道:“好,那就你多辛苦些,朕每日批阅完奏疏后,会让人多送些去东宫,你好生学习。”
承庆殿里,顿时一副父慈子孝,君臣默契的情景,不过魏王李泰心里则有些不大舒服。辅臣称赞,父皇嘉许,太子在加分啊,旁人哪里还有机会?感情自己在洛阳忙活了大半天,好似没有什么直接成效,真是……
那边李承乾沉声道:“父皇东巡本就辛苦,又遇洪水和行刺,儿臣委实担心。”
李世民眉头微动,笑道:“没事,都过去了,多亏了淮阳出了个谢逸,先献良种后挺身救驾,省去不少麻烦啊!”
谢逸!
听到这个名字,承庆殿里众人皆是心中一动,李承乾想起了纥干承基的那些话,而李泰心里却莫名怒意生……
“太子妃身体如何?”李世民不忘问一声儿媳妇的身体,关心一下肚子里的嫡长孙(女)。
李承乾赶忙道:“有劳父皇记挂,苏氏已有五个月身孕,眼下一切都好!”
“嗯,让御医和宫人妥善照料,务必小心。”
“是!”李承乾欣然领命,不管对苏氏是否有感情,但腹中之子他十分重视。
……
众人纷纷告退,唯独长孙无忌被留了下来,意料之中的事,谁也没觉得意外!
长孙无忌是秦王府出身的重臣,也是李二陛下的大舅兄,又有少年相识的情分,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是旁人可比的,也最得信任。纵然是房玄龄,恐怕也略有不如。
“辅机啊,这半年来……关中一切都好?”
长孙无忌心头一动,回禀:“算是不错,没出什么乱子。”
“那就好,你费心了。”李世民心领神会,旋即又问道:“辅机啊,这些日子…承乾怎么样?”
刚刚夸赞过太子,此时又这么一问,显然是颇有深意。长孙无忌眉头一动,轻声道:“太子殿下勤恳,政务处理妥当,有几件事办得还很漂亮。”
“嗯!”李世民点点头:“就这些?你这个当舅舅的可不能太宠着外甥,容易把他宠坏的。”
“陛下……”长孙无忌顿时为之语塞。
李世民悠悠道:“承乾这一两年似乎与某些朝臣走得颇近……东宫有个千牛叫贺兰楚石你可知道?侯君集的女婿,前段时间特意告假去了陈州尽孝。”
“陛下!”长孙无忌心头一震,正色道:“陛下莫要多心,臣以为太子殿下并无他念。”
“嗯,朕也只是说说,怕这孩子误入歧途了。”李世民虽然轻描淡写,长孙无忌的心里却不那么平静。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这……
李世民话锋一转,问道:“近来可有什么要紧事?”
长孙无忌收慑心神,答道:“顶要紧的没有,不过有两件事只能请陛下拿主意!”
“哦,何事?”李世民好奇询问。
长孙无忌道:“其一是有朝臣上奏,文德顺圣皇后崩逝一年有余,中宫空虚,不可久悬,请陛下早日立后。”
“是吗?韦圆成找人上奏的?”
“这个……臣不知,奏疏都是岑文本在打理,臣没有过问。”
“那么,此事,辅机你怎么看?”
长孙无忌垂首,沉声道:“别的事情,但凡陛下有所垂询,臣定知无不言,但此事……臣不便多言。”
“好你个辅机!”李世民笑骂一声,眉目间突然有些黯然,沉默片刻后问道:“还有何事?”
长孙无忌道:“是礼部和太常寺那边上奏,称陛下春秋正盛,请广纳嫔妃,充实**,绵延子嗣。”
李世民不由老脸一红,皱眉道:“怎么尽是这些破事?”
“陛下,旁的事情臣等可以帮忙处理,但这两件事只能请陛下定夺。”
“那朕问你,你觉得这两件事该怎么?朕知道有些话你不便多说,朕只问你轻重缓急?”
“这个…”长孙无忌无奈道:“这要看陛下怎么打算了,如果陛下重视前者,那么该两件事并重,一起尽快办理。
反之,臣以为陛下该缓办后者……陛下离京日久,想必宫中各位娘娘很是想念陛下。”
李世民眉头几动,再次笑骂道:“辅机啊,你也开始和朕耍心眼了?”
