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百工匠心 (雅玩居士)



按照有心人多年研究,发现还有部分宝物应该藏在孙殿英的上司,当年第六集团军总指挥徐源泉家里。

当年孙殿英能那么快平安无事,摆平方方面面肯定要感谢顶头上司徐源泉,如果不是徐或明或暗地交涉,他的屁股可能抹不干净。徐源泉能为孙殿英说话,便是因为暗地里得到孙的重贿。

徐源泉家在汉口黄陂区的公馆,据传下面有密室,专为藏宝而设。1949年徐源泉跑去宝岛时,带走部分财宝,带不走的便全部藏入密室。

至于密室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鲁善工叹口气,看着整理出来的线索,事情过去几十年,物是人非,谁也不知道现在流失国宝会在哪里?

分析下来最有希望的是田海泉私吞的两大箱,其他的应该多次被转手,寻找难度太大。有时间去档案馆,希望能找到线索。

“你想找南宋绢?”

欧阳好奇看着鲁善工,一大早就跑来荣宝斋就问这个?

“偶然捡漏一张宋画,破损严重,以前接触的都是宣纸,正好用来练练手。”

欧阳无奈摇摇头,这种话也只有鲁善工能说出来,这个小子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材料,好像捡漏比吃饭都简单?

“都说绢寿八百,纸寿千年,最早的画都是绘在绢帛上,比如战国楚墓帛画和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

“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用绢,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中说,他只见过绢地写经一块,也是单丝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用的绢也是单丝织成。”

“而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所用的经线纬线均不一根,全部是由几根丝合并而织成的,这种织法在书画用绢上是比较少见,证明晋唐以前的书画用绢是由单丝织成的。”

抬头看见鲁善工直勾勾的眼神,老爷子笑骂道:“看我也没用,荣宝斋也没有宋代的绢,能流传千年本身就是宝贝!”

从书架拿出一本书,打开图片展示道:“按照装裱来说,除单丝绢外,还出现过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的每两根线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线与经线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丝沉在下面,另一根丝浮在上面。”

“有些行家认为,这种形式的绢还不能称为双丝绢,只有在纬线与经线交织时,经线的每两根丝同时沉在下面或浮在上面的绢,才可称之为双丝绢。”

“比如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的经线为双丝四十八根,纬线为单丝。宋徽宗的《祥龙石图》卷经线为双丝四十八根,纬线为单丝等。纬线、经线的根数越多,绢越是细密。”

“宋宣和院绢匀净厚密,亦有独梭者,有等级细密如纸老。但是稀薄者非院绢也。”

“绢绫制作的精粗,即使是同时代所织,也是大相径庭的。宫廷用的贡品,虽也有一些比较次的绢,但大都特别高级。”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宋徽宗的《听琴图》轴和宋人《胆瓶秋卉图》页和南来吴炳、林椿、马远、马麟等人的作品中,绢很细密,质量较高。”

“而社会上一般画家使用的绢比较稀薄,质量都差。从画的本身和各方面的辅证来看,绢地细密,质量较高的绢,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

“有时间去故宫,仔细看看宋徽宗的《听琴图》,虽经历千年之久,仍然佶白如新。这种绢应该就是宋代宫廷院绢。而宋人《雪山行旅图》轴,绢地比较稀薄,质量较差,灰尘比较容易油污,所以现在看起来,绢就显得比较陈旧、比较黑。”

鲁善工面色不变,心里暗叹口气道:“果然皇帝老儿用的没有差东西!”

欧阳合上书,鲁善工也是装裱大行家,自然知道其中的门道,分享经验道:“按照我的多年研究,宋代院绢的一股股丝线,是先由40——50根单丝平拉、合成为粗线;然后再由0——40多根粗线,平拉合成一股更粗的线;不加捻;呈扁平状,最后才用它们编织成画卷。”

“一组经线与身旁的另一组经线间,留有一根经线的距离;纬线横织四股之后,也留下一定的距离,然后再织第二组,第三组……如此反复,才织成宋绢。所谓独梭绢,指的是经线纬线分别都是一股,横竖交错进行编织的绢素。

“因为宋人画风更加细致阗密,因此对画绢就有进一步的要求,在唐人制作熟绢的基础上又增加加糙、加捶、砑蜡和上浆等工序,制造出丝纹细密、光韵柔韧的熟绢。”

“据介子园画传记载:宋有院绢,匀净厚密,有独凌绢,细密如纸,宽至七八尺。由此可见,宋代画绢无论在品种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出类拔萃。宋代绢横竖丝都是单丝,丝线较粗。”

鲁善工点点头,说了半天就是一个结果:不好弄!

