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一瞬间,杜氏有说谎的冲动,但她终究还是没有勇气,无法违拗最真实的心意。
“看看!”谢逸轻轻一笑,悠悠道:“你虽然不说,但我能感受到,你有心事,你有顾虑,至于是什么我不知道。
但是,你听好了!
灾祸或许不会来,那便不必杞人忧天;如果该来的始终要来,躲不过去,无论你是我嫂子,还是我妻子,都得我顶着,我承受,没有区别。
这一点,自打你多年前进我谢家门时便已注定,而今的任何举动都改变不得,何必因此而折磨自己,蹉跎岁月呢?”
杜氏心头一震,猛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一个误区。没错,只要自己身在谢家,无论是否与他……终究会连累到他,区别好像不大。
怎么会?不能……杜氏心里顿时有些慌乱。
谢逸握住杜氏的双手,轻声道:“嫂子莫慌,人间事该多往好处想,怎能整天活在忧恐之中?天塌下来,也有我顶着,有我在,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真的吗?三郎!”杜氏眼眶微红,神情黯然,下意识靠在了谢逸温暖的怀抱里。
谢逸悠悠道:“莫要再折磨自己,折磨我……至于你的心事,我不会问你,逼你。什么时候你愿意说了,告诉我……
我们喝过交杯酒,你还收下了那瓶茉莉香水,茉莉意为‘你是我的’……所以你的事便是我的事,在这世上,我的肩膀,永为君倚。”
ps:感谢书友无忧我自无虑、冰火吱咯、紫轩天空的打赏!
第八十二章万众瞩目
御驾自陕州再次启程以后,一路上可谓太平安定,再无刺客宵小出没。
各州县的刺史、县令都小心翼翼地恭候在道旁,迎接、保护、侍奉、恭送皇帝陛下。
地方官很辛苦,但只要御驾平安过境,不出差池,身家性命无忧,一切都值得。如果再得到李二陛下几句嘉许勉励,更会受宠若惊,喜出望外。
就这样,御驾很快过了潼关,进入关中境内。
关中乃是大唐王畿之地,驻有大量折冲府守卫,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众人都暗暗松了口气。
杜氏的伤已经好了许多,伤口已经愈合了大半,只是有些虚弱,御医说是气血不足。
“嫂子莫担心,我已经让御医开了补血的方子。”谢逸悠悠道:“不过我对他们的医术不放心,等到了长安,我带你去找孙思邈孙神仙。”
“三郎,不打紧的……”
“还说不要紧?失血过多,若不及时补回来,以后老是贫血虚弱,那可不行。”谢逸佯作责备道:“来,乖乖把这碗红枣粥喝了!”
“好!”杜氏很乖,像个娇羞的小女生,脸上挂着一丝羞涩,一丝甜甜的笑容。
自从那日的谈话之后,杜氏的情绪有些变化,两人之间好像又回到了在淮阳时的情景。
至于那些个秘密,两人默契地忽略了,谁都没有提起。杜氏不说,谢逸也不问,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马车车厢里只有杜氏羞涩的微笑,谢逸得寸进尺的玩笑,以及彼此温柔对视的旖旎。
一场突如其来的行刺,好似让两人因祸得福。
真的如此吗?
谢逸当然希望如此,可亘古以来,风平浪静之下往往有暗流涌动……
……
过潼关,到长安不过咫尺之遥。
一路上,除了路过弘农时略作停留外,基本没有什么耽搁。
毕竟弘农杨氏是自汉朝开始便兴盛的世家大族,而今在大唐朝廷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朝中地位显赫的杨氏官员不少。仔细说起来,后宫之中那几位杨姓妃子好像也与之有联系。
如此情况下,李世民多少要表达一下皇恩浩荡,对弘农杨氏多点关怀。如果没有陕州行刺之事,李世民说不定还会上一趟华山,祭奠一下西岳山神。
不过眼下,为了安全起见,此事只要作罢。即便李世民想上山,恐怕也会有一群人跪下阻拦。
在弘农稍作停留之后,御驾继续启程,直奔长安。
路途之中,便陆续有臣子、使者前来相迎,长安城内外的更是打扫一新,修缮道路,迎接皇帝御驾回都。
十一月初七,御驾正式到达长安城东霸桥。
太子李承乾,司空长孙无忌为首率领皇子宗室、文武百官,前来灞桥迎接皇帝圣驾!
入冬时节,灞桥的柳树光秃秃的,灞柳飞雪的盛景自然是看不到的了,谢逸不禁觉得有些遗憾。
不过不要紧,以后在长安生活,春/光灿烂时节,前来欣赏也不迟。传说中的“长安八”景,都应该一饱眼福。
不对,有的美景应该尚不存在,比如雁塔晨钟,也不知道玄奘大师如今身在何处,八十一难经历到第几难?草堂春色自然也没有,杜甫的爷爷还不知道出生与否呢!
