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猜不中,让卢慧珍有些无语,更加激起了好奇心,问道:“金枪鱼罐头为什么卖得不好?”
宋维扬说:“我在盛海走访了不少商场,也问了一些消费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海霸王的市场调研有问题,金枪鱼在中国大陆没有多少名气,老百姓根本不了解,只知道那是洋人喜欢的玩意儿,老百姓没有强烈消费欲望;第二,海霸王的宣传没搞好,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款使用礼品包装的商品,但他们没有利用好这个优势;第三,海霸王的销售渠道非常狭窄,只在大城市的大商场有铺货,普通商店根本见不到;第四……”
宋维扬一共说了六条,把海霸王在大陆的营销批得一无是处。
他确实见过海霸王的金枪鱼礼品包装罐头,但并非在盛海,而是在深城。包装很好看,但卖得死贵,而且几乎见不到广告,消费者一问价格就直接走人了。
卢慧珍问道:“那你是怎么从海霸王的产品受到启发的呢?”
宋维扬笑道:“海霸王虽然营销策略有问题,但他们的礼品包装盒却让我眼前一亮。他们的那些错误做法,正好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让我在卖罐头的时候不再犯那些错误。”
“能具体说说你怎么做的吗?”卢慧珍道。
宋维扬说:“想要人买你的产品,那就必须给一个理由。黄桃罐头的优点是什么?我专门去咨询了营养学家,才知道黄桃是非常健康的水果,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和微量元素。于是我就从健康着手,降低罐头的含糖量,并喊出送礼就要送健康的口号!这样一来,年轻人肯定愿意买来送长辈!”
“那些包装呢?”卢慧珍又问。
宋维扬说:“包装盒是学的海霸王,罐头瓶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以前消费者买罐头,罐头瓶都会再利用,用来装一些杂物,也有用来装佐料的。但我感觉,传统罐头瓶又大又丑,于是我就想着把瓶子变小,变美观精致。这样一来,家庭主妇就可以直接用罐头瓶装佐料,比专门装佐料的器皿都更好用。”
“原来是这样啊,你真聪明。”卢慧珍说。
宋维扬道:“其实,在推出礼品罐头之前,我还推出了一款水杯罐头。瓶口有拉手,便于提挂,瓶身有网罩,防烫防滑防摔。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消费者都不买水杯了,直接买我们的罐头。现在那些水杯企业都在哭,被我们逼得销量锐减!”
宋维扬说得越多越详细,卢慧珍就越是震惊,越是兴奋。
一个高中生,父亲锒铛入狱,家里的罐头厂也濒临倒闭。他挺身站出来,带着几百块钱勇闯盛海滩,从弯弯产品当中得到灵感,并善于思考,想出来一系列金点子,让巨额亏损的私营小厂繁荣壮大。
这简直就是个当代商业传奇故事!
新闻一旦刊登,必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第046章 【私心】
为了继续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争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青年,宋维扬不想被人打扰,于是他拜托卢记者:不要刊登照片,不要使用真名。
卢慧珍表示理解,并更加佩服宋维扬的品格——多么优秀的少年啊!做出那么大的事,还能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对学习的热爱,换别人早就到处炫耀了。
自80年代以来,政府面临国企困境,塑造了好几个改革典型。
这些被树立起来的模范人物,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名誉所累,全都凉了,无一例外。
1980年,浙省某县城的衬衫厂,步鑫生走马上任做厂长。他立即着手开始改革,在厂里搞奖金制度,不勤快的工人被扣工资,甚至还开除了两个。这在那个时代属于难以想象的事情,因为工人是工厂的主人,厂长没资格扣工资,更没资格开除,工人犯起浑来可以把厂长臭骂一顿。
告状的信件如雪花般飞到县里、市里、省里,但衬衫厂却在步鑫生的带领下,越办越红火。
1983年,一篇报道步鑫生事迹的长篇通讯,登上了《人民X报》的头版。这篇报道还上了内参,随即新华社向全国报纸发通稿,各地报纸开始疯狂报道。
