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我们挣得都是辛苦钱,还求大人给条活路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跪在陆煊面前,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让陆煊分外不爽,感觉自己越来越像反派了。
“钱掌柜是吧,你倒是说说看,我怎么不给你们活路了?”
“大人的舰队,横行海上,所到之处,商船尽毁……”
“奥......你说的是这事啊!巧了,这事我也有点怨气啊。这辽东的港口,也算是我的地盘吧。几百户商家,上万的渔夫,靠海吃饭,怎么感觉好像跟我没关系一样呢?”
这就是要钱啊?钱掌柜顿时来了精神。
“老朽斗胆一问,大人想要多少。”
“这个吗?少了,我不得劲,多了你们估计也不愿意,要不就……三成。”
“咳咳咳咳……”老头一口气没上来,险些背过去。
“大人,我等出海需打点上下,到了手里的,也不过两三成。大人你这是要我们的命啊?”老头哭天喊地,大有一头撞死在陆煊武屋里的感觉。
“打点上下?这不行,我的地盘上,你们只需要,也只能打点一个人,那就是我!”陆煊还是细声细气,但是说出来的话,却把老头震了一个七荤八素。
“……”老头愣了一下,突然间明白了陆煊的意思。这位总兵大人的意思是,从今往后,只需要交给他三成利润,其余的所有的孝敬都不用,也不许交了。
“这个……大人,这些生意中,有朝中一些大人的股份啊!小人实在是……”
“朝中的大人不会派舰队炸你的商船,我会。朝中的大人不会派舰队保护你的商队,我会。钱掌柜,你说我和朝中的那些大人,哪个更值得你打点呢?”
………………
“钱掌柜,怎么样了?总兵大人怎么说?”
“你就直接说他要多少?”
“这厮不会是想吃独食吧?”
钱掌柜刚一出总督府,就被一群在外面等候的掌柜围上了。他们都想知道结果。但是钱老头却若有所思的回头看了一眼总督府。然后快速的对身边的小厮交代到。
“你现在就启程,连夜赶回老家,告诉老二立即收拾东西,举家来辽东这边。别问为什么,更不需要解释什么,就说是我说的。谁敢说一个不字,立即逐出家门。”
小厮下了一跳,抬头看着老爷,确定对方是认真的。然后快速的跑开了。
“诸位掌柜,不要围在总兵府,打扰大人。我们回去说,回去说。”
上交三成利润,听起来像是狮子大开口。实则不然,要知道他们这些海商,想要做海上生意,除了各处打点之外,大部分的利润,都要上交到朝中的那些大人物手中。他们到手的,还不到三成。简单的说,这些海商中,大部分都是白手套。
现在,陆煊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所有复杂的关系环节,全部省略。上交三成利润,剩余的全部是你们自己的。
钱掌柜第一时间察觉到了这其中的问题。因为海商一直以来的利润分配,是朝中无数势力角逐的结果。陆煊想要打破这些规矩,就需要跟那所有的势力开战。只有一种人会做这种事情。
不只是钱掌柜,大多数的海商在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品味出了差不多的感觉。他们只感觉又兴奋,有恐惧。恐惧这件事弄不好就是抄家灭族,兴奋的是,如果成了,这他妈才是真正的飞黄腾达。
这一天,不知道多少人,夜不能寐。
第157章 千古奇冤刘大夏???(求订阅)
船厂终于还是建起来了。谁知道赵靖忠在这个过程中,把多少人顺势埋进了船厂的地基。但是最终伴随着陆煊海上行动的配合,众多的海商还是退步了。没办法,陆煊把刀跟银子都摆在了明面上。再继续对抗下去,那位总兵大人怕是要杀个血流成河了。
然而造船厂建好了,但是那些工匠却无法满足陆煊的需要。陆煊要的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战船。因为他知道,用不了多久,大明就会需要跟欧洲的列强争夺海上霸权的。届时,如果战舰存在差异,他的一身功夫,可是没法在海上施展的。
陆煊再一次开始撒银子,高价召集造船的匠人。但是限于时代信息的流通性。这件事一天半天根本落不到实处。目前船厂只能造老式的福船。
明朝的福船战舰,体积庞大,高如楼房,能够容纳上百人,几十门火炮。但是机动性极度拉胯,在真正的海战中,只能当靶子。
陆煊造出来,也只能当做商船用。其实明朝早期,郑和时代的宝船,已经兼具了远洋航行,以及战舰的功能。是一种绝对合格的战舰。然而蛋疼的是,明朝还没亡呢,海图已经消失了。据说当时郑和的宝船图纸,航海日志,海上航线图,足足有十几箱子。但是现在全都不见了。
