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杨广的次子杨暕,偏偏又是一朵奇葩,不仅飞扬跋扈,还深得父母杨广夫妻和祖父杨坚之喜。
但两人的名字,还是让苏游不免骂了那杨暕一句“吃货”,想想又暗夸了他一句,毕竟,两人的名字即使是菜名,但也真有出处。《诗经》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句,已让人想入非非,或许苏游的确是太累了,一夜的忐忑,再加上半天的逃亡让他失去了太多的力气。
青荇和另几个小丫环则在另一边洗菜,菜色并不复杂,无非菘菜鸡蛋之类的,——菘菜,也就是后世的白菜,——令人叫绝的是竟然还有茄子。
“我就做这个吧。”苏游指了指那几个还水淋淋的茄子。
“啊,你认识这个?”青荇的惊讶显得有些少见多怪。
“这个东西很稀有吗?在下……在下记得曾经吃过,不过,也许是在梦里。”苏游并不确定这茄子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但的确是记得它和甘蔗的产地应该都是在东南亚,也许是越南,也许是马来西亚一带。
苏游第一次做红烧茄子之前,查到过最早记载茄子红烧法的是《齐民要术》,那本农书写于北魏,离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在四百多年后的宋初,有个士子仍然是第一次吃到茄子,并称之为“昆仑紫瓜”。——这充分证明了茄子的珍贵,大概只有上层人物才能吃到。
苏游所不知道的是,晋时陶侃与温峤平苏峻之乱时,两兵汇合之处正是一片茄子田,离现在他所处的年代至少已经近三百年了。
苏游一时又想起了《红楼梦》里那道著名的“茄鲞”,——“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你是说,你吃过这南海紫瓜?你还会三种做法?”豫章王殿下难免吃惊不小,今年开春时他在扬州街头偶然闲逛,碰见这茄子长得奇特,又听卖花人的一番吹嘘,才花了高价买了十多盆,本来以为是罕物,是要敬献给皇祖父杨坚的,几个月下来,也吃了几次,无不是水煮或清炒。虽然没品尝出什么好味道,但他一直坚信能大补,此时听苏游娓娓道来,难免惊诧莫名。
“恩,做这个……这个南海紫瓜,在农书《齐民要术》上是有载的,确是在瓜目下,但名称却是“茄子”,所以许多人忽略了,而有些地方,则称之为‘昆仑紫瓜’。”苏游一边说着,又掰着指头计算着调料,差点又说漏了嘴,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有没有白糖黄糖一说,辣椒肯定是没有的,因为辣椒的原产地在美洲大陆,而哥伦布还需要近八百年才能登上历史舞台。
十多分钟过去,苏游在杨暕面前表现了几近完美的刀功,两个茄子切成了均匀的细条,各种调料准备完毕,接着便是下锅,这是红烧茄子的做法,可惜的是两个茄子实在显得量少。
另外两个茄子,早已经被苏游埋到了温热的灰烬中,上面依然烧着火。只等茄子闷熟,加入豆豉蒜瓣油盐什么的捣碎即可食用,这是苏游家乡的土法,也不知何名。
红烧茄子和灰闷茄子一一做好,众人从苏游的做菜的手法里已读到了艺术,何况艺术品又几近完美呢?杨暕与夫人分食完毕,直呼美味,等到打猎的人回来,苏游把一只小鹿全用来烧烤,还用两只野鸭做成了叫花鸡。
这些从来只是把动物扔进大锅里疯煮的人,现在才知道什么叫做美味;吃过之后,大家对苏游的称赞自是连连,而苏游也在不断的尝菜中填饱了肚子。
一伙人正吃得呜呼哀哉,却有几个乡民走了过来,高呼着谴责和抗议,原来是因为那帮兵痞在围猎的过程中践踏了他们的庄稼和藩篱。
“给他们几斤铜子,好好打发他们,警告他们别试图报官,也别试图打听本王到底是谁。”杨瑓吃得高兴,并不计较几个小民的聒噪,反倒是想用钱来息事宁人,但他却好像忽略了,那迎风飞扬的豫章王大旗,就像是暗夜中的萤火虫,深深地出卖了他……
好在,不管是刁民也好,顺民也罢,谴责和抗议都只是一种死要面子的表演罢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并且还有铜子做遮羞布,他们很快选择屈服了,然后一哄而散,从此销声匿迹。
005小食大才
杨暕已是酒足饭饱,苏游也已东倒西歪,众人留下一地的垃圾,缓缓收拾了帐帘软榻草席等物后,又开始上路。
兵痞们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古代一般的平头百姓是只吃早饭和午饭的,但这些人沾杨暕的光,不仅仅吃上了午饭,还吃上了美味,那种高人一等的满足和骄傲随着谈笑声高速膨胀着,车轻马快,步步不生尘。
苏游倒是累得够呛,主要还是昨夜的经历让他惊吓莫名,接下来这半天还在马车的颠簸和做饭的火头之下透支了体力;尽管车依然还在颠簸,苏游却在紫苏和青荇的叽叽喳喳中沉沉睡了过去。——苏游此时已经换了马车,并且紫苏和青荇恐怕要成为他做饭的下手了;显然,他已经获得了“大厨”的待遇。
