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赵顼见面发生这样的分歧是王静辉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但事情已经发生,在说别的也无益,他对赵顼后面所说的话多少想让赵顼在当上皇帝后面临变法两派争议的时候,能够果断处理,不要再次重蹈历史覆辙。
而赵顼现在内心中也在不住的翻腾,他也知道王静辉说得非常有道理,虽然现在濮议在朝堂之上纷争很多,可以说“皇考”派已经被太后的一纸诏书差点儿打得万劫不复,正是由于英宗赵曙固执的坚持,才使得现在朝堂内部两派处于胶着状态,但他还是不相信王静辉所说濮议会就这么一直胶着下去,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肯定会有办法说服那些顽固的御史台和两制官员的。
王静辉看到赵顼坐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心中也知道这个颍王在内心中也在挣扎,叹了口气问道:“颍王殿下,我想问你:身为君主,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赵顼响了半天也没有做出回答,因为他真的还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王静辉继续说道:“在下窃以为:身为一国之君,其首要的任务对内便是努力改善他的子民的生活,还有就是对外保证国家不受到外辱!其实现在朝廷上争论的濮议和这两个目标毫无关系,但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大宋的稳定。本来如果双方都可以互相妥协一下并不难达成最后的统一意见,但皇上想用追封濮王为‘皇考’的方式来成全他的孝道,而太后却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尊严和感情反对这件事,这样就断绝了正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唯一解决的方案便是侧面来解决。”
赵浅予疑惑的问道:“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来解决濮议吗?”
王静辉说道:“不管太后心中是如何想的,但她现在那份诏书确实是为持反对意见的御史台和两制官员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在政治上说的严重些这就违背了‘后宫不得干政的铁律’,毕竟在大宋皇帝才是皇权的代表,而不是太后!一个时代即将过去,而另一个时代将会到来。现在看来如果皇上真的想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要赢得濮议的最终胜利,以彻底结束仁宗时代。现在大宋虽然表面上光鲜,但实际上已经到了必须要有所变动的时候了。如果濮议讨论失败或是让步,那其结果必然是仁宗时代将在短时间内继续主导现在的大宋!”
王静辉的话可能在赵顼兄妹的心中很难理解,毕竟这是王静辉在得知后世历史发展的大致走向后考虑了很长时间才得出的结论。历史上正是由于濮议讨论定案的时间太长,从而导致了英宗在位期间政治作为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再加上由于英宗赵曙的身体实在是太差劲,在位时间更是短得可怜,使得他执政期间的个人色彩完全被仁宗皇帝所掩盖,而使得他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皇帝。开辟一个新时代的任务也只有交给他的儿子神宗来完成了,而神宗赵顼也确实开创了自己的时代,但他执政的时候太年轻,还驾驭不了韩琦、王安石、富弼等大臣,最后才弄得有些不可收拾。
王静辉看到赵顼现在的样子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他也没有想到事情怎么会变成了这个样子,此时说什么也晚了,赵顼就是明白了他的苦心,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他写的构建城市防疫体系的奏章赵顼算是看不进去了,这件事需要另找出口才行。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在蜀国公主赵浅予的点醒下赵顼从思考中回醒过来,两个人还算是客气的对王静辉告辞,但王静辉却知道自己在赵顼的心中已经跑不了“卑鄙无耻之徒”的评价了,而自己暗恋的蜀国公主也在这次会面中暗示自己是非分之想。这对于自从来到这个时空后就一直顺风顺水的王静辉来说着实是两次重大的打击。由于和赵顼交谈并不是很愉快,王静辉也就没有把构建城市防疫体系的奏章交给赵顼。
“太失败了!怎么会变成了这样?”王静辉暗暗的骂自己,不过相对于和赵顼兄妹一拍两散之外,他更关心的便是如何在八月的那场大雨前通过大宋官方的力量在汴都构建一个简单的城市防疫体系,好迎接雨涝灾害过后的瘟疫流行,不然到时候他也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血拼一把了!
“渠道!渠道!”现在王静辉现在对于权力倒是有些渴望了,毕竟他知道的太多了,如果有了权力他可以避免让很多悲剧再次在这个时空的大宋重演,但他一想到王安石那个老顽固,心中就有些不寒而栗,连欧阳修都要退避三舍的人物,自己如果要是当官的话那前景实在是堪忧!
王静辉用力摇了摇脑袋,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都清除出去后,就开始想找另外的渠道来,他正在书房中冥思苦想的时候,管家王福敲门进来禀报:“校正医书局编修孙奇、孙兆求见!”
