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虎闻言,顿时露出一副了然的神色,好像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点一点头,定了定神,端正地坐回原位——与其是说坐下去的,不如说是落下去的。韩虎缓缓开口道:“那我们……”
“静观其变。”段规很快地回答。
“你看。”韩虎摊开一只手,用放松的语气问:“这一次,会闹得动静很大么?”他一面说话,一面努力思索着什么:“倘若无法闹成我们想的那样子,那我可就白废了一个万户的大邑。”
段规凝目注视主君,若有所思,他的神情沉重肃然,却又无与伦比的自信,半晌,他终于说道:“智氏不长久了。”
这话有些突然,可说得斩钉截铁,像一把尖锐的匕首,破开了一切如常的安宁早晨。韩虎心中微惊,猛地望向他。段规仿佛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说了多么可怕的话,又急切地道:“主君还记得智伯伐卫那次么?蓝台之宴的那次。”
“你是说……”
段规到底是年轻人,性子急,没有那么注意礼数,甚至不让主君把疑问说完,就打断了他:“智伯送给卫国四匹胡马,一双白璧,是为了滋长卫君的骄矜之气,让他放松警惕,无心提防来自晋国的威胁,胡马白玉,诱饵而已。”
“我们给智伯的万家之邑,同样是作为诱饵献上的,对于智伯来说,是比胡马和白璧更致命的东西。”过去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段规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宛若已经报了那一年的蓝台之辱,他提前感受到了大仇得报的快感:“可笑的是,智伯以此计诱骗他人,却不知自己也已深陷其中。果然贪婪傲慢,最是误人。”
缓缓说出评价荀瑶的言辞、将目前的局势盖棺定论之时,段规的神情霍然转变,乍看之下,居然有些阴森可怖。虽然如此,韩虎的心思比他更加深沉,没有那种扬眉吐气的样子,仍旧是矜持地坐着,难以置信地注视着面前的家臣:“赵氏比起智氏来,还是差了一点,倘若赵无恤竟然没有胜过荀瑶……”他忧虑地说着,自己也觉得害怕起来:“……那我们该该如何是好?”
段规丝毫不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是那样,我们就出兵相助智伯,等到赵孟兵败以后,与他一起瓜分赵氏,赵氏的土地和智氏的土地没有差别。”他说得很是轻松:“这两家的领地占据了大半个晋国,他们之间的争斗,只要不站错方向,无论谁赢,总少不了我们的好处。”
韩虎听他这么一说,深以为然,慢慢点了点头,这才真正地放下心来,将目光投向段规身后的远处。在那里,晴朗的晨空中泛出金色的光泽,浸染了如梦似幻的赤霞,一轮新生的太阳从云中露出灿烂的边缘,普照在繁盛而古老的绛都、在贵族官邸云集的城区的青色建筑群上。
“不管怎样。”韩虎出着神,略有点沙哑的嗓门嘟哝着:“晋国要变了。范、中行氏覆灭时的景象要重演了,还是说,会比那一次更加可怕呢……”
荀瑶平心静气地阅读着赵无恤送来的竹简。之前平白无故地取得了韩魏两家的两个万户大邑,家臣们纷纷祝贺主君的威势,盛赞他是晋国说一不二的唯一的主君,甚至提出要再度召开宴会好好庆祝这番不战而胜。可是,在第三封、也是最重要的那封迟来的书信终于从赵氏送来时,家臣们立即从使者的脸上读出了大致的结果,巨大的欣喜顿时转为了巨大的惶恐。
荀瑶的神色没有什么改变,他甚至还有心思嘲笑赵无恤几十年如一日的过分谨慎、以至于毫无光彩的字句,他曾听说赵无恤喜好文学之士,私下在宅邸和封地处豢养了许多,然而在荀瑶看来,那个人不过是利用他们写写现在给他看的这种无聊东西罢了,并非真的对文学有什么了解或向往,赵无恤不是懂得风雅之趣的人,他看到的只是有用和没有用,荀瑶一向认为他在这方面蠢笨得很,或许是在适当的年龄没有和其他公卿的子孙们一起去读公学的缺陷吧。
“那么赵无恤就是不肯把封地给我了。”荀瑶阅毕,近乎优雅地说,徐徐放下手中的竹简,这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他看起来不是特别生气,家臣们略微放了心。然而,在简牍的边缘即将接触到案几表面的时候,荀瑶骤然加重力度,将它往青铜的案几上一拍,脆弱的竹片与金属相击,一片竹简的一角立刻因为他粗暴的动作崩断了,竹子的碎片飞溅出去。大家一齐打了个寒噤。
