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的时候周念玖的烧就退下去了,早上起来除了轻微的咳嗽已经没有其他症状,精神头还不错,他又吃了两颗感冒药巩固,大半宿没睡的孟醒看着状态也还好。早饭过后,李婶安排他们补充柴火,另外安排他们今天把篱笆修一遍,这两个活儿都需要先上山捡树枝,这是纯粹的体力活,有了上次上山背柴的经验,这次两人都在篓子的被带上缠了几圈布条,以免把肩膀磨破,也尽量避免把不能烧的树枝混在柴火堆里。
在山腰某处周念玖眼尖地发现有一大片野月季,他小心地避开细密的尖刺,折了几筐枝条带回去。
“小周,你弄这个干嘛?”李婶见着一堆干木树枝里混着一片绿茵茵的,不解的问。
“这个是野月季,很好养活的,这会儿把它分散着插在篱笆中间,不下雨的时候差不多每周浇一次水,到今年春末的时候就能开花了,”周念玖细致地把枝条一根根梳理出来,说,“野月季枝条上的尖刺还能挡着不让一些小动物闯进院子。”
李婶看着那细软的枝条,问:“能管用吗?”
周念玖小心翼翼地把整理好的枝条摆在院子的空地上,说:“我妈说她小时候院子里就种了很多这个,还挺好的。”
李婶撇撇嘴道:“城里女人花样就是多,有这功夫干点什么不行。”嘴里虽然这样说,但她也没反对。
周念玖怕走了之后没人给花枝浇水,就拿起速写簿大致画了个院子的效果图拿给李婶看,说:“您看,只要月季长得好,到时候出来就是这个样子。”
“嗬,”李婶不由自主地赞叹说,“还挺好看。”
“不止好看,开花的时候整个院子都是香的。”周念玖想起周素兰说起年少时的家园,那个地方在B市西郊,离西山不远,周素兰年幼时家里有幸拥有一个小院,院子里种着柿子、石榴,还有大片的玉簪和月季,可惜后来周家两位老人身体垮掉,不得不卖掉院子当手术费,周素兰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照顾父母亲,但最后也没能留住老人离开的脚步。西山,还有西山脚下的院落是周素兰遥远的乡愁,提及这些的时候她眼里闪动着动人的光彩,就像回到了少女时代。
他不由建议说:“李婶,您家院子大,养点儿花草,再种两棵果树,到夏天的时候又阴凉又有花果香。”
李婶显然也动心了,说:“行啊,你下次上山的时候帮我留意着,什么适合种在院子里你做个标记,等开春我找人来移过来。”
周念玖应了。
中午吃过饭后,周念玖着手和孟醒一起修篱笆。
孟醒做起事情来确实很有一套,在最初一小段生疏的尝试之后,他很快掌握了搭建篱笆的要领,速度一下子就快起来,而且做出来的东西也很结实漂亮。周念玖把花木的栽种位置跟他大致说了一下,然后依葫芦画瓢的顺着反方向干起活来。
李婶看着两人干活,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
做完这些,李婶没给他们加别的任务,孟醒依旧是出去溜达,周念玖感冒还没全好,正好趁机休息。
“小伙子,你过来。”周念玖正在院子里晒太阳,忽然听见里屋有人叫他,他回头一看,只见正房那扇一直紧闭的窗户开了,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正从窗口看他。
“您好。”周念玖走过去。
“听说你画画不错,能不能给老头子画个相?”老人问。
“当然可以。”周念玖说,他昨天一天没有动笔,本来就打算晒一会儿就回去画两笔的,看到房间里阴暗的光线,他道,“您要不要到院子里来?这里阳光很暖和,出来晒一晒对您身体也有好处。”
老人说:“也好,你进来推我一下。”
周念玖第一次进了老人的房间,里面跟他和孟醒的住处差不多,只多了一个柜子,十分冷清简陋,但老人身上十分整齐干净,看来李婶平时照顾得不错。他把老人的木头轮椅推到屋外,轮椅看着虽然式样朴素,但推起来十分轻松省力,而且从木头上的色泽来看,应该是用了多年的。
“是村里的老木匠做的,”老人看他的注意力在轮椅上,说,“老赵手艺很好,做什么像什么,比外头那些高新科技人体力学什么的好用得多。”
一位久居村里的老人居然还会这些词汇,周念玖有些意外,道:“您懂的真多。”
老人颇为得意地说:“电视里什么都教,我还有收音机。”他打开轮椅把手上的一个小开关,里面出来一个格子,格子里是一个小巧的电子产品。
周念玖这年代生的人很少用收音机,不由有些好奇,道:“能让我看看吗?”