“臣不敢!”长孙无忌很无奈,本来老男人之间谈话可以很直白,那什么点也无所谓。
可眼前之人偏生是皇帝,还是自己的妹夫,能怎么说?总不能君前失仪,起居注上再留下什么露骨之言,成千秋污点吧?
但事实俱在,快一年不见天颜,更无雨露滋润,宫中嫔妃都快全成怨妇了。寻常低等嫔妃也就罢了,有名有位有家世的,如贵淑贤德四妃,若不及时滋润一番,便直接纳新宠,后宫里还不得翻了天?
李世民自然明白,悠悠道:“中宫之位,除了观音婢,谁有资格呢?至于纳妃之事,眼下是顾不上了,推迟到明年开春吧!”
ps:上上一章犯了个错误,雁塔晨钟指的是小雁塔,不是大雁塔,和玄奘大师没什么关系。想当然了,捂脸,诸书友见谅!
第八十五章唱出大戏
如果单纯认为皇帝纳妃是为了享乐,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然,也不排除历史上确实有那么几位沉溺美色的糊涂昏君。但大多数的皇帝纳妃,其实都有政治意味。
除了明朝后妃和外戚的影响力较弱外,其他朝代,大都如此,世家门阀林立的隋唐尤甚之。
李世民的后宫里妃子众多,出身都非比寻常,长孙皇后是齐国公长孙无忌的妹妹,也是申国公高士廉的外甥女。
贵妃韦珪出身京兆韦氏;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燕妃出身北朝世家,母亲则是隋朝观王杨雄之女;小杨妃与弘农杨氏关系密切,哪一个都不简单。
有官员上奏疏请立皇后,背后肯定有这些世家大族的推动,都希望自家女儿能母仪天下,对家族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可惜出于朝堂平衡的考虑,以及对发妻的深情,李世民并无立继后之心,但并未拒绝新纳嫔妃的提议。
毕竟李二陛下不到四十岁,春秋正盛,身边需要多几个年轻嫔妃伴驾,生育子嗣。同时又可以拉拢一批世家勋贵,有利于朝堂稳定。再者,老牛吃嫩草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眼下时机不恰当,刚刚遭遇水灾和行刺,算不上风平浪静,并非纳妃的好时候。
再者长孙无忌说的没错,怎么也得先滋润安抚一下宫中旧爱,避免落下喜新厌旧的名头,也能省去一些麻烦。
推迟数月,明年开春是个不错的选择,况且古礼选妃时间就是二三月间,正好合适。
闻听李二并无再立皇后之心,长孙无忌安心不少,这意味着除了自家三个外甥,不会再有嫡出皇子。外戚之中,长孙家仍旧高出一头。
话题转变,两人又谈起了洛阳之行和行刺之事,长孙无忌问道:“陛下,关于刺客身份可有眉目?”
李世民摇头道:“没有确切答案,刺客大概有两拨人,行刺朕的可能是当年雍州城外,从独孤修德手下逃走的那位,谢逸曾看到一双褐色眼珠。
至于袭营对雉奴他们动手之人,暂无头绪……说起来真是凶险,若非谢家叔嫂,朕和几个孩子都会有危险。”
“淮阳县伯救驾有功!”长孙无忌的回答有那么点没头没脑。
李世民笑道:“辅机可是觉得,朕的封赏过于草率了?”
“不,单单只是献上良种一事,便该重赏。”长孙无忌道:“不过陛下,那粮食当真有那么高的产量?”
李世民悠悠道:“眼见为实,明年种下后你去亲自瞧瞧便知道了,朕也很惊讶,若非亲眼所见,确实难以置信。”
“陛下,可喜可贺啊!”
“嗯,那小子很有办法,奇思妙想不少,马蹄铁已经装配十六卫军;那个琼花酿想必你尝过,那个香水……女子爱不释手,都是他的手笔!”
相似小说推荐
-
唐朝小官人 (上山打老虎额) 起点VIP2016-05-30 两晋隋唐武则天初登大宝。 千年前的洛阳城里,鲜红的牡丹怒放,朝阳升起,洒落无数晨曦。繁华...
-
醉卧江山 (离人望左岸) 17KVIP2016年05月07日 历史军事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有人活在笙歌醉太平,十里红袖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