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蒙哥马利的烦恼
“对失败者,历史可能发出悲痛的叹息,却不能有所帮助或赦免!”蒙哥马利站在德国的土地上,不禁想起了这首奥登的诗。虽然他现在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他的心情却无比的低落。
他从北非一路追到德国,最终也没能抓住那只狐狸摇晃的尾巴。是的,他已经知道了,那只狐狸已经死了。听说是因伤去世。这个消息让蒙哥马利一直怏怏不乐,好像自己一直追逐的都是一个幻影而已。
更让他郁闷的是,能够率先进入赫尔林根的人也不是自己,而是美国人。自己不仅不能先进入赫尔林根,甚至连进入柏林的权力都被剥夺了。这还要从艾森豪威尔发给斯大林的电报说起。
艾森豪威尔最近刚刚给盟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发了一封电报,让他们将电报转交给斯大林,而且要求得到一个正式回答。在此以前,艾森豪威尔同斯大林从未有过直接联系。而就在这第一次联系中,他居然大喇喇的向斯大林说明了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包围鲁尔,然后在爱尔福特-莱比锡-德累斯顿地区与俄国人会师,如果可能的话,再往南一点在雷根斯堡-林茨附近会师。然后他又给美国总参谋长马歇尔发了第二封电报,报告自己的行动与决心。而这第三封电报就发给了自己,并且没有给伦敦去电报。
“我原则上同意你在鲁尔以东与布莱德利会师的计划……一旦你部和布莱德利部在卡塞尔-帕德博恩地区会师,第9集团军将回归布莱德利指挥……你会注意到,在我的意图中我没有提到柏林。对于我来说,那块地方只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我对此从来不感兴趣。我的目标只是消灭敌人武装力量,摧毁其抵抗能力……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要大张旗鼓地尽一切所能毫不拖延地跨过易北河,推进到波罗的海岸边的吕贝克,封锁丹麦半岛。”蒙哥马利一想起这份电报就气得咬牙切齿,艾森豪威尔这家伙,这电报根本就是把自己和英国人坚决地、毫不含糊地排除在最后一场决战之外了。要知道过去这个家伙在讲到作战意图时经常提到柏林,自己也一直对此深信不疑,并且自己的部队都已经开始行动了。可是面对如此明确的指令,自己还能怎么办呢?只能无奈的回了封电报:
“从FWD18272号指示中我注意到,您打算改变目前的指挥结构。如果您感到确有必要,我求您在我们到达易北河之前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目下正在开始进行的伟大作战毫无益处。”
憋着一肚子气的蒙哥马利把这件事向伦敦作了汇报,同时说明了艾森豪威尔要把第9集团军从他麾下调走,给布莱德利指挥,而布莱德利将向莱比锡和德累斯顿冲击,参加最后的决战这件事。这件事立刻在伦敦引发了轩然大波。因为丘吉尔手中已经有一份艾森豪威尔给斯大林的电报的副本,这份副本是通过秘密渠道送到唐宁街的。现在丘吉尔又收到了本来也应由最高统帅直接发来的新情况。这下子一切都乱套了!
英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拍案而起,语言尖刻的对此冷嘲热讽了一番:“首先,艾森豪威尔无权直接和斯大林对话,他的通信应该通过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其次,他发了一个晦涩难懂的电报;最后,电报的含义看来偏离了盟国已经达成的一切协议的精神。”
但这些愤怒并没有使艾森豪威尔的策略发生什么变化。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依然认可了他的决议:“德国的战斗正处于这样一种时刻,战场司令官最能断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最快摧毁德军及其抵抗能力。”
蒙哥马利觉得自己有理由痛苦,但让他窝火的是,艾森豪威尔居然认为是他自己最痛苦,因为他相信即使是与斯大林通信,他也完全是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行事。这让两个人的关系恶化到了极点。
而这样的做法也没能缓和盟国和俄国的关系,因为斯大林一收到艾森豪威尔的电报,就马上认为这是一个谎言。他推断,这只不过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用来隐瞒他们,决心独自夺取柏林的一个圈套。他立即把朱可夫和科涅夫召回莫斯科开会,并在会上命令他们连夜拿出尽早占领柏林的计划。当然,这一点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都不知道。
而事实上,蒙哥马利,虽然被英国人称为自威灵顿以来最杰出的将军,但他并不具备像威灵顿那样在维也纳会议上与塔列朗周旋的能力。他太过于看重柏林的政治意义了。柏林,不同于赫尔林根对他的意义。他当然要去瞻仰赫尔灵根,要去看看和自己作对很多年的老朋友隆美尔,赫尔林根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命中注定的落脚点。而柏林却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战利品,由他和他的部队来夺取是理所当然的。他并不明白,有时候渡过塞纳河要比占领巴黎重要得多,突破古斯塔夫防线要比占领罗马重要得多。他做出的判断恰恰像劳合乔治所说的那样:“军人的政治判断是最愚蠢的判断。”
就在蒙哥马利哀叹命运不公的时候,美国部队已经抵达在马格德堡的易北河——距柏林只有六十英里。根据一个俄国逃兵透露的情况,奥德河攻势将于四天之后开始,但元首怀疑可能还要早一点,因为俄国人想要在美国人之前抵达柏林。他现在越发感到不安起来。因为军需总监已经明确警告过他——所有的德国军火供应将很快中断,军火工厂和军火库几乎都在敌人手里。
“我们还能怎么做?战争就是这样的结果了。”现在没有人相信元首胜利的保证,除了戈培尔。
“请相信,如果还有正义存在,奇迹一定能拯救帝国,就像1762年勃兰登堡王室得救一样。”
“那么,要死去的俄国女皇是谁呢?”这样半嘲笑式的回答让元首沉默不语,他现在只能沉默了。
作者有话要说:心情非常抑郁啊,各种不顺心~~蒙蒂啊蒙蒂,我和乃一样憋屈啊憋屈,嗷呜~~
732重返柏林?
