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按照好梦公司的模式打造自己的班底,这是他要和林子轩商量的事情。
林子轩和姜闻告别,回到家里。
电影学院开学,林晓玲搬到学校去了,慕姗姗在上班,家里没有人,院子里稍显空落。
他先打了个电话给慕姗姗,告诉她自己回来了,让她放心。
然后把行李整理好,泡了杯茶,坐在沙发上休息,他翻了翻家里订的几份报纸,看看最近国内有什么新闻。
今年是华国建国45周年,还要召开十四届四中全会。
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是华国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胜利过度的一次大会。
林子轩在娱乐版看到了张亿谋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评价。
此时,张亿谋正在沪城拍摄新片,这不是记者采访的结果,而是从剧组流传出来的消息。
前天,张亿谋和剧组里的一帮人半夜一点多钟出去吃宵夜,熬夜拍戏对剧组来说非常正常,电影剧组的作息都不怎么规律。
国内电影圈已经知道《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奖的消息,大家免不了议论一番。
“我喜欢这部片子,首先这部片子很激情。”张亿谋评价道。
“我不喜欢。”他身旁的文学策划王宾说道。
这个王宾就是在筹备拍摄《活着》的时候和林子轩意见分歧很大的人。
所谓文学策划并不是编剧,而是帮着在剧本的语言和艺术性上进行深度加工的人。
王宾原来是个作家,不过在作家的圈子里没有混出名堂来,便找了个机会进入电影圈,跟着张亿谋讨生活,他最擅长的就是把别人的小说改的面目全非。
“的确不错,姜闻很懂戏,在一些镜头的处理上,往往很多老导演也难以控制。”张亿谋继续道,“另一点,这部片子拍的很有个性,激情和个性很重要。”
林子轩看了张亿谋的评价,就知道他们这帮拍艺术电影的都是一个思维。
冯晓刚就不会追求激情和个性,他追求的是市场,是观众的满意度。
报纸上大都是对姜闻和夏宇的赞誉之声,就连女主角宁菁都红了起来,不过真正电影圈里的人看的是幕后。
有人说是张亿谋捧红了葛尤,姜闻把夏宇推上了威尼斯电影节影帝的宝座,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活着》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有林子轩的参与。
正是这两部片子出了两位欧洲电影节的影帝,以前没有过,以后恐怕也很难重现。
眼看着快到下班的时间,林子轩起身,到厨房开始做饭。
慕姗姗下班回来,听到厨房里的响动,就倚在门口看着林子轩忙活,俩人也就是七八天时间没见面,倒不是多么想念。
这些天,她自己一个人住在偌大的院子里,总觉得空荡,不安稳。
她想把母亲叫过来一起住,又觉得有点可笑,现在好了,心里踏实了。
------------
第二百三十九章 闲言
晚饭的时候,林子轩把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情形大略说了一番。
他在威尼斯一直很忙碌,要么是和片商谈价格,要么就是和电影人会面,只有在颁奖过后才真正的放松下来。
几个人花费一天的时间游览了一下当地的名胜古迹,拍了些照片,不枉出来一趟。
“这次拿了奖,接下来就是在国内上映了。”林子轩询问道,“你觉得让他们上你的节目做宣传有没有影响?台里怎么看?”