老人递给他,说:“可别给我弄坏了。”
周念玖小心翼翼地接过来,东西很轻,功能键也很简单,一看就适合老年人使用。他摆弄了一下开关,声音一下子从里面出来,是一个时政新闻节目,他平时很少关注这些,不由听了一会儿才把东西还给老人,说:“还挺方便的。”
老人道:“我已经是大半截都已经入土的人了,腿脚又不利索,就靠这个打发打发时间了。”
周念玖有了个想法,说:“您就在这儿晒晒太阳,像平常那样听听广播,我就把您平时的样子画下来,您看怎么样?”
老人道:“我也不懂这个,你怎么说,我怎么做。”
周念玖把老人推到一个能晒到太阳又没有风的位置坐好,自己拿起本子在一旁认认真真画起来,一时间,院子里收音机里的播音声和画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作者有话要说:
个人原因,停更一周
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第四天
天气骤变,大雨下了一整夜,到了清早整个院子泥泞不堪。
周念玖和孟醒在大厅里吃早餐,稀饭配水煮蛋,再加一碟子腌萝卜干,这是李婶家的标配。
“往年可没这么大的雨。”李婶站在屋檐下看天,茅草屋是年前刚蓄的新草,可有些地方还是漏了水,都在用盆接着,滴答滴答响。
周念玖说:“李婶,您要不把房子修一修,盖个瓦房您和李爷爷住着也舒服。”
李婶看了一眼里屋,有些局促地说:“这不是……不是……家里有困难嘛。”
“能解决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在那边剥鸡蛋的孟醒冷不丁的开口,“我可以提供所有材料,也随时可以找工人过来开工。”
李婶说:“这怎么好意思。”
孟醒道:“不用不好意思,毕竟我家穷得就只剩钱了。”
周念玖觉得这话听着不大合适,连忙轻轻拉了他一下。
李婶的脸色果然变得不大好看,道:“别以为有几个臭钱就了不起,谁稀罕。”
这一天,她对孟醒则是变本加厉地使唤,活儿给排的满满的,对周念玖倒是和颜悦色的,还让他和她一起上山去采菌子,顺便看看开春能移到院子里的树。
孟醒打扫完鸡棚之后就去劈柴,山上捡来的柴火易燃但不耐烧,李婶还另备了半垛子圆木桩,现在劈木头桩子成了孟醒的活计,这是个体力活儿,不一会儿孟醒就汗如雨下,但他愣是一声没吭,把木柴劈得均匀整齐。
“活儿干得挺漂亮。”老爷子推着轮椅过来。
“不如您这出戏排得漂亮,”孟醒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目光炯炯地看着老爷子,说,“我还以为您不打算和我见面呢。”
“这话听着是说我这老头子不近人情了。”老爷子道。
“不敢,”孟醒说,“到了您这个位置,谁敢说您的不是。”
“我还以为没有你不敢的事。”老爷子道,“这几天查的怎么样,看出什么门道来了吗?”
孟醒说:“您想让我知道的我已经知道了,您不想让我知道的我自然是什么都不知道。”
老爷子道:“聪明的回答,如果我再年轻个几十岁,估计要和你交个朋友了。”
孟醒淡淡地说:“我不交朋友,只找合作伙伴。”
老爷子笑道:“合则聚,不合则散,银货两讫,童叟无欺,这有点儿老沈家做生意的意思,不像孟家那么不讲究。”
孟醒冷冷地说:“这是我的个人原则,跟什么沈家孟家没关系。”
老爷子话题一转,道:“孟深打算送你出国?”
孟醒说:“他是有这个安排。”
老爷子又道:“听说你在那边已经提前有了部署。”
对方的话孟醒并不意外,他说:“只要您想知道,恐怕没什么事能瞒得过您。”
老爷子道:“你想得到什么?击垮孟氏对你可没什么好处。”
孟醒说:“不破不立,摧毁一座早已腐朽掉的大厦,重建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这样听起来更有趣不是吗?”
老爷子笑道:“我说过如果我再年轻个几十岁,估计会和你成为朋友。”
孟醒依旧淡淡地说:“我也说过,我不交朋友,只找伙伴。”
老爷子道:“孟深可是连枕边人都信不过,凭你一己之力要撼动他的势力,难。作为过来人奉劝你一句,多个人多条路。”
孟醒说:“我看不出您有什么理由非要趟这趟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