施季里茨有些不想返回德国了,中立国自由的空气让他情愿留下。他已经把沃尔夫和杜勒斯会谈的详情报告给了鲍曼,剩下的事就让这位党员去做吧。但舒伦堡给他下了命令,让他回去。
“亲爱的施季里茨,想必伯尔尼空气比柏林要新鲜一些,但很可惜,您还是要回到这里来。我急需您亲自向元首报告您在阻止叛徒施拉格在伯尔尼进行的背叛性谈判方面所做的工作。您必须马上动身。当然,您也可以不回来,如果我是您,我也不会回来。总之,您要赶紧抉择,不过要是您回来,您还是我们的旗队长。”舒伦堡的话让施季里茨连续失眠了两天。说实话,他不想回到柏林,一点也不想。但是如果不回去,自己又能去哪里呢?现在还不是回到祖国的时候。
这种想法让施季里茨无比的惆怅,他现在只能留在这里,每天看看报纸。他无法动身去柏林,因为他每天都在等待总部派来的联络员。没有可靠的联络手段,就不能继续开展工作。联络员的到来还意味着凯特一切顺利,说明他的情报已经被送到了国防委员会和中央□。
施季里茨斜靠在窗边,手里翻阅着刚刚买到的苏联报纸《红星报》。他盯着其中一篇文章看着。那篇文章的署名是爱伦堡,施季里茨知道这个人,他经常发表一些激进的言论,这回他写的文章叫《够了》。
“……德国人悲惨地死去,没有同情,没有尊严。让我们记住那场盛大的阅兵仪式,柏林的游乐场,在那里,希特勒曾经高喊他将征服整个世界。他现在何方?躲在哪个山洞里?他曾把德国推上悬崖,而现在他却更愿意销声匿迹。德国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出现的只是一个巨大的强盗团伙……”
施季里茨的眉毛微微抖了抖,他沉着脸,继续看了下去。在接下来的文章里,作者讥讽的描述了德国在东部的顽抗和在西部的投降,他还提到了“苏联巨大的伤亡人数”,以及德国人在法国仅有的几次暴行,例如奥兰多尔村大屠杀:“法国有四座这样的村庄,而在白俄罗斯又有多少?再想想列宁格勒地区的那些村庄吧……”
施季里茨接着往下看,他不喜欢这种观点。这篇文章里,作者含蓄的原谅了抢劫行为——“德国妇女们丢失了貂皮大衣和银质汤匙”,这让施季里茨感觉很不舒服,或许这是因为自己站在德国人的立场上的关系。他默默的合上了报纸,坐到了沙发上。最近看的报纸越多,他越感到不胜惊讶:祖国的同胞们都以为德国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竟然没有一个人预料任何意外的可能性。自从洞察了同西方谈判的秘密,从内部了解到德国军队和工业潜在的实力,施季里茨就开始惴惴不安,他比谁都害怕悲剧式的意外结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头的忧虑也在不断加重。
这个时候,在历史的天平上,祖国是要重于自己的。施季里茨这样想着,他很清楚,一旦返回柏林,就意味着把绞索套在自己脖子上,把性命交给了舒伦堡或是缪勒,单枪匹马地返回那里去送死是毫无价值的。必须要达到些目的才好。想到这里,施季里茨淡淡的笑了,他已经学会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考虑自己的生命了,就像在考虑一件与他毫不相干的事情。他暂时要留在这里,只有确保得到了可靠的联络手段,可以随时同莫斯科取得联系,他才会回德国,因为只有那样才有意义,即使是死,自己也光荣的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