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施肥的马铃薯,平均亩产4石;而施了仙家肥之后的马铃薯3万亩,平均亩产却达到20石,增产4倍!
未施肥的10万亩红薯,平均亩产达到了7石;施肥的红薯,平均亩产达到23石,施肥后增产2倍多。
未施肥的水稻田3万亩,平均亩产石;施肥后的水稻亩产达到了3石,施肥增产近三倍。
未施肥的麦田3万亩,平均亩产只有石,施肥后小麦亩产石,增产四倍多!
从施肥与未施肥的数据对比来看。
并不是保守的“产量倍增”,而是能够起到增产三四倍的肥效。后世所谓的倍增,是指肥效比传统的堆肥要增一倍以上。
而明朝除了少数精耕细作的田地用粪便施肥之外,大多数的田地是没有条件施肥的。亩产倍增三四倍,这是与没有堆肥的田对比。
万石水稻按照市场价,价值16万多两银子。而万石小麦,也能够值5万多两。当然了,稻和麦作为主食,正可以满足葛沽镇5万的人的粮食自给。所以,米、麦是不会拿到市场中销售的。
至于2万多斤的棉花,直接卖给皇家纺织公司,算作1500两银子。
目前,准备对市场销售卖钱的,主要是马铃薯和红薯两大高产作物。
按照以往的市场价,马铃薯一石可以卖5两多银子。不过,那是在马铃薯每年只有不到万石流入市场,物以稀为贵才卖的上那种价格。
眼下马铃薯丰收,达到了140万石,而大明的百姓还未接受马铃薯作为主食,仅仅是当做是混搭着尝鲜的蔬菜。
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大量销售的话,肯定会价格大跌。
但是,肖图白知道,无论怎么跌,马铃薯也属于粮食。明末天灾的情况下,哪怕是最差劲的粗粮,批发价也是达到每石1两银子左右。
正文 第七十三章 民心沸腾
除了马铃薯获得了惊人的收成之外,那红薯的总产量也是达到了93万石。肖图白知道,相比马铃薯来说,红薯由于口感更差,不适宜作为主食。所以,被引进大明很长时间,一直被当做是猪食。
哪怕是最早引进红薯的福建,也实在是遇到灾荒,才会有人吃红薯。
不过,吃过红薯的都知道,连续吃几个月吃红薯会面黄肌瘦,用来减肥倒是非常有效,但是长期吃这种食品,身体肯定会很快垮掉。
因为,红薯里面缺少脂肪和蛋白质,营养成分也非常不均衡,主要的优点不过是产量大而已。
而在清朝时,由于红薯、玉米之类的粗粮已经变成了主食,使得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大减,中国的人均人均身高从明末的米降低到了清末时期的米。
欧洲人在17世纪的时候,身高莫约是米左右,比明朝人身高要略微矮一些。要是根据元朝时《马可波罗游记》,更觉得中国是巨人国。而从欧洲挖掘的一些古代以身高惊人称著者的古墓,却发现在古代的欧洲米左右,便是巨人了。
在后世,欧洲人通过海外殖民,圈养了大批的牛、羊等等肉食,肉食的摄入量大增之后。到了19世纪时,欧洲人平均身高才逐渐提升到了米以上。
清末时,中国人被讥笑为东亚病夫,这也是由于清廷的200多年统治,使得人均身高一代代降低,显得远低于欧洲人的身高。
而同期的日本在幕府时期,也以大量的玉米、马铃薯、红薯为主食,使得日本在近代很荣幸的获得了“矮子国”的称呼。
而日本近代史上,打赢了甲午战争,获得了清廷2亿多两白银的赔款后。除了利用这些财富进行工业化之外,也更是为日本的一些军事小学的儿童补充牛奶。从而启动了补充蛋白质,提升全民后代身高的计划。坚持了百年之后,日本的平均身高达到米左右。
马铃薯、红薯吃多了会营养不良。不过,葛沽的普通的百姓,也有廉价的海鱼作为肉食,补充营养。
而皇家新军的营养方面,更是比地主家庭更为丰盛。在大鱼大肉之下,皇家新军甚至开始挑食了,要求有名厨烹饪。
对于这一点要求,肖图白也是满足了他们,特意从宫中请来了50名御厨,充当军队的厨师。不过,御厨们年纪都比较大,只能在军营中给他们烧菜煮饭,至于随军作战是不可能的。所以,长远计划还是让御厨去培训火头兵。在行军打仗的时候,由火头兵负责做饭菜!
暂时而言,葛沽镇决定自己保留10万石马铃薯、10万石红薯留作种子。此外,还有30万石马铃薯,10万石红薯作为储备粮。
其余的100万石马铃薯和73万石红薯,准备用于销售,换取发展城市工商业的资金。
“大人,这马铃薯还好说,红薯在北方很少有人吃这玩意”将岸显然有点担忧说道。
肖图白沉思道:“没关系,能卖掉多少算多少,哪怕是卖不掉也无妨。手里有粮,心不慌!”
