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民国大文豪 (薪越)



民众戏剧社的郑震铎,陈达悲等人也在报纸杂志上摇旗呐喊,称《雷雨》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一种全新的戏剧。

一时间,倒也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声势。

林子轩不是一个人来的,除了冯程程和妹妹林晓玲,还有一帮下属,平禁亚、郑证秋和周剑允等人。

老板请看话剧,算是员工福利。

郑证秋以前也是混话剧圈的,在民鸣社歇业后才离开,和剧院里的大部分人都熟悉。

由此,林子轩才知道,今晚《雷雨》的首场演出之所以爆满,是因为有一半人都是在话剧圈混饭吃的,另外一半才是真正的观众。

这就是捧场了。

这些人也是来看看行情,如今话剧行业不景气,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很多演员不得不回去唱戏,还有的干脆就改行了。

这次上海新舞台兴师动众,又有欧阳予仟这种大前辈亲自出马,排演一出新剧。

这似乎是话剧兴盛的征兆啊!

如果《雷雨》真的能火,带起民众观看话剧的热潮,大家也能跟着过上好日子,如果扑街了,他们也没什么损失,该干嘛干嘛去。

在一片纷纷扰扰之中,《雷雨》的大幕拉来了。

随着一个个角色的登场,情节的展开,观众陷入了周鲁两家长达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之中。

舞台上的演员都是实力派的话剧名家,欧阳予仟亲自邀请他们演出。

这次又是关系到话剧能否复兴的关键之战,演员们自然格外卖力,个个情绪饱满,把戏剧冲突发挥的淋漓尽致。

特别是扮演繁漪的演员,把剧中人物的扭曲心理,神经质的特征表现的压抑而病态。

郑证秋不断的称赞这个演员演技的精湛。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观众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吸引,而舞台下还有一半是话剧的从业者。

他们看到的是另外的东西。

《雷雨》从人物设置到戏剧冲突,从舞台布景到演员的台词,都是一部成熟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完美。

它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成功塑造了丰满而复杂的剧中人物。

《雷雨》还具有一种诗意之美。

这不单单指文辞的优美,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

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品味,和以往的新剧截然不同。

或许这就是新剧的未来。

台下的话剧从业者进行着思考,观众则随着剧情而沉浸其中。

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雷雨,所有人都走向了毁灭,那些罪恶的,美好的,都在这个雷雨之夜有了终结。

观众有些不知所措。

这和他们以往看的话剧不同,有种宣畅淋漓的感觉,但又觉得可怜可叹,似乎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被触动,被唤醒。

这就是话剧的力量,也是悲剧的力量。

台下的话剧从业者们起立鼓掌,他们看到了一出优秀的话剧,也看到了话剧的未来。

观众也站起来鼓掌,能够触动心灵的东西总是好的。

或许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忘记,可在这一刻,他们感觉得到自己的不同。

欧阳予仟带着演员到台上谢幕,他知道自己成功了,《雷雨》成功了。

他在观众席上看到了林子轩。

《雷雨》的成功是演员的功劳,也是剧本的功劳,一个成熟的剧本是话剧成功的基础。

欧阳予仟没有把林子轩拉上台,他知道林子轩不愿意露面,但以后还是会找这位林少爷要剧本的。

第二日,很多家报纸都报道了《雷雨》的演出盛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们把《雷雨》和以往庸俗浅薄的文明戏区分开来,称为新的戏剧,也就是话剧。

并把《雷雨》和外国著名戏剧相比较,认为出自曹愚先生的本土戏剧在艺术性上完全不逊于易卜生、萧伯纳等大师的作品。

话剧的新时代已然来临。

第四十四章真相不忍直视

随着报纸上不断的讨论,《雷雨》这出话剧在上海形成了一股风潮。

这其中自然有话剧界人士的推波助澜,也有文艺界对《雷雨》的解析,还有民众对于这出话剧的好奇。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讲,《雷雨》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卖点的。

首先这是发生在大家族的恩怨情仇,还牵扯到私生子的问题,而且同母异父的兄妹二人相恋了,同父异母的姐弟二人互有好感,后母和儿子之间发生了畸形的恋情……

怎一个乱字了得!