这部片子毕竟讲的是七十年代的故事,在电视上谈论不太合适。
“台里新闻上提了夏宇拿奖的事,不过没有太大动静。”慕姗姗回应道,“你也知道,大家都很谨慎,就算是上节目也谈不深入。”
“那就算了,别惹麻烦。”林子轩决定道。
“我估计在国内上映也会出问题,你要有心理准备。”慕姗姗提醒道。
这个倒是,别看媒体报道得很欢,都是圈外人在瞎闹腾。
娱乐记者虽然认为自己是影视圈里的一份子,可影视圈里的人从来都不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不过是一群依附影视圈混饭吃的人罢了。
影视圈需要记者帮着宣传不假,但他们内心里并不如何看重记者,会有排斥心理。
记者们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得奖,有素材可写,就可劲的追捧,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实际上,这部片子还将面临其他的难题,一部电影即便是拿到了电影片放映许可证,也不一定能在影院放映,这要看主管院线的单位怎么安排。
这个单位叫做华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华影公司,总经理叫吴孟沉。
华影公司成立于1951年,主要职责是统一发行和管理在华国上映的各类影片,安排影片拷贝的洗印、供应和调度。
还负责拟定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年度计划的各项指标,平衡全国影片的片租和票价。
也就是说,全国的放映机构和院线都归它管。
一部电影要不要上映,什么时候上映,上映多少天,都是这家公司说了算。
拿《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说,林子轩把上映的申请递交上去,可能安排到今年上映,也可能安排到明年上映,这都是说不准的事儿。
华影公司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搪塞过去,尤其是像这种题材敏感的片子。
就算是上映了,上映一周也是上映,上映三个月也是上映,标准都在华影公司手里。
由此就能看出他们的权利有多大,一部电影想要获得好的档期,在更多的影院上映,延长上映时间,都要得到他们的同意才行。
以前林子轩不需要和他们拉关系,以后就要经常和他们打交道了。
不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如果《甲方乙方》想要获得好票房,就要争取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同时上映,吸引更多的观众。
“我知道,上次在总局开会见过那位吴经理,挺强势的一个人。”林子轩评价道。
吴孟沉是南方人,四十多岁,原本是沪城电影局的副局长,今年刚调到京城担任华影公司的总经理,这人外表很斯文,但脾气很暴,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人物。
通过分账方式引进国外大片的建议就是他提出来的。
此人可以说是这个年代华国电影行业的风云人物,就算是韩三评碰到他也要客客气气。
“实在不行就别勉强,闹出矛盾不好,咱们还要在这个行业做下去呢。”慕姗姗劝说道。
“先走正常程序吧,碰到问题再说。”林子轩点头道。
这是实话,一家民营电影公司要是得罪了华影,那基本上就可以关门歇业了。
“对了,晓玲的事算是解决了。”慕姗姗提及道,“那家人目前还好,受到的影响不大,两个孩子已经上学了,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林晓玲拍摄的短片《姐姐》播出后引发热议,如今过去一个月了,议论渐渐平息。
刚开始的确对那户警察家庭造成了影响,一个普通家庭任谁看到报纸上的批评都会有压力,就连他们单位的领导都找他们谈话,让夫妻俩注意孩子的教育问题。
还有单位同事和周围邻居的议论,这都是无形的压力。
华国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组联系了他们,确保以后不会播出这部短片了。
华国电视台是一家很强势的单位,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何况他们之前同意了拍摄,对这件事只能默默的接受。
他们只希望事情赶快过去,一家人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普通人面对媒体总是处在弱势的地位,好在媒体不会一直关注他们,现在孩子能够上学了,经过这件事,他们再也不想和电视台扯上关系了。
“还好现在信息传播的不通畅,也就是议论一番,来的快去的快。”林子轩庆幸道,“要是电脑能够联网,那就很可怕了。”
“你说的是国外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吧?咱们国家还早着呢。”慕姗姗摇头道。
她在电视台工作,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这个计划是美国在92年提出来的,要让所有美国人通过电脑实现资源共享,由此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范围内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你等着吧,社会发展很快的。”林子轩断言道。
“我听《生活空间》栏目组的编导说要把《姐姐》送去参加一个纪录片的评奖,说今年是第一届,这部短片很有希望,晓玲这下子又要出名了。”慕姗姗说笑道。
1994年,华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为了促进国内纪录片的发展,决定以后每年评选一次“华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
这是华国纪录片界规格最高的专业奖项,今年是第一届。
由于《姐姐》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华国电视台决定送到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参与评奖。
“成名太早,对她不见得是好事。”林子轩担心道。
相似小说推荐
-
火星宠物店 (陆渔夫) 起点VIP2017-08-28 都市生活既是宠物也是外星人。既是宠物店也是外星事务所。从一家不寻常的宠物店开始,一个...
-
全能数学家 (大米小麦0) 起点VIP2017-09-14 异术超能我是数学家,我有超能力。拥有超能力的学霸,问你怕不怕。打篮球时,你们别牛逼,乔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