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嗣业为大唐北疆的稳定立下的不朽的贡献,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后来刘审礼因功被调回京,任工部尚书职。萧嗣业以长史身份暂时总领安北都护府的事务,后安北大都护府降格为安北都护,再改成单于都护府,萧嗣业转任单于都护府长史,依然镇守边疆。
在北疆任职的这么多年里。萧嗣业大部时间与突厥人打交道,并镇压了多次突厥人的叛乱,在安北一带享有非常高的威望,甚至可以止小儿哭。如今这样有威望的一位将领,率军平叛的过程中,竟然连遭败绩,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事态严重。
在平叛行动开始后,我大唐军队是连续取得了胜绩,大家都以为叛乱很快就会平息。
因我大军连连取胜,萧嗣业得意之下轻敌了,没过多防备,在作战过程中又遇上下大雪,我大军在雪中没有继续推进,而扎营驻守,却没料到突厥人袭我运粮车队,并乘夜偷袭我大军的军营。
萧嗣业狼狈拔营逃走,溃不成军。
萧嗣业所领的边军以骑兵为主,逃的飞快,花大智、李景嘉所领的主要是步兵或者骑步兵,行动的速度较慢,花大智、李景嘉也俱是勇武之将,他们在主帅逃走之后,还是率军顽强抵抗,率领所属步兵且战且走,得以退入单于都护府,借助城池抵挡突厥人的攻击。
这样的战果,表现了严峻的形势:一则说明叛乱的突厥人战斗力不错,任现在的八万大唐军队是难以平定叛乱;二则连萧嗣业这样的名将都打了败仗,安北一带的形势肯定会变坏,甚至安西、安东都护府境内都会受到牵连,附从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叛乱的部落肯定会越来越多,如果朝廷不马上增派大军讨伐,那形势很可能没办法收拾。
因为吐蕃人在青海被我大唐军队击败,安西境内的吐蕃人退了出去,安西境内的突厥人也老实下来,安西一向是突厥人叛乱最多发的地方,大唐的朝臣们都认为,安西安定下来,那其他地方也不会有乱事。即使叛乱起来的时候,他们也认为只要大唐军队一进剿,叛乱军队就会土崩瓦解。
现在这样的情景,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这让作为皇帝的李治大感失面子,大唐的权威受到挑战,不用雷霆手段平息叛乱的话,很有可能其他地方的叛乱会接连而起,甚至残余的吐蕃人都可能趁势攻击我边关,这是包括李治及武则天,还有大唐所有的官员都不愿意看到的。(未完待续。。)
第七十三章裴行俭请战
朝廷在收到萧嗣业连续战败的消息后,马上召集群臣,商讨对策。身体未完全康复的李治,抱病亲自主持了朝议。李治在朝议的时候非常恼怒,表示大唐决不会容忍突厥人叛乱,一定会将其平灭。
招抚还是征剿已经不需要讨论,派兵平叛是现在唯一的选择,大唐君臣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如何平叛,以何人为帅,动用多少兵马。
李治在发完一通脾气后,也冷静下来,看着殿内诸臣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要如何处理定襄道的善后?”
“陛下,臣觉得,定襄道大军惨败,萧嗣业溃逃,如今最重要并不是先追责,而是要先稳定北面的局势,防止突厥人趁乱袭我边关城镇,甚至攻入中原,”中书令薛元超首先出列奏道,“萧嗣业不足以掌大局,应该委派其他领军大将去主持安北的事务。”
薛元超并没推荐什么人领军,但在退下时,看了一边的裴行俭一眼。
“陛下,臣附议!”侍中李敬玄也跟着出列奏言,“我大军新败,又逢严冬来临,若没有一位能执掌大局,威望高的战将主政,安北的叛乱不但不能平息,而且单于都护府属下各都督府、州县都有可能生乱,到时局势将不可收拾。”
李敬玄退下的时候,也同样看了一眼站在班列中,面无表情的裴行俭一眼。
在两人心目中,裴行俭是领军的最佳人选,不只谋略出众,在朝堂上的地位又很高,没有人敢不服。只不过裴行俭刚刚从青海战场归来不久,让年近六旬的裴行俭在征战结束后不到一年再出征。显得挺残忍。不过裴行俭已经从薛元超和李敬玄的眼神中读懂了意思,他也马上跟着站出来,大声请奏:“陛下,娘娘,臣也认为应该速派大将领军出征平叛,臣愿意再次率军出征。请陛下和娘娘恩准。”
一听裴行俭主动请战,李治脸上终于舒缓了一些,他很和蔼地看着裴行俭,温言问道:“朕想问你,要如何平定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的叛乱。”
李治想给裴行俭造势,让裴行俭在朝堂上具体说说,要如何平定突厥人的叛乱。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到裴行俭身上,他们都想听听裴行俭是如何具体评价这次突厥人叛乱的。
裴行俭似乎早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李治刚问出口。他基本没做考虑,就娓娓说道:“陛下,臣以为,安北之叛乱,必须举更多的兵力进剿,无论如何不能姑息,一定要在叛乱刚起,还没有更多的部落响应前。将其平定!”