大大小小的参观团、考察团,涌进这家工厂取经。中央各机关、各省市纷纷邀请步鑫生做报告,他被全国政协选为特邀委员,他用过的裁布剪刀被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
似乎只要跟着步鑫生学习,国营企业就能轻松走出困境。
从此,步鑫生每天的任务,就是接待各种参观考察团,每个月都要去外地做报告。
著名民营企业家鲁冠球后来回忆说:通往武原镇的沙石路上车水马龙,挤满了前去参观学习的人们。当时的步厂长炙手可热,厅局级干部想要见一面都很难,我们的车子在门口就被拦下。好说歹说,门卫同意让我们的车子绕厂区开一圈,这样也算学习过了。在两位记者的引荐下,步厂长终于同意见我们一面。他说了15分钟,我们就退了出去,后面又有一拨人进来。
步鑫生很快就飘到了外太空,也不抓生产管理,天天就给人讲大道理。衬衣厂虽然因此销量大好,但他没有稳扎稳打扩大规模,而是乱拍脑袋扩大经营范围,赔本买卖一茬接一茬。而且,衬衣厂每天的招待费就是天文数字,好端端一家厂子,就这么走向衰败。
这样的例子,已经出现了好几个。
所以卢慧珍非常佩服宋维扬的低调,当即答应不刊登照片,也不使用宋维扬的真名,让他能安安心心的继续发展企业。
原本打算连夜赶回省城,但卢慧珍选择留下来,她还要去采访罐头厂的工人。
工人们一口一个“小宋厂长说了”,让卢慧珍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宋维扬的个人魅力。同时,那辆几十万的公爵车,以及前来投资的港商郑老板,反反复复出现在工人口中,让卢慧珍感到非常疑惑。
宋维扬笑着解释道:“那辆公爵车是租来的,港商也是我请来安抚债主的,否则以罐头厂当时的情况,根本就没法重新开工。我就是个骗子,卢记者还要坚持报道吗?”
“当我没问。”卢慧珍立马闭嘴。
卢慧珍想要甩掉实习记者的帽子转正,她就必须给出一篇具有轰动效应的报道。骗子容易引起争议,没必要节外生枝,还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商业传奇更符合彼此利益。
在决定报道宋维扬事迹的那一刻,卢慧珍就已经和宋维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回到报社,卢慧珍花费两天时间,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十七岁少年的商业传奇——记喜丰罐头畅销始末》。
卢慧珍没有使用化名,而是跟工人们一样,在文章里把宋维扬称为“小宋厂长”。故事从宋述民创办酒厂讲起,一直写到喜丰罐头热卖,全篇煽情,宛如散文。
而且,卢慧珍没有把文章交给自己的指导老师,因为很可能被黑掉,只能继续第二署名。
“咚咚咚!”
“进来!”
张晓光看了卢慧珍一眼,感觉有些面熟,问道:“有什么事?”
卢慧珍拿出稿件说:“张总编,有篇稿子比较敏感,需要您亲自过目。”
“放下吧。”张晓光说。
卢慧珍放下稿子却没走,说道:“张总编,这篇稿子比较急。”
张晓光拿起稿子问:“你是编辑部的新人?”
卢慧珍说:“我是记者部的。”
“记者部的你找我看稿子?无组织无纪律!”张晓光顿时有点生气。
总编可不是编辑部的老大,而是整个报社的老大,一般不过问具体稿件。
卢慧珍已经豁出去了,硬着头皮说:“张总编,能花几分钟时间,看一看这篇报道吗?”
“我倒要看看,你在玩什么花样!”张晓光已经决定把卢慧珍开除了,报社改革后,他有这个权利。
稿件给张晓光的第一印象,是文笔非常优美,但稍显啰嗦,毕竟新闻通讯不是抒情散文,这属于新手记者常犯的毛病。
但把稿件看完后,张晓光立即改变了态度,他说:“通讯写得很精彩,但宋述民的问题确实很敏感,这牵涉到省领导们对国企改革的态度。”
“所以我必须来请示张总编。”卢慧珍笑道。
如今没有官员敢阻拦改革,但如何改革,却有分歧。有的认为应该放开胆子,把国企全卖了也在所不惜;有的认为应该慎重行事,避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宋述民就是撞在这枪口上。
张晓光点烟抽上,对卢慧珍说:“你先出去!”
“好的。”卢慧珍连忙离开。
张晓光悄悄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也打了个电话,终于确定下来——稿件可发,但关于宋述民的内容需要一笔带过!
卢慧珍在门外足足等了半个小时,终于听到总编的声音:“进来吧。”
“张总编,稿子需要修改吗?”卢慧珍问。
张晓光说:“第一部分写得省略些,懂了吗?”
卢慧珍说:“明白。”
张晓光看着稿件署名,说道:“卢慧珍是吧,你进报社多久了?”
卢慧珍道:“去年进报社的,还是实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