“早年跟着师傅帮博物馆修复古画,也见过不少宝贝,但凡年代久远的绢本书画,多次经过重裱,每次重徒时都要加胶加矾,并用石头加蜡将背面用力轧光。次数多了,这些绢本书画从侧面看上去,绢面上有一层亮光,俗称“宝浆亮”。明清时期的绢本书画上,一般是看不到这层亮光。”

“由于绢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庋藏状况也有好坏之别,收藏得好,绢面就比较干净。较多地受到烟熏潮湿,绢面就会逐渐变色,甚至破碎残损。”

“比如北宋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和南来院画林椿、吴炳、马麟等人的作品,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现在仍然洁白如新;而明代陈洪缤、蓝瑛等人的有些绢本作品,虽然距今不过三百年左右,却已经污黑破烂不堪,有的连画面都看不清。”

第225章 故宫秘宝室

说完欧阳叹口气道“要说宋代书画,京城故宫不如宝岛,早年曾经参观过他们的藏宝阁,那里底蕴更深。”

“您老进过藏宝室?”

看着鲁善工吃惊的表情,欧阳笑道“早年他们办齐白石展览,邀请荣宝斋协办,有幸参观过,也算大开眼界。”

“那里定期展出的5000余件文物,只不过故宫宝藏的冰山一角。六十余万件宝物,其中还包括从未曾展览过的文物,都藏在故宫后山以及另外两个宝物秘境之中。”

鲁善工很有兴趣,赶紧帮老爷子满上茶,等着听秘闻,欧阳道“后面群山才是珍藏文物的山洞,1965年两岸局势紧张,故宫在展馆后面建一个直通山腹的山洞库房,可谓固若金汤。”“库房的秘密入口,就隐藏在故宫一楼大厅一扇不起眼的员工专用门背后,只有刷特殊门禁卡,才能敲开藏宝之路的第一扇门。”

“进门之后,搭上文物电梯,来到正馆三楼后方,这里有第二道关卡,需要门禁卡与钥匙一起开启。进门之后是一条宽三米、长二十多米的悬空走廊,这正是通往后山宝库的要道。”“在走廊的尽头,赫然见到两只石狮子镇守着一扇高达3米的大红宫门。这里才是山洞库房的真正入口。”

“要开红门,故宫领导级别至少三人同行,绝不可能单独入内。知晓洞库密码的人,整个故宫不超过十个。而拥有密码的人和拥有钥匙的人,又是分开的。即使贵为院长都没有钥匙,也无法单独擅入。”

鲁善工听的津津有味,也就是荣宝斋老掌柜有资格进故宫的秘宝室,听听也刺激。

“红门打开的一剎那,里面居然还有两道门。用门禁卡和钥匙开门后,一条漫长又冷清的弧形隧道出现,位于山腹里的洞穴终年不见天日,流泄而出的空气充满湿气,山壁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都镶着银色的铝片防潮。”

“狭长山洞两旁摆放许多铁箱,箱中即是故宫最核心的馆藏,包括历代帝王的宝藏,近两万件的宋明清三代皇帝的瓷玉器等收藏,半个世纪前还躺在咱们紫禁城里,历经22年的战乱,一万公里的颠沛流离,如今都安静地沉睡在1028个黑色大铁箱里,置于山壁两侧。”

“以台北故宫馆藏最具知名度的翠玉白菜为例,除常展的那一棵,另外还有两棵几乎未曾面世的翠玉白菜就沉睡于其中一个铁箱。”

“国之重宝的北宋汝窑瓷器,除目前经常展出的五件,剩下的十六件也全藏在这山洞里。山洞里,两万件帝王宝藏,面世的不到一半。”

欧阳喝口茶,继续道“离开器物库房山洞,进入另一处书画库房。通往书画库房的地道里十分寒冷,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医院的消毒水味。每隔一段便有一扇防火门,进入书画库房真正的关键之门,是其中一扇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褐色防火门,门上编号写着720。”

“里面有两个相似的房间,约600平方米的房间里,立着189个樟木柜,每个柜子皆设有门牌号码,总共住着一万多件国宝。书画怕光,因此这里长年浸在黑暗里。还有书画怕湿,进入的人员必须戴上口罩,避免呵出的湿气损及古物。”

“书画库房的角落,还有一只满是风霜的破烂木箱,镶边的铁条已经锈蚀,像一件经历长途旅行的行李箱,上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褪色封条和粉笔字,这正是曾经走过一万公里路的旅程,在小鬼子轰炸与内战的战火中逃难,然后渡海来到宝岛的第一代文物木箱。”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