“下车了,下车了。”耳畔的呼叫让苏游醒了过来,习惯性看了看表,已经近四点了,这当然是投宿的时候,苏游不用想也知道是到了临潼了。——这是到长安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东出长安的第一站。
这里的街道还算是繁华,来来往往的行人,主色依然是土黄色和灰色。有点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情调,黄色是军装,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士兵小吏家居的服装都以黄色为主,区别只在于,皇帝的衣服上多了个十三环的带扣,有金的,也有铁的。
苏游浑浑噩噩地随着众人下了车,进了个独门的两进小院,安顿好杨暕和女眷在后院住下后,他和兵痞们又收拾了半天前院,擦干一身臭汗后正想休停一会时,却见尚德来了。
苏游整理好衣衫,本以为是杨暕要见他,却被他直接带进了厨房。
想想自己的一厢情愿,苏游竟不由笑了,而后又从愤愤而归于平静。想着自己不过是一个流民,差距就如同总统之与清洁工,难道总统会有兴致去知道一个清洁工的名姓吗?再说啦,人家钱老都有那样的觉悟,“吃到好吃的鸡蛋,也并不需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的”,那么,自己就安安心心做那只默默下蛋的母鸡好了。
“既来之,则安之”,苏游一时半会也没什么主意,就在杨暕这棵大树下乘乘凉也好,给他当几天厨子又算得了什么呢?至少在这没有人会怀疑他是杀人犯,也没有人会来查他的“貌阅”。
苏游下定决心以后,终于有了正式做厨子的觉悟。他正在给清蒸鲤鱼调酱料的时候,却听院外一阵喧闹,原来是有人来访。
苏游从厨房里远远看去,只见一个高大肥胖的青年领着几个侍卫走进了小院,口中却说道,“阿孩,想不到啊,又走在了大哥前面。”
“哈哈,王兄来得真快,小弟刚还在河边等了半天,想不到却在此处遇上了;小弟刚得了个好厨子,大哥一定要留下一起用饭。”杨暕挽着兄长杨昭的手臂,两人的样子,可谓亲密无间。
苏游似笑非笑地看着一起进院的两个大胖子,暗想着这是杨广的两个儿子。又不免想到白驼山伟人来,伟人说,“我们国家人们物阜民丰,健康快乐,幸福指数世界第二。”
如果伟人家能代表整个国家的话,事实也正如他所言。于是苏游的脑袋里突然出现了一张张胖脸:金大胖,金二胖,金三胖……当然,少不了金光闪闪的主体思想。
两人才进屋,尚德也随后来到了厨房,自然是吩咐苏游好好做菜。当时采取一日两餐制,以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惯。早餐在七点左右,吃得多些,因为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因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劳动,所以吃得少些,称为“小食”。
而三餐制当时只在上层社会和士人当中流行,诸侯也是一日三餐,只有皇室四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宋朝以后,老百姓才一天吃上了三顿的,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就婚姻而言,三国两晋之前从一而终的妇女多改嫁的少,经历过几十年的三国纷乱以后,中国的总人口从四千万直接降到了两千多万,于是,妇女改嫁的传统也变得稀松。
就文化属性而言,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面前,往往一败涂地。
太阳已近西山,全城老百姓正在吃第二顿“小食”,杨二的兵痞们则是吃最后一顿,他们兄弟两人正打算吃第三顿的时候,苏游只能饿着肚皮给他们准备好吃的。
可让人难堪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这个时代没有辣椒,没有酱油,厨房里烧的是柴火,盛夏的季节,关西地区的桑拿天里,一个菜还没烧出来,苏游已是大汗淋漓了。好在,苏游可以使唤的人不少,或者说,这些人都是来监视他的也可以。
相似小说推荐
-
猎清 (步枪打蚊子) 起点VIP2015-08-20 清史民国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午的硝烟尚未散去。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再次迎来多灾...
-
赝医 (望平安) 起点VIP2015-10-05 架空历史 杨泽,一个现代小医生,在吃方便面时,不知怎么的,灵魂竟然被吸入进了碗里,重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