大抵是灞桥迎来送往的场景太多,桥头西侧专门准备出偌大的空地,皇家仪仗威严华丽,一大群官员恭候许久,场面好不隆重。
李世民不知何时换上了上朝的龙袍,站在高大的御辇上向百官招手,颇有几分君临天下,器宇轩昂的气度。
走下御辇,立即有内侍宫女打着仪仗跟上。房玄龄则率领一众伴驾的臣子跟随在后,李孝恭和程知节都是老熟人了,李百药等人也熟面孔,唯独谢逸是个生人。
一身绯红的官袍,配上俊朗的面孔,玉树临风的气质,一副少年英才形象出现在长安城外,百官面前。
尤其是跟在皇帝身后,还能“狐假虎威”一把,感觉不错!
当谢逸露出微笑的同时,不知道多少双眼睛悄然向他看了过来。这其中有太子李承乾、中书侍郎岑文本、永兴县公虞世南……甚至连老谋深算的司空长孙无忌,一身正气的侍中魏征都有意无意打量两眼。
没办法,谢逸太引人注目了!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开春的时候才入洛阳城,不过半年时间,从县子一直到如今的伯爵!
其爵位升迁速度在大唐可谓是绝无仅有,几乎是前无古人,想要后有来者估计也不是容易事。
爵位已经很惊人,但这还不算什么,更为关键的是,皇帝陛下刚刚下旨,擢升其为弘文馆学士。
弘文馆是什么地方?武德四年,高祖李渊于门下省置修文馆;李世民即为后改为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
单从字面上看,弘文馆学士似乎就是教师兼图书管理,校对员,事实果真如此吗?
弘文馆的学生不多,不过数十名而已,却皆是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且择优选录,师从学士受经史书法。
单是教授皇族勋贵子弟读书而言,身份已然了不得。更何况,弘文馆学士还有一个职责——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
制度和礼仪,这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事项,可谓重中之重。遇到这样的事情,弘文馆学士可以参议,其实等同于参议国家大事。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好像没有具体的职权,确是正经的天子近臣。可以出谋划策的近臣,也许可以划归亲信行列。
这样的职位,谁人不眼热,谁人不重视呢?
而今年仅十八岁的谢逸,走进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弘文馆,几乎可与出身秦王府的永兴县公虞世南相提并论。
一个八十岁,一个十八岁!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比人,气死人啊!
有人心里不服气,可自打中秋明德宫文会后,谢逸名满天下,才学出众乃公认的事实。弘文馆不就是论才学的地方嘛,唯才是举有错吗?
何况他多有功勋,且护驾有功,皇帝陛下甚为看中。纵然有人不服气,又能怎样呢?
是以羡慕嫉妒,好奇欣赏,无数双眼睛怀着各种复杂的眼神都瞟向谢逸。
如果做个统计,也许此时此刻的灞桥,谢逸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皇帝李世民,可谓万众瞩目!
第八十三章初入长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谢逸自己是想要低调的,但一到长安便万众瞩目,想低调很难!
无可奈何,这事根本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是李世民一手将自己推到这个境地,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其实谢逸不介意李二陛下偶尔亏待自己,爵位和职位不必提高的这么迅速,从而让人眼红嫉妒。
但事情就是这么寸,这么凑巧,在陕州叔嫂两人都有救驾之功。也许李世民不愿意落下薄待功臣的话柄,或许有其他考虑,谢逸的职爵变得越发显眼。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管那么多干啥?
灞桥桥头,万众瞩目,这等让人虚荣心爆棚的感觉也蛮不错的,人生偶尔虚荣那么一两回也是可以的。
只是,谢逸有些担心,万一“失宠”的李二陛下嫉妒心发作……
还好,李世民暂时沉浸在君临天下,众臣拜服的陶醉中,并未发觉异样。
接下来便是繁杂的仪式,太子李承乾致辞恭迎,李世民还象征性地发表了几句讲话,然后乘坐御辇去了太庙,据说是要敬告天地祖宗。
幸运的是,这些仪式只有部分人员参加,谢逸可以“躲过一劫”,得以轻车简行,直入长安城。
相似小说推荐
-
唐朝小官人 (上山打老虎额) 起点VIP2016-05-30 两晋隋唐武则天初登大宝。 千年前的洛阳城里,鲜红的牡丹怒放,朝阳升起,洒落无数晨曦。繁华...
-
醉卧江山 (离人望左岸) 17KVIP2016年05月07日 历史军事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有人活在笙歌醉太平,十里红袖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