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馆搬到法租界后,平禁亚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来了。
这段时间,他用林子轩提供的资金收购了一家小型印刷厂,设立了编辑所和发行所,拉拢了一批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合作的办事处。
这种办事处是和当地的报馆合作,给予当地报馆一定的抽成,如此就能把万象书局的刊物发行到全国各地。
平禁亚不满足于只面向上海发行,他的目标是全中国。
目前,上海周边的城市都没有问题,南京、苏州、杭州等地都有熟人,容易打通关系,而北方的报业比较排外,只能派人过去商谈。
在刊物种类上,《通俗小说周报》只刊载小说,面对的受众太小了,他准备办一本综合性的杂志,命名为《万象》。
《万象》意为包罗万象。
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杂文,或者时事评论,国内外名人生平轶事、世界各地风物、边民风俗、科普珍闻、史实钩沉、饮食盘飨、小工艺制造等等。
分为人物、社会、人生、生活、文明、家园、点滴、互动、艺术等各个栏目。
只要有趣味,有内涵,能吸引读者,就能在《万象》上刊登。
这其实是林子轩借鉴后世《读者》杂志的内容形式。
在后世,《读者》杂志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它的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
林子轩不想办一本专业性很强的杂志,而是一本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通俗杂志。
在后世上学的时候,他看过很多期《读者》,里面的不少小故事很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可以写下来。
他记得后世还有本《知音》杂志也很畅销,专门讲凄惨的人生故事。
《知音》杂志的文章向来以细腻动人著称,创造了“知音体”这一形式。
很多读者都怀疑《知音》杂志上故事的真实性。
有报纸甚至披露了《知音》编辑为了让文章更“感人”、“好看”,对原作进行加工、改编,甚至改变事实,编造故事。
就算是这样,《知音》杂志的发行量仍然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六位。
任何杂志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这么大的发行量只能说明老百姓喜欢这类故事,这种心灵鸡汤的故事能够抚慰读者的内心。
林子轩觉得下一步可以模仿“知音体”,创办《知音》杂志。
还有郑证秋和周剑允主编的宣扬妇女解放的《解放画报》,也可以纳入万象书局的体系。
在后世有一本叫做《家庭》的杂志,原名叫做《广东妇女》,是一本以恋爱、婚姻、家庭为报道和研究对象的综合月刊。
发行量在全球文化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八。
虽然现在是民国时期,时代不同,可读者的需求是一样,以上的杂志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能够覆盖全国大部分的读者。
《万象》针对的是社会精英,《知音》针对的是平常百姓,《家庭》则是针对女性读者。
如此,一个庞大的报业集团显露雏形。
林子轩对未来的规划让平禁亚佩服不已,他只是随便讲了讲未来杂志的内容和运作而已,具体的事务还是要平禁亚来做。
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也为了服务好大老板。
在万象书局成立之初,平禁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林子轩出一本诗集。
趁着新诗的讨论刚刚结束,此时出诗集正是时候。
连郭沫偌都出了本《女神》,新诗的奠基人岂能没有诗集,有了诗集才好意思说自己是诗人,否则总有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不得不说,平禁亚在揣摩上意方面很有一套。
林子轩对此颇为满意,他把自己的诗作整理一番,选出30首新诗,并写信请胡拾和周作仁作序文。
这是为了回报两人在和郭沫偌的论战中对自己的支持,如此也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想要在文坛上混下去,朋友自然是越多越好,胡拾和周作仁无疑都是这个时代文坛的领军人物。
第四十七章一念之间
林子轩之所以没有请鲁讯写序文,是因为他摸不准鲁讯的脾气。
胡拾和周作仁都是很好说话的人,写出的序文一定会夸赞林子轩的诗文。
按照后世林子轩对鲁讯的了解,那是一个逮谁骂谁的主,林子轩诗文中大多是爱情诗,恐怕不合鲁讯的口味。
万一鲁讯写了一篇批评他诗作的序文,他是用还是不用呢?
用了序文他心里不舒服,不用序文鲁讯心里不舒服,为了大家都舒服,林子轩就没有请鲁讯写序文。
反正周氏兄弟中有一个写序文就够了。
林子轩的诗集叫做《一代人》,低调而大气,在收到胡拾和周作仁的序文后就可以印刷发行了。
与此同时,在美国,也有一件和出版有关的事情。
纽约大学,季鸿明正陷入挣扎之中。
此人正是当初帮助林子轩翻译《老人与海》和《小王子》的留学生,他来到纽约留学有三年了,学习西方文学。
他出身官宦人家,祖上曾出过进士,不过在清政府倒台后,家中逐渐衰落。
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考取了纽约大学的留学生,然而家中对他的支持有限,所以生活上不怎么富足,或者说较为落魄。
他有着自己的骄傲,看不起像林子轩一样出身富商家庭的子弟。
可现实是残酷的,在外国生活需要金钱。
季鸿明依靠写一些文学评论赚钱,不过他的性子里还有着傲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较为坚持,不大看得起西方文学。
这就很矛盾了,他学习西方文学,却又看不起西方文学。
这其实代表着民国时期一批文人的真实想法。
他们想接受西方文化,又觉得这些国家才建立多少年,能有什么文学,还不如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
这类人如果认真下来,放下成见,可以研究比较文学,或许会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
不过季鸿明显然不愿意如此,所以他在文学评论这个行业没有混出头,甚至可以说混的很潦倒。
然而正是因为他在这一行混过,才偶然发现了最近文学评论的一个新动向。
很多美国的文学评论家都在关注一本叫做《老人与海》的小说,纷纷对这本小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杰作。
是巧合么?
季鸿明翻阅了纽约大学图书馆里的文学类期刊杂志,最终确信,被美国人赞誉的那本《老人与海》正是一年前他翻译出来的那本小说。
经过一年的发酵后,世界级的名著终于露出了它应有的锋芒。
季鸿明非常不解,那本言语直白,内容简单的小说怎么就一下子出名了。
他看了美国人的评论才知道,美国人崇尚那种坚持不懈,永不屈服的精神。
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
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小说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赞扬了具有顽强意志力,不屈服于失败的人类,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体现了人类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总之,似乎要把所有的溢美之词都强加在这部小说之上。
季鸿明这才发现他虽然在美国生活了三年时间,却根本不了解美国人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提倡君子之风,和美国这种鼓吹竞争意识和永不屈服精神的国度截然不同。
在他看来没什么意义的小说,却被美国人赞誉有加。
这是两个国家民众观念的不同,那么为什么林子轩能够写出这样的小说呢?
在季鸿明眼中,林子轩就是一个喜好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是他最看不起的那类人。
他最近没有关注国内的文坛,也不知道林子轩写了新诗的事情,就算是知道,他也会认为那是个和林子轩同名同姓的家伙。
然而,正是这个他看不起的林子轩,却写出了一部令美国人称赞的小说。
这让季鸿明觉得沮丧不已。
在冷静下来之后,他发现美国人正在寻找《老人与海》的作者,似乎这个作者在发表了作品后就消失不见了。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一八五三 (酥酥麻麻) 起点VIP2016-04-05 清史民国十九世纪,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堕入深渊的开端,如果有一个穿越者...
-
超级兵工帝国 (龙魂在华夏) 起点VIP2016-03-31 架空历史兵器工业专家肖卫国在一次未来主战坦克的新型动力系统测试中被炸穿越了,来到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