事实上,真要是卖不出去,肖图白也有一些办法。比如,红薯可以加工成为粉丝,而马铃薯也可以油炸成为薯片
————————
葛沽的丰收数据,很快开始在全镇子中传开了。
葛沽的50万亩田,居然产出了将近260万石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5石以上。
这种恐怖的亩产,哪怕是在江南鱼米之乡,也是不多见的,更何况给人予土地贫瘠印象的北方。
更令人感觉到震惊的是,施了肖图白提供的“仙家肥”的土地,亩产居然超过了20石!
这年头,百姓不知道有“美洲高产作物”,更不知道有“化学肥料”这种逆天的存在。事实上,哪怕是在现代化学发源地的欧洲,但是也要等到19世纪才会出现了化肥厂!
化肥的发明,意义比之美洲高产作物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后人类的粮食产量,便开始不断的创纪录。
正是美洲作物加上肥效不低于化肥的“仙家肥”作用下,使得葛沽创造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农业丰收奇迹!
亩产数据传遍了整个葛沽之后。
不但整个镇子上军民士气大振,肖图白在民间声望暴增。而且,在顾问党人的党政军系统中,肖图白的形象已经越发的接近于神人!
在古代,常胜将军只能获得军心;文章举世无双的状元郎,至多只能在同一届赶考的文人中取得一些口碑、名声;刚正不阿的清官,也并不是讨所有人喜欢。
哪怕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有百姓不屑产生“皇帝老儿”,或是“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之类的想法
真正能够让百姓们发自内心敬仰的,是对于粮食收成的崇拜。为了期盼丰收,百姓们拜龙王、拜妈祖、拜土地、拜河伯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得他们靠天吃饭,稍微遇到天灾,便有可能令其破产。正是因为这种脆弱性,使得他们只能求神拜佛,希望风调雨顺。
在小冰河天气肆虐下,北方几乎十年九旱,哪怕年景好的时候,一亩田能够收获1石粮食,已经是老天爷的恩赐了!
葛沽的粮食最高亩产达到了20多石。这些神话一般的数据,使得百姓们纷纷颤抖起来,感觉到自己简直活在神话世界里面!
一名葛沽的老瞎子,听闻了这个消息后,居然跑到了街上,大叫道:“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未来盛世的场面,我看到了国师大人高举全能的双手,我看到到了万国来朝,我看到了天庭的大门,正在向我徐徐开放”
当天晚上,那名复明的瞎子,带着一丝幸福的微笑,离开的人世。
有人说,那瞎子,因为沾了国师爷的仙气,飞升至天庭,享受那神仙之福
正文 第七十四章 抢修棱堡
葛沽的丰收也造成了一些幸福的烦恼,要知道260万石粮食着实是一笔比较庞大的收成。
作为北方漕运重要的粮食中转仓库的天津卫,经营了200多年所建设的仓库也只能储备150万石粮食。
而葛沽所生产的粮食总量,就算是天津卫的仓库都存不下。更何况葛沽这座去年才开始动工修建的城镇?
葛沽准备的仓库,至多能够装的下30万石粮食,哪怕是将部分民房利用起来,也只能装60多万石。
剩下的粮食只能露天放置,最多是有布篷遮风挡雨。
为此,肖图白交代说道:“一方面,雇佣人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雇人的费用,用粮食支付。另外一方面,要抓紧时间将剩余的粮食卖掉,防止粮食保存不善,造成变质。”
将岸道:“恩,大人所言甚是。不过,今年这般的丰收,着实令所有人震惊了。在几个月前,我感觉最乐观的估计,认为50万石粮食产量便到头了。谁料到葛沽开荒头一年便收获了260万石!”
肖图白点头笑道:“今年准备不足,到了明年,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存在了!”
按照洪武皇帝制定的度量衡,明朝的一石粮食为斤。260万石粮食,大约是亿斤粮食。
人均年消费490斤粮食来计算,葛沽今年收获的粮食足以养活100万人口。哪怕奢侈一点,要吃肉、要喝酒,要有各种副食品,人均2500斤粮食来计算消费。这也足以养活20万人过上地主老爷一般的生活。
相似小说推荐
-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常欢乐) 让吕布多点厚黑,多点谋略,多点女人,多点手下!然后,吕布之后,再无三国!热血、三国、争霸...
-
窃隋 (天天肉夹馍) 起点VIP2013-07-15完结 身为大隋官三代。 爷爷是大隋第一守财奴!家财千万贯,还为了几亩地的田租灭掉自己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