这个事到了后世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刘大夏烧了海图,理由是这玩意劳民伤财,必须得毁了,否则明朝要亡于此。
这个说法一直相当的流行。直到后来网络兴盛,然后问题来了。这个事竟然只有一个说法,那绝对不可能的。既然有人说烧了,那就一定得有人说没烧。很多人开始引经据典,说海图的事情,跟刘大夏毫无关系。
后来知乎上还出过一个千古奇冤刘大夏的帖子(知乎上那个,应该是转载的不是原创,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上面引经据典,最后通过明史得出结果,刘大夏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海图。这件事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长期以来,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谁都无法说服谁。
不过陆煊对这件事倒是有一点了解。上上世,作为一个网络写手,他查阅过不少乱七八糟的资料。这件事恰好是其中之一。
现代人知道刘大夏烧海图这件事,多是源于《中国南洋交通史》这本书。这书出版在抗战时期,一个名为冯成钧清末学者写了这本书。
注意,这个冯成钧,不是那种封建学者,是个欧洲留学生。在法国学法律,回国之后还做过北京大学讲师。所以这本书在可信度上,还是有一定保证的。
不过在这之前,其实也有大量的资料记载这件事。最早的有下面这些。
今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古里、满剌诸国……当时不知所至夷俗与土产诸物何似,旧传册在兵部职方。成化中,中旨咨访下西洋故事,刘忠宣公大夏为郎中,取而焚之,意所载必多恢诡谲怪,辽绝耳目之表者。
上文引自《客座赘语》,作者顾起元,万历间人,一直以来,这段文字都是“刘大夏焚书说”最主要的证据。
这应该是距离那个事件比较近的记载了。所以一直以来都被拿来当做证据。不过后来,又有人从另一本书中找到了不一样的说法。
严从简,嘉靖后期进士,早顾起元数十年,也就是说,距离那次事件更近。而他的说法是,刘大夏对海图档案所作的是“先所匿”,并在询问的时候放言“当毁之”。也就是说,他只是威胁要毁掉这些海图,并没有真的动手。
这下分歧就出来了。因为他的时间线更早,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刘大夏只是藏起来了,但是没有烧。
不过有人并不甘心。因为细究起来,他藏起来了,不见天日,跟烧了其实没有区别。而且历史上,这些东西也确实消失不见了。所以,怎么着刘大夏都脱不了关系。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某种更为‘强有力’的证据。因为这种事情,必须要大反转,才能够吸引眼球。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长水日抄》(明)陆树声。这个人比严从简更早,更加接近刘大夏的时间。而他的记载更加的简单,‘先检得,匿其籍。’
说实话,我个人感觉,这个记载是最靠普的。因为它最简单。而这种简单的一句话记载代表了什么?代表了这件事在当事人心中,不是什么大事,随手一记而已。看似不靠谱,但是正因为不在意,所以才更加客观,不带丝毫的感情色彩。记载也就更加真实。
当然,陆树声的记载也是刘大夏藏了,但是没有烧。
后来还有《快园道古》(明)张岱,《玉堂丛语》(明)焦竑。大量的明代的资料,都或多或少的记载了这件事。不过都是记载,刘大夏藏了,没有烧。或者说他想烧,但是没有记载他真正的动手。
其实我认为,这事到这里差不多就该定论了。结论就是,他藏了,但是没烧。不过结果跟烧了一样。因为知识这种东西,如果不能流传下来,那就相当于不存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学派就是这个毛病,所以好东西才总是失传。刘大夏从哪个方面讲,都是罪人。说他烧了海图,一点都不为过。
不过有趣的事情来了。有人找到了新的证据。好家伙,《明史-刘大夏传》。看到这里,陆煊就不想看下去了。因为后面对方又引用了《明实录》(自从看到《明实录》记载的萨尔浒之战之后,我就对《明实录》失去了信心。宁可信《满清老档》,我也绝不信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