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是合作方有政府资源但是不想投钱,平台和合作方 3:7 分成。
只要保护费到位,什么都可以谈。
想到这里自己更看好哈啰和滴滴,毕竟是出行老本行,跟交通部门熟门熟路。
共享电单车几乎与共享单车同时出现,但二者境遇大不同。共享单车一路受资本关注,很快进入无止尽的烧钱,如同烟花灿烂,瞬间归于平静。
共享电单车没有资本的加速,行业一直是盈利为先、慢慢渗透,反而有更好的未来。
所以留给巨头的时间也不多了!
第377章 轮也轮到我了吧?
想到这里,沈锋摇摇头,拿起另一份调研报告,这才是重点。
19年末国内信用卡持卡人约3.5亿,同期央行有信贷记录人数约5.5亿,未被信用卡覆盖的2亿缺口正在被花呗、任性付、白条等代表性消费贷产品填补。
这两年电商系消费金融产品相继推出免息功能,为购物消费赋能。既让申请不到信用卡的人享受到30天免息的服务,又通过6期免息、12期免息、24期免息等大促羊毛,俘获大批持卡人。
各种花呗们与信用卡客群互补、场景互补,相安无事。但同任何商业故事的演变逻辑一样,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总会让双方相遇、重叠,直至短兵相接……
银行VS互联网巨头,
一触即发!
就这么一下一上中,双方客群越来越重叠。
以前信用卡是全场景支付工具,而电商系分期产品仅局限于电商生态内。但随着支付宝、苏宁支付等支付工具的破圈,电商系分期产品已经突破使用场景的桎梏。
比如人家花呗,除依托支付宝外,还可通过分期插件和API插件独立接入各种消费场景。从展示优先级、促销优惠补贴上看,貌似比信用卡给力?
最让自己感觉神来之笔的还是:《关于信用卡还款服务规则的公告》,竟然直接对信用卡还款征收手续费!
既能降低,又能夯实资金闭环,鼓励用户用其他平台中的钱去还信用卡,支付宝的钱还留在支付宝内。
但最厉害的杀招却是:间接瓦解用户的信用卡支付习惯!
因为90%的90后使用花呗消费,并非是没钱,而是想利用免息期省钱。
一笔1000的订单,余额宝里的资金付得起,但选择用花呗免息支付,30天后还款,期间这笔钱躺在余额宝中赚利息,生息2.47元。
看似2.47元是蚊子腿,但90后消费特点一贯是30元的奶茶说买就买,5块钱的运费坚决抵制!
理财利息虽少,他们是在乎的。
如果还信用卡收手续费,为节约手续费,干脆只用花呗好了。
很多人会说:银行APP、云闪付APP,都可以免费还款啊。
问题是90后的零钱存在余额宝中,通过银行APP还款,先要把钱提现至银行卡,提现也是要手续费的。
信用卡还款收费,用户抱怨连连,看似支付巨头给银行APP卖了个破绽,实则在重塑用户免息支付习惯上,打出漂亮的一击。
看似绵弱,却影响深远。
厉害啊!
沈锋叹口气,金融在自己看来只能用四个字形容:
星火燎原!
经历过消费金融风口的洗礼,借款人变得愈发理性。高息贷款成为最大的恶,5.5亿借款人全面涌向中低息贷款产品,利息空间收窄,同质化加剧,竞争空前激烈。
突出表现就是新客获取越来越难,头部平台不约而同强化存量用户运营,追求复借率。
看看360金融,今年第一季度复借率已升至84.9%,几乎变成缺乏新鲜血液注入的封闭系统。
越倚重存量用户,就越倚重用户运营。
妥妥的恶性循环。
当然巨头也不傻,各种自救各种推新功能,什么分期商城成为标配,个别机构还持续投入,如邮储食堂,打出“补贴、折扣”牌,大力扶持自营购物场景……
降息提额成为标配,复借享利率折扣、分期可快速提额,个别机构还不遗余力为用户创造提额机会,如支付宝,可冻结余额宝为花呗提额……
自建场景不遗余力,招行APP,饭票、影票两大场景外,内容社区也做得有声有色……
试水付费会员制,类似电商平台的付费会员,借款人可轻松赚回会员费,前提是多复借、保持粘性……
遗憾的是很多类信用卡产品,虽然挂靠支付工具,却没有提供免息期,依旧是付息消费模式,在体验上还不能与信用卡硬碰硬竞争。
只有两大巨头有底气跟银行死磕。
不对,
人家老马小马本身就是有资格开银行的人!
