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好莱坞之路 (白色十三号)


  “除了墨菲·斯坦顿本人的剧作,《聚焦》的摄影、剪辑都有如教科书般经典,长镜头沉着稳健不抢内容,多线叙事却剪辑明快,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表演,本片大腕云集但无绝对男女主角,斯坦顿党徒各个出彩,群戏紧张激烈又无人突兀抢戏,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基础上的协作,正像一个出色的新闻报道小组所需要的那样。”
  “为了演好片中的记者,五位主要演员和聚焦报道组原型都有过密切接触,了解他们的工作习惯。当然了,我们已经太习惯把演员敬业体验生活当做宣传手段,但表演本身是不会说谎的。我喜欢乔纳·希尔扮演的迈克尔在采访受害人时一个细节:隔桌对坐,迈克尔没有把笔记本放在桌面上,而是问话同时两手悄悄在桌下记录,眼睛始终盯着受访人。这种细节恐怕只有当过记者才能会心领会,当面记录更像庭审,受访者容易被冒犯也容易分心。”
  “《聚焦》部是最平民化又最职业化的电影,墨菲·斯坦顿作为导演,最高明的处理,是在故事后半段呈现报道效果时,几乎对‘获普利策奖’只字未提,结尾收在读者打爆热线,忙碌的新闻人一如既往冷静回答:‘你好,这里是聚焦’。媒体记者是所有‘英雄’属性行业里,最需要自觉与光环保持距离的职业,这个简练的结尾隽永得体。”
  “尽管《聚焦》从内容到呈现都是最好的电影教科书范本的经典手法,个人却不看好它在威尼斯的得奖前景,导演墨菲·斯坦顿大概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影片对教会的抨击毫不留情,直指教会是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的组织,看完对宗教本身的敬畏也土崩瓦解。这种‘冒犯’显然会让有神论者不舒服。”
  “个人看来,故事其实是把在世俗世界拥有强大力量的教会当做了强权控制的设定,《聚焦》所呈现的还是普通人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努力。在不同社会,强权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报人在充分自省的前提下行使监督职责,这正是媒体‘第四权力’的核心价值。”
  “尽量用冷静的目光来观看这部电影,但听到‘报道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选择这一行业的原因’的台词时,我还是被燃得不行,在‘纸媒寒冬’的年代,《聚焦》的出现带有某种悲壮色彩,它如实刻画的新闻操守与执行典范,仿佛昨日还是热聊的理想,如今已经成为对黄金岁月的致敬。”
  “不是因为报纸和电视的出现,产生了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从业人员,而是因为‘善意’本身导致了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投身传统媒体行业,做出了出色的新闻报道,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普通人所共有的善良和正义感,是永远值得书写的,而这大概就是珍视《聚焦》这样的电影、珍视报纸‘闪亮的日子’的意义。”
  写完之后,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又检查校对了一遍,然后登陆报社网络客户端的后台,将自己的文章传了上去,短短两分钟的内部审核过后,这篇文章就出现在了客户端最为醒目的新闻头条上面。
  做完这些,靠在汽车座椅上面,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松了口气,却没有立即发动汽车离开,反而掏出手机,登陆了推特,随便翻找了一下,推特上面已经满是关于《聚焦》的消息了,很多以推特等社交平台为基础的自媒体,反应明显比他们这些传统的媒体记者要快上不少。
  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没有发动汽车,而是盯着手机,翻看了起关于《聚焦》的一些评论。
  作为一个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天主教信徒,不过因为所从事的行业的关系,在信仰上帝的同时,也对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保持着两分警惕。
  妻子曾经为此指责过他不够虔诚,还会带坏孩子,但今天这部反应事实的电影证明,他的警惕并没有错,说不准还在某些方面让自己的孩子避免了可能存在的伤害。
  推特上面,那些刚刚看过首映的自媒体人,也坚定的站在了《聚焦》和墨菲·斯坦顿的立场上。
  “《聚焦》属于那种慢热的电影,开头二十分钟都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无聊,但一旦观众跟随演员们进入了影片之中,就会被深深的吸引,开始感到抽丝剥茧的剧情里巨大的震撼力。”