“原来是他们两兄弟啊!”王静辉想起自己把他们两人留在校正医书局来“舌战群儒”呐,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虽然很疑惑,但王静辉还是放下现在手头上的心事,让管家王福快把孙氏两兄弟请进来。
“王兄,你这平民医馆果然是气象不凡,比我们家的可强上太多了!”孙兆刚刚进门就对王静辉说道,孙氏家族由于其父子都在汴都为医为官,再加上他们也是中医世家,也就在汴都城西的富人区开了家医馆叫“和天堂”,这些是他们在校正医书局修订书籍时闲谈时候聊起来的。
王静辉谦虚的回答道:“子为兄过奖了,这周围也都是些平民百姓,平时到这里来看病吃药都便宜些,人也就自然多了起来。”他也知道由于平民医馆看病免收诊费,药费也减半收的政策对汴都城东的医馆影响很大,不过对于开在城西富人区的医馆来说并没有构成什么影响,再加上平民一贯的政策就是针对贫民的,所面向的客户群也是不在一个档次上,他和孙氏家族虽然是同行,但也没有什么怨隙。对于孙氏兄弟的突然来访,王静辉心中也摸不到什么头脑:“他们应该正在应付那些名医的盘问啊,怎么跑到我这里来了?”
仿佛是看到了王静辉心中的疑惑,孙氏兄弟面带笑意的对望了一下,还是由孙奇说道:“恭喜王兄,咱们一起修订的《素问》终于获得了校正医书局名医的认可,终于通过了审核可以出版了!这中间少了你改之的功劳可万万不行的,你今天可要请客,我们可是到你这里来蹭饭来的啊!”
王静辉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愣:“通过了?这么快?不是前几天还陷入争论当中吗?”
孙兆笑着说道:“哪能老是争论啊!名医林亿、高保衡和我父亲建议钱象先大人对就修订后的《素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备案,挑出大家认可的问题进行修改,改来改去最后也没有改动多少,几乎还是原来那个模样。最后钱大人看过最后的修订版本后决定就用它了,前天送交给宰辅韩琦大人,今天早上传来消息说是韩大人对此非常满意,决定即刻交付给印刷作坊刊印发行。改之,你我的名字可都是印在由韩琦亲自写的序文当中,想想今后天下杏林中人都会读《素问》,天下凡是学医之人都会读《素问》,这下我们也可以同这本书不朽了!”
正文 043章 转机
王静辉听后笑了笑说道:“那我可要恭喜一下孙伯父,恭喜他有你们这两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儿子了!”
孙氏兄弟听后也感到非常好笑,书房中这三个年轻人都在自己的心中勾勒了一下美好的未来,毕竟作为一个医者能够在《素问》这样的典籍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并且随着《素问》的流传而让天下的杏林中人都知道自己,这中声誉等同于文人配享孔庙那样的荣耀。这样的比方虽然很夸张,但可以想象随着《素问》由大宋官方的权威部门刊印发行,天下所有学医的人都会将这本《素问》奉为圭臬,他们这些修订者也会被杏林中人所敬仰。
三人说笑后,孙奇说道:“改之,这些天你躲在家中在干什么呢?”
王静辉苦笑着把放在书案上原本他写给颍王赵顼的关于构建城市防疫体系的奏章递给孙奇,说道:“我这几天忙的就是这个东西,可惜现在朝堂上正在争论的是濮议,没有人来管这个,我也有些发愁。”
孙氏兄弟凑上前来拿着那本奏章在一旁仔细阅读,王静辉则是闲来无事接过门口小厮送来的茶水,给他们各斟满一杯茶,然后坐到一旁等他们看完奏折。
这本奏章虽然是构建一个简单的城市防疫体系,但王静辉却写得极为周详,如果朝廷重视的话,几乎按照奏章上所写的内容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一个防疫体系。如果能够在大宋土地上每一个城市中推广,就可以变成一个全国性的防疫体系。
没过一会儿,孙氏兄弟便把奏章从头到尾看了遍,毕竟他们是专业人士,看这份奏章根本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因为这原本是王静辉写给赵顼这样并不了解医学的执政者所看的,用的都是比较平实的话语,孙氏兄弟当然能够很好的明白这本奏章里的内容。
王静辉看他们已经看完了奏章后,说道:“随着近几年灾害在我大宋频繁发生,各种瘟疫也开始非常流行起来,每一次我大宋百姓不仅要受到这灾害的折磨外,还要受到紧随起来的瘟疫的骚扰,往往天灾没有造成多少百姓死亡,一场瘟疫却能够使百姓大批死亡,瘟疫所造成的百姓死亡也远远高于因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死亡的百姓!其实瘟疫是有办法医治的,但为什么还能够给百姓带来这么大的痛苦?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有效的集监控、预防、医治为一体的防疫体系,这本奏章就是建议朝廷尽快的构建这样的防疫体系。现在快要到夏季了,谁也说不准今年夏天会不会有水患,如果有水患必然会有瘟疫,这个防疫体系早一天建成,百姓也就会在水患过后瘟疫流行期间多一份保障!不过现在看来朝堂上的百官正热衷于濮议争论,又有谁回去管这件事呢?”
相似小说推荐
-
征战天下 (雨过天晴) 圣龙历七五三年绝对是一个多事之秋,先是呼兰人的南侵;然后是皇帝萧纪驾崩,引发圣龙大危机;危机中风雨乘势崛起,智...
-
天下节度 (克里斯韦伯) 架空历史小说:节度使:唐代外臣之首,掌总军旅,颛诛杀。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反复无常的枭雄,流民,乱世,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