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人微微笑道:“江苏确实是好地方,明清两朝人才最盛,不过别人去的,你却去不得!”。
孙元起有些纳闷,瓮声问道:“那为什么?”。
“因为你是江苏人呗!”。老大人直截了当地回答道,“本省人不能在本省为官,这是惯例!所以你不能去江苏。至于直隶、山东,却又不如湖北了。”。
“这又为什么呢?我可听说,直隶总督作为大清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可是被称为“疆臣之首,的。为什么直隶反而不如湖北?”。孙元起来清朝这么久,还是知道些官场皮毛的。
老大人捋着胡须:“百熙,你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啊!首先,直隶地处京畿要地,皇亲贵族多如牛毛,为官最是不已,湖北则不如。其次,直隶总督袁项城,老夫与之无甚交情,而湖广总督张南皮却过从甚密。第三,你初到官场,不免有错乱之处,一旦忤逆上官,以后便难以上进。袁项城如今不到五旬,仕途还长:而张南皮已年近七旬,纵使有抵捂处,你也熬得过去。还有一点,就是从光绪三十年,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事,换句话说说,湖北只有半个巡抚,较之他处更易为官。所以在老夫眼里,湖北才是最好的!”。
孙元起这才明白,老大人为了推自己上去,可是煞费苦心!旋即又想到一个问题:“叔祖父,提学使是哥什么官?我以前都没有听说过的。…”
老大人点点头:“以前自然没听说过,因为这提学使乃是最近新设立的。
不过,在此之前你总该听过学政吧?”。
“是。”。孙元起不仅听过学政,还和甘肃学政叶昌炽打过交道呢!
“如今这提学使,便是从前的学政。”。老大人解释道,“之前的学政,是保持京官品秩,以钦差大臣的省份到各省提督学务。这样一来,作为钦差的学政,便和总督、巡抚彼此地位相等,无上下尊卑之分,有事情也不能直接禀报:而且学政在省里属于外来人,与地方上不好呼应。现在新设学部,各地官立、公立、私立学堂日新月盛,不再像以前那样,几年才要考一回试,所以就改学政为提学使了。”。
孙元起这才明白:原来就像那帮翰林官所念叨的,自己外放做了学政。
“这提学使乃是正三品,执掌省内教育行政,稽殁学校规程制度。如今你又是带着学部右侍郎的职衔下去的,比普通的提学使还要高一级,想来在省里除了张南皮,便无所拜请。你不用担心别人经常向别人磕头!”。
看来,老大人连自己的脾性都考虑到了,孙元起哪还能说出旁的话么?
第一三三章从此向南无限路
一三三、从此向南无限路
孙元起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叔祖父,我去湖北以后,每年能请假两三个月么?因为我不仅要出国调查,还要经常回京看看学校呢”
“按照惯例,那自然是不行的但是,”老大人语气一转,“你每年回京几个月,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出国,怕是不行了。”
脑袋里灵光一闪,孙元起大致明白了缘由:“皇太后还惦记着我招收留学生的事情,所以才会允许我回京吧?”
老大人悄然颔首:“不错此次宫里之所以同不测放你出去,就是希望你能在湖北再建一所学堂,继续招收外国游学生。庚子国变之后,朝廷答应赔款各国白银足足4万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最后本息合计近十万万两。如果你能多办几所学堂、多招收些游学生,于国于民,恩泽不小你去了湖北,能够调查一下该省的学堂设置,陈旧立新,尽力施为。此举不仅张南皮不会掣肘,便是宫里也是喜闻乐见的。只是你要经常给宫里上份折子,免得别人攻讦。”
孙元起听到这里,有些挠头:“写折子啊……”
写奏折对于孙元起来说,绝对是个巨大的考验。来大清这么些年,孙元起的进步只限于读懂一般的不带标点的古文,拿起毛笔勉强能写几个还算工整的大字。而写奏折需要花团锦簇的骈四俪六,匀圆丰满的蝇头小楷,这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便能奏效的。老大人见了孙元起的墨迹,不止一次地叹息道:“百熙,得空你还是多练练字吧”平时孙元起都是用钢笔和抄写人员,来应付官场上的信札来往。难道去了湖北,还带着几个学生去当抄写人员不成?
老大人此时反而不烦恼了,和声说道:“百熙,如今你已是从二品的大员,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尤其是出京到了地方,事务冗杂,一个人哪能处理得过来?不说提学使,便是普通的知县,都会聘请幕僚,少则二三人,多则十几人。朝廷每年发给你至少六千两的养廉银,还不就是让你找些帮手?