“赵无恤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吗?他一定知道,我没有看错他,赵无恤真是个有趣的人,特别有趣。”荀瑶自己仿佛仍未察觉一般,仍然用再正常不过的语气说道,脸上甚至还扬起了笑容,尽管那笑容是恶意的、冰冷的,因为过度兴奋而显得扭曲。“你们看看,你们看看。”他将残缺的竹简拎起来,向堂下站立着的家臣们示意:“韩氏和魏氏不敢违抗,只有他……只有他,他向来这么傲慢,我已经容忍这个人很久了。晋国容不下他了。”
如同广阔的蓝色水面忽然出现漩涡状的暗流,强有力地将原本缓慢前行的一切悉数席卷,由他的这句话,宣告了又一次内部战争的开始。范、中行氏之乱过去不过几十年,勉力维持的虚伪的平衡顷刻间便破碎了,高悬的毁亡之剑降临在卿族们的头顶,永无宁日的晋国再度掀起了卿族斗争的血雨腥风——这也是晋国最后一次的家族战争,几百年的晋国灭亡的序幕由此上演,在辽阔而黑暗的沙场上,幽弱闪烁的磷火间,夹杂着一个更为激烈残酷的崭新时代诞生的啼哭,可惜当时置身于这场毁亡中的诸多角色,只顾着各自握紧手中的长剑,谁也没有察觉这无可逃避的宿命。
这一年暮春,正是阴沉多雨、乍暖还寒的时节,乌云沉沉地凝滞在泛着灰青色的空中,似乎永无晴日。荀瑶下令召集了首都附近所有能够调遣的智氏军队,在某一日的黄昏集结出发,彼时绵绵细雨稍有止歇,云霄内微露霁色,只是马上就要面临黑夜。沉默而严肃的讨伐的队伍通过被雨水打湿、沾着许多尚残艳色的凋谢花瓣的绛都街道,向赵氏宫邸而去,路途中逢见的人们,见了这幅阴森沉重的景象,无不感到胆寒心惊,宛若雨水渗进了骨头缝隙。沿街的房屋纷纷关闭窗户,生怕只要看上一眼,就会被卷入这个可怕事件。明明尚未入夜,惨淡的夕阳照在一扇扇颜色各异、却无一例外闭拢的门窗上,折射出异样的萧条。
前几天,荀瑶召集兵马时,赵无恤便隐约得知了荀瑶即将攻打的消息,一时间非常吃惊,未料到后果会这么严重,但想想,赵氏和智氏必有一战,又是意料之内的事情,从董安于死的那天他就明白,于是听从张孟谈的建议,暗中做好准备。智氏的军队来到赵氏宫邸门前,荀瑶身穿素盔犀甲,内里衬着樱红色的斜纹绢衫,腰佩镶嵌琉璃的宝剑与梨木雕弓,坐在饰有绣旗漆鼓的元帅的战车上,向门内之人高声宣读国君诏书,血一般凄艳的残照之中,他志得意满的模样异常堂皇华丽,即使赵氏的人也不能否认。
因赵无恤拒不肯上交封地一事,赵氏被冠以谋逆之名,派执政荀瑶奉国君之命加以剪除。说起来,赵氏被判谋逆,不是第一回了,数百年前,还是晋景公在位的年代,就曾以谋逆罪诛杀赵氏满门——当时由风头正盛的栾氏、郤氏带领,参与的卿族众多,这些家族在后来的斗争中皆悉数覆灭了。那时赵氏大宗中只有赵武一人因年纪幼小,又是晋国公主的儿子,苟全性命,被奉入宫中抚养。来年,因晋景公被厉鬼噩梦所扰,为了安抚赵氏先祖的鬼魂,将赵武立为赵氏宗主,归还田地家宅,恢复了赵氏的地位,这才得以延续至今。这位赵武,便是赵鞅的祖父,赵无恤的曾祖。现今的境况下,赵氏家宅中的人们眺望智氏的军队,想起这些古老的事情,不禁感慨不已。
智氏前来发难,赵氏自然不肯束手待毙,赵无恤和张孟谈命人死守宫门,手持武器的赵氏士兵与荀瑶的军队争斗起来。智氏和赵氏的战斗维持了将近一日之久,因为是在城市中,短兵相接的声音尤其可怕,大约是末世的缘故,这样的争斗,绛都的人们实在见得不少了。战争甚至蔓延到了附近的街巷,据说路面上铺的条状青石的缝隙都被染成深红,自那以后很久没有洗掉。
荀瑶召集的人马更多,士气正盛,次日傍晚,赵氏终于不敌,开始撤出宫邸,准备逃离绛都,一部分士兵仍然奉命抵抗,身份较为尊贵的赵氏官员们则乘坐车子,从靠近王宫的贵族住宅区渐渐退到绛都郊外。作为的主君赵无恤经此一败,非常恐慌,在赵氏撤出的时候,甚至呆滞地站在庭院里,不知如何是好,直到张孟谈拉了他一把,才仓促地回过神来。
赵无恤是个镇定理智的人,即使是他的少年时期,范、中行氏作乱的那一次,声势更加浩大,他在败退时也未曾有过这样的表现。荀瑶和智氏在他心头留下的阴影太深重了,荀瑶是他的同僚、是他的上级,是他憧憬过、憎恨过的存在,他在漫长的年月里忍受了荀瑶的各种刁难侮辱,以至于被多次预言过的那天终于到来之际,反而变得手足无措。他害怕失败,对荀瑶的失败无疑是所有失败中最可怕的一种,无论他还是赵氏,皆会因此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赵无恤不甘愿就这么失败,就这么死去,不甘愿捍卫赵氏利益的行为终将变成使赵氏灭亡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