  “本片讲述的这个故事,震撼就震撼在了真实上,导演墨菲·斯坦顿并没有进行煽情,也没有狠狠的鞭笞那些禽兽神父和知情不管的主教。但这种克制的手法反而给本片带来了更加强大的震撼力,我们知道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知道即使被揭穿那个主教依然不会受到什么惩罚,但我们被这群记者感染了,我们开始思索整个宗教体系的问题了,我们开始对这个社会有所思考了,这部电影也就成功了。”
  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点了点头,又翻开了一篇。
  “墨菲·斯坦顿对影片没有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员间的平衡,剧情与对白的火候恰到好处的拿捏,让这部影片随着线索的铺设,一步一步带领观众,不知疲累的走到了终点。”
  “回想全片,脑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对话,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场无比真实的案件调查经过,不需要故弄玄虚的情节,只需要真相被一点一点的剥开,每一层外壳的瓦解,显露出的内核,都足已令观众更加神经紧绷,目不转睛的等待,见证真相公之于众的瞬间……”
  就像去年美国的主流媒体对天主教的抨击一样,随着《聚焦》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欧洲乃至西方所有国家的主流媒体,也站在了墨菲这一边。
  不过,作为影片的导演,墨菲却在首映当晚,带着小罗伯特·唐尼等演员,离开了威尼斯。


第754章 亚裔记者
  离开威尼斯,墨菲没有回洛杉矶,而是带着整个剧组奔赴加拿大,参加在9月1日开幕的多伦多电影节。
  虽然《聚焦》不可能再参与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去角逐人民选择奖,但多伦多电影节向来是美国电影的后基地,这里口碑大爆的影片对北美观众和即将到来的颁奖季的影响更加巨大。
  如果说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是为了针对天主教的话,那墨菲带着影片来到多伦多电影节,则是真真正正为影片的宣传和口碑制造声势。
  《聚焦》已经在威尼斯电影节赢得一片赞誉,在如今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爆炸的口碑早就传到了北美。
  作为影片的发行方,二十世纪福克斯总共为《聚焦》在多伦多电影节安排了十个场次的放映,从放映的第一场起,就场场爆满,即便墨菲和斯坦顿党徒没有出现的后面几场,上座率也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在影院行业,这样的上座率也可以划归到百分之百的行列中。
  多伦多电影节的第一天,《聚焦》总计放映了三个场次,即便是开幕影片《模仿游戏》也在同期放映,口碑似乎也很不错,但是媒体、专业和观众的口碑上面,都完全被压了下去。
  尤其是北美的主流媒体,刚刚与天主教打完一轮嘴仗,新仇旧恨还在心间,现在一部质量相当不错的揭露天主教丑闻的影片问世,一个个的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争先恐后的站出来力捧这部影片。
  “《聚焦》如果换一个导演,这个故事也许会被拍成英雄主义高大的背影,但在导演墨菲·斯坦顿手中,伟业被做了减法,这是一部没有主演的影片,故事才是真正的主角,这是一部没有炫技的影片,剔除繁杂的拍摄技巧,配乐也基本只有钢琴曲,就连此类型常有的激烈戏剧冲突,也少之又少。这种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有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洛杉矶时报》
  “能出产这样的电影,我觉得是好莱坞的幸事,因为如果遇见庸俗的导演,整部电影必会增加许多戏剧性桥段,电影也恐怕已是另外一种基调。所幸这是一部墨菲·斯坦顿刻意做了减法的电影,没有过分的煽情,没有激烈的节奏,没有用力过猛的音乐。只有真实的事和低调的场景处理手法,一切都是中肯地将整个事件陈述出来,让观众思考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何为新闻价值等一系列问题。”
  “导演墨菲·斯坦顿所选的命题是宏大的,也许我们还不能体会其中的利害,对于有着宗教信仰的国家来说,单个神父侵童事件不足以联系起信仰这个沉重的命题,可想想最后统计出来的数字以及可以推论的范围,这一件件骇人听闻的事足以摧毁信仰。”
  ——《纽约时报》
  “《聚焦》很棒,不是那种浮华,夸夸其谈的片子,里面的记者们也是这样,他们是能把脑袋扎进水中去干实事的人,这部片子又是那么自信、精巧、令人满足,导演墨菲·斯坦顿找到了一种丰富、吸引人却又平实的方式来刻画记者的基础工作,通过档案柜和复印机传达出这样的触感。”
  “墨菲·斯坦顿制作了一部层次清晰、立意深远的难得的好片,他让我们能一窥一线媒体人的工作状态,阐述了一个公正、自由的媒体如何应对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媒体之于社会的存在价值。”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