在众人的注目中,裴行俭再从容地说道:“此次我大军兵败。臣觉得是领军将领骄兵所致。此战开始之时,我各路大军排布妥当,相互间协调也不错,接连取得胜利。只是领兵主将因战事的顺利而产生自大心理,在大雪降临之际,以为突厥人不敢主动进攻我大军。因此没有加以防备;而在遭敌突袭之后,又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致使我大军迅速溃败,大量的军士因此伤亡……”
听裴行俭也将此次兵败的原因归罪到主帅萧嗣业身上,朝臣们都知道。萧嗣业的前途算是完了,这次肯定逃不脱朝廷的重处,即使不丢性命,官职也会被全部免掉,并且要被流放到很远的地方。
裴行俭喘了口气,继续说道:“如今我大军新败,突厥人也心生得意。天已寒冷,北地更是冰天雪地,臣以为,突厥人一定认为我军不会在如此寒冷的季节再行北上攻击。臣以外,我们应该利用突厥人大意的心理,马上增派兵力往安北,在突厥人安营过冬,不加防备时候,趁势攻击,一定能迅速平定突厥人的叛乱。臣恳请陛下和娘娘同意让臣领军出征,臣一定能尽快将安北的叛乱平息。”
李治听了裴行俭所说的,大喜过望。原本他有些不忍心把刚刚归来的这位老臣再派往北面,没想到裴行俭连续请命,并对当前局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当下马上答应:“裴爱卿拳拳抱国之心,朕甚是感动,如今我定襄道的大军新败,朕正是希望爱卿能替朕去收拾这残局,爱卿不顾艰辛,在刚刚归朝时候即请命出征,如此忠义之举,朕允,即令吏部尚书裴行俭为此次出征平叛的主帅。”
“多谢陛下,”裴行俭马上致谢。
李治从座上起身,走下御阶,来到裴行俭面前,托着裴行俭欲行礼的手,轻轻地拍了拍,以示自己的特别信任后,再道:“裴爱卿真乃国之栋梁,刚刚消灭了青海的吐蕃人,现在不顾艰辛,即请命出征安北,朕甚是欣慰,朝中大臣若都如爱卿这般,外敌何愁不灭,朕和皇后何需为此担虑。”
李治这话,顿时让裴行俭惶恐,他赶紧施礼,“陛下廖赞了,臣不敢当陛下如此夸奖。为人臣者,必为国分忧,北方有乱,臣请命出征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朝堂上的大臣们,全都兢兢业业做事,臣与他们相比,并无特别出色的地方,陛下如此说,臣甚是惶恐。”
列于朝堂上的李晨,也挺惊叹李治竟然会当众这样夸奖裴行俭。李晨也清楚,无论谁得了李晨这样的夸奖,都不会心安,毕竟这些话是在贬低其他大臣的基础上,夸奖某个人的。许多大臣听了肯定不舒服,甚至生出逆反心理来,以后故意对裴行俭做点什么都不一定。
李治干吗要这样做,李晨不得其解。
“裴卿当得朕如此夸奖,”李治说着再拍拍裴行俭的手:“裴卿好好休养几天,朕自有诏命下达!”
“多谢陛下!”裴行俭只得再次行礼致谢。
李治环看着殿内诸臣,再次大声说道:“裴卿有何要求,今日尽可提来,朕一定会满足的你要求!”
李治这话,再次震惊了朝堂,皇帝对裴行俭的宠信,那也表现的太直接了点,这是何意?
“李治这是何意?难道想给裴行俭树敌吗?”李晨也再次打了几个问号。(未完待续。。)
第七十四章武则天的安排
“臣并没特别要求!”在众臣的注目中,裴行俭婉拒了李治的特别示好,“臣只要如青海征战一样,能保证足够的军需物资供应即可,臣保证一定会尽快平定叛乱。”
“好,有裴卿这句话,朕就放心了,”李治马上答应了裴行俭这个不算要求的要求,“朕一定会亲自督促各部,严格保证前方将士所需,若谁有延误,必当严惩。”
“多谢陛下,”裴行俭马上作礼致谢。
朝会散了后,李晨并未马上回府,而是再去找了裴行俭。
“晓阳,你今日来找我,是想和我说平叛的事吧?”落座后,裴行俭开门见山就把话题挑明了,“你是准备这次随我一起出征,对吗?”
相似小说推荐
-
重生之第二帝国 (幽泠秋月) 起点VIP2015-08-13 外国历史 一场奇诡的境遇,让天朝青年清英逆流光阴,于1893年在德皇次子身上夺舍苏醒,历史的...
-
超级系统在初唐 (练习打字) 起点VIP2015-09-22 架空历史天下刚平,外贼未清!外有,吐蕃、高句丽等国虎视眈眈;在内,以李氏皇族为首的关陇贵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