平心而论,很多人不只一次建议把百万赢家往金融上做,尤其是推出所谓的助学贷款,帮助有需要的人提供借钱服务,但……
都被自己拒绝。
资金是一个问题,最大风险还是来自政策监管,天雷这个东西可不是闹的玩的。
百万赢家市值马上破五百亿美元,稳住不作死,短则三年妥妥破千亿,为什么要冒险?
更何况手里还有奢时光和潮人两大王牌,上市蓄势待发,这个时候稳定才是硬道理。
如今站在一个高度,很多问题看的更加深刻,巨头之战无处不在。
强如阿里腾讯也不敢掉以轻心,拼命砸钱入股,每天烧钱下沉,生怕一个不留神又蹦出来一个拼多多。
真有点坐山观虎斗的意思。
尤其是那些缺乏场景的消费贷巨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激活存量用户,在已推出的类信用卡产品中附加免息功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星火燎原,消费贷巨头围猎信用卡的大幕,已经开启。
可银行大老爷们似乎还未意识到竞争的到来,居然在忙着战略收缩?
背后的原因一是对不良率的警惕,谁让老赖越来越专业。
二是夯实存量用户,高速增长期,好瓜坏果都捡到筐里,追求的是规模。
基础夯实期,要把烂果子挑出去,追求的是质量。
市场永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银行在撤退,人家互金拼命往前冲。
在双方眼里,你笑我是铁憨憨,做了接盘侠。我笑你太保守,把市场拱手相让。
一个着眼风险,一个着眼发展,双方都有坚实的理由,但相背而行,总有一方在犯错误。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别人看不穿!
在一次又一次的温暖升级下,江湖公认的四大神卡相继走下神坛:权益缩水,门槛提升,持有体验越来越差。
不着急,等银行意识到互金巨头的竞争,肯定还要加大投入,那些神卡还有机会再次神气起来。
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重做一次。零钱理财做到了,消费贷款做到了,接下来,该轮到信用卡了吧?
第378章 屌丝必须死
一边跑步机跑步,沈锋一边思考。这两年用户不断地与免费告别:支付余额提现收费了,听周杰伦要买会员了,外卖运费越来越贵了,共享单车涨到2块了,热门剧集变成会员专享了,电商会员也卖得越来越好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用户付费意愿更强了?
还是互联网免费逻辑失灵了?
不得不说,尤其在国内,免费一直是最有效的商业策略。先通过免费东西把人吸引过来,再挑选合适的商品卖给你。
背后本质是一种交叉补贴:用高毛利产品补贴低毛利产品、用付费产品补贴免费产品,互联网世界早已成为交叉补贴的大舞台。
线下专卖店里,买一送一的黄色价签,总能留住消费者匆忙的脚步,顺便买走非打折品。
线上电商平台,数不清的优惠券、秒杀、限时优惠,让人乐在其中,激情购物,也会买走非秒杀商品。
支付机构,推出各种支付立减活动,通过理财和贷款完成营收闭环……
说白了免费就是一种营销策略,平台看中的仍是用户兜里的钱,终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当然羊毛出在猪身上也是另辟蹊径的一条路。
免费搜索、免费社交、免费看新闻、免费杀毒、免费收发邮件……
第一代互联网巨头谁不是依靠免费策略崛起?
当然谁也不傻,免费是一种交易,交易的不是货币,而是注意力。
你逛知乎、刷微博、聊微信时,内容免费开放,平台看中的,不再是你兜里的钱,是你的注意力。
这个链条中,大V生产内容获得粉丝和收益分成,平台负责运营推广和广告招商,广告主才是最后买单人。
否则大众每年一百四十亿广告费砸哪里去了?
沈锋停下来,喝口依云水,擦擦汗继续。信息世界里边际成本为零,物理世界可没有零成本,除了空气和阳光,自然界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所以物理世界的产品不可能真正免费。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个先行者,雷布斯的小米闪亮登场。
把成本价销售等同于免费!
开启一机难求的火爆,创造国产手机追求性价比的先河。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硬件免费、软件收费变成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标准逻辑。
相似小说推荐
-
从向往的开始制霸娱乐 (剪发大叔) 起点VIP2020-09-24完结向往的制霸娱乐,单女主,不后宫。在横店打拼数十年的龙套演员,苏落意外来到平行世界,从蘑...
-
大国制造 (黑头大王) 17K VIP 2020-09-26完结1629440字 3614544人次阅读工业天才钟白意外来到1981年……这一年,法国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