“幕僚能够帮你起草文书、管理账务、考试出题、登记来往信件等,一般选的都是有经验、有功名的士子。尤其像你这种省里负责学务的,最好是选举人出身的。进士倒也能够,只怕人家不肯屈就。
“聘请幕僚,最重要的是和自己合得来,所以老夫就不向你荐举了。放心,不用担心没人来,只怕毛遂自荐和他人推荐的太多,你最后挑花了眼”
听他这么一说,孙元起只好打消了挖墙脚的念头,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叔祖父,如今我接了这圣旨,能否等到六月底再去赴任?”
因为现在已经四月底了,孙元起想抓点紧,赶紧把大四学生的论文答辩完,自己也好安心去湖北上任。
老大人一拍桌子:“昏话国家自有制度,接旨之后,十日内出京,三个月内到任,那容你随便更改?在这里吃了午饭,写完谢恩折子后,你赶紧回去收拾。再去吏部取了印信,陛辞之后立马出京”
只有十天?
孙元起开始感到时间紧迫,学校里面的很多事情还没有交代完呢从廉子胡同出来,连忙来到学部衙门。衙门原先是奉恩镇国公全荣的府第,学部弥补了一万三千两银子之后,便被征用为日常办公场所。这些日子,张元济、罗振玉、严复等人都是在这里忙碌。
官场里的小道消息传得最快。孙元起进了衙门,便发觉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外放的事儿,一路道喜之声不绝。其实这个算不上喜事:终究眼看着到手的从二品京官,眨眼间变成了地方官,何来之喜?
张元济等几个人也早已得到消息,见了孙元起便直入主题:“你走后,经世大学未来几年怎么办?”
要知道提学使可是三年一任,在任期间不能随便离职入京。谁能确定三年之后就一定会入京呢?万一再来三年,或者到别的地方继续任职,学校还运不运转了?
听孙元起说每年能够回来几个月,诸人心里的大石才落了地。罗振玉笑道:“这比上几年百熙校长出国还好些,终究湖北和京城声气相通,写信电报随时能够联系得上”
孙元起却说:“敝人略懂物理,对于学校管理却是一窍不通的,只是在学校创始之初,赶骡子上架,勉力出任校长。然而经常一年出国五六个月,以至更长,学校事务多是委托菊生、叔言两位校长,心中感激之情曷胜如今又身陷官场,只怕学校的事更无法顾及了,所以我想辞去校长之职——”
话还未说完,几个人齐声惊道“不可”
张元济说:“国内外学生,皆是先知百熙校长,然后才知经世大学。现今学校刚步入正轨,声名初起,如果你去职,在校学生必然懊悔,以后招生也会受阻。所以为了学校,你决不能辞职”
罗振玉也说道:“学校如今发展势头正好,最需要局面稳定,百熙你要是辞职,只怕学校会元气大伤”
孙元起摇摇头:“过了过了学校能有今天,是诸位师生一致努力的结果,与我个人何干?再说,我只是辞去校长之职,却依然还是学校的老师,不会妨碍的。”
众人依然不肯,劝了几回,孙元起才收回主意,却对学校领导层略作调整:张元济卸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在孙元起离京期间代理校长之职;罗振玉改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副校长;严复出任教学委员会主任、副校长。
回到学校,孙元起开始准备出京事宜。这几个月来,因为学部的事儿,孙元起经常住在城里,老赵、老郑则在学校里面忙,倒没有随身跟着。见孙元起回校,两人都赶了过来。
孙元起正在校长室收拾书架上的书刊杂志,见了两人,便招待道:“老赵、老郑,你们来得正好,赶紧找几个人来,帮我把这些书给搬回去。”
老赵奇道:“老爷,你这是干啥?搬家?”
“是啊,过几天我就要动身去湖北。这回老爷我可真成了老爷喽”孙元起一边收拾,一边开玩笑道。
老郑一愣,连忙问道:“老爷,您是得了什么差事?”
“哦,是提学使。”孙元起怕他不明白,又补充道,“类似于以前的学政”
两人一起出门找人过来帮忙的时候,老赵疑惑地问:“郑二哥,提学使到底是多大的官啊?”
在老赵的眼里,从皇帝、宰相、尚书往下排,就只有总督、巡抚、知府、知县,其他的官都不在认知范畴内。
相似小说推荐
-
铁血山河 (wxiaoling) 一个古老的国度,在面临异族入侵,人民面临灭绝的时候,奋起一次血腥的绝地反击。他只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俗人,也是一...
-
傲唐 (唐远) 起点VIP2014-05-13 一名退役军人,穿越来到哥舒翰潼关兵败发生时候的大唐,成为杨国忠的幼子杨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