这种狗血的家庭伦理剧一向是观众的最爱。

如果不是剧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最后的悲剧收场,《雷雨》很可能会沦为三流剧作。

在一片叫好声中,上海新舞台彻底火了起来,场场爆满,还是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其他剧社看到有利可图,纷纷排演《雷雨》,争取趁着这股热潮分上一杯羹。

有些剧社根本不靠谱,无论是舞台布景还是演员的表演都糟糕透顶,就是要靠着《雷雨》的好名声来糊弄观众。

这就是上海话剧界的现状。

当初,欧阳予仟还征求过林子轩的意见,得到林子轩的授权,现在那些剧社根本不管不顾,一窝蜂的排演《雷雨》。

所以说,在这个时代就不要讲版权的问题。

林子轩清楚这种状况很难改变,也懒得理会,他带着郑证秋前往上海精武体育会。

这些日子,郑证秋按照林子轩的要求收集霍元甲的资料并编写电影剧本。

这个剧本完全展现了一个爱国武术家光明磊落的一生,没有提到霍元甲的感情生活,没有提到霍元甲不成熟的青年时代。

在这点上,郑证秋和林子轩不谋而合。

这样的影片才有教育意义。

虽然林子轩准备购买有声电影的拍摄器材,但这部《津门大侠霍元甲》还是拍成默片。

反正是功夫片,台词什么的完全不重要。

精武体育会的总会位于上海杨浦区提篮桥培开尔路73号,目前主事的有三人。

在霍元甲过世后,一批中坚学员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等共商重振精武大计。

当时三人正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又都毕业于高等学校,受到新文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他们都是精武体操会创建的筹备人,是霍元甲的第一批学生。

1921年的《精武内传》称:“吾会自创立至今,会中最得力之桢权数人耳。”

又称“坚毅如炜昌,勇猛如公哲,聚合如蟾伯,聚合于一炉,以铸就此宏大之事业。”

这三人能够成为精武体育会的中坚力量,还和他们的家世有关,三人都是商业世家出身。

陈公哲,在上海出生,祖籍广东中山茶园乡,父亲到上海经营“粤瑞祥”五金行。所以陈公哲在上海的广东会馆中颇有威望。

姚蟾伯,江苏吴县人,上海颜料业巨子。

卢炜昌,广东中山人,原为上海礼和洋行英文秘书,后任新瑞祥五金号经理。

三人被称为“精武三杰”。

其中,陈公哲为了精武体育会,曾两度捐出宅址、家产和房屋给精武会作为会址,不断的捐资散财,以致家道逐渐败落。

林子轩此来就是找陈公哲的。

据说,陈公哲精通摄影技术,拍摄了初期精武体育会书藉的照片,并与程子培拍摄了精武体育会的电影记录片五卷。

想要拍摄霍元甲的电影,陈公哲无疑是最好的说服人选。

至少他懂得这个行业。

陈公哲三十岁出头,正值壮年,他是复旦大学毕业,接受西方教育,并不古板。

在一番寒暄之后,林子轩表明来意,并递上剧本,特别申明电影上映后所得利润全部捐给精武体育会。

他的意思很明显,我拍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宣扬霍师傅的侠义精神,不是为了赚钱。

一下子,就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为了霍师傅我都这么做了,你们还不准许我拍摄么?

他不是不想赚钱,不过若是能因此得到精武体育会的好感,比赚钱更有意义,精武体育会在上海本地政商两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而且还能借助这部电影打响明星电影公司的招牌。

相比较而言,那点利益又算得了什么。

陈公哲不置可否,先看起了剧本。

他同样是商业世家出身,看得出林子轩的打算,却没有点破。

说起来,精武体育会一直都缺少资金,他们自己也可以拍摄霍元甲的电影,不过他们不愿意背负用霍元甲敛财的骂名,才没有去做,甚至提都不会提。

如果是外人来拍摄的话……

陈公哲匆匆浏览了剧本,都是称赞霍师傅侠义行为的事迹,没有一点抹黑。

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还是要和其他人商量一下。

他认可了这个剧本,不过针对霍元甲的事迹提出了几点不实之处。

1901年,霍元甲在天津和俄国大力士比武的传闻是不实的。

当时可能有所谓的俄国大力士,但应该只是跑江湖卖艺的,两人也没有交手。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