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血浓于水。然而,爱比血缘更深沉,更凝重,更让人刻骨铭心。对朱要武来说,几年来,养父待他恩重于山,情深似海,他与养父的命运和情感紧密相连,如胶似漆,他不能失去这朴实无私的父爱。
对郝仁来说,朱要武虽然跟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在他心目中,朱要武就是他的儿子,是他的至爱亲人。他看着泪流满面、啼哭不止的要武,心一下子软了。他一把抱起要武,心情复杂地解释说:“要武,爸爸也舍不得你走。不过你让爸爸太为难了。你得让爸爸冷静下来,好好考虑你的去留问题。”
郝母一把抱过要武,责怪郝仁:“你别吓着孩子。”
要武却从奶奶的怀里挣脱出来,扑向郝仁:“爸爸,我爱你,也爱奶奶,我保证以后不惹你和奶奶生气了。你不要赶我走。我长大一定会孝顺你,孝顺奶奶的。”
夜晚。要武已经酣然入睡。但郝母与郝仁却睡不着。
郝母一个劲劝说着郝仁:“孩子的天性贪玩、好奇,喜欢戏水。你小时候不也经常瞒着我跟同学到江河湖泊学游泳吗?帮别人带孩子的确责任重大。但你真的要把他送回去。没人关心他,照顾他,管教他,天长日久,他不成了脱缰的野马?他成长过程中的风险不是更大吗?只要我们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在保证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就一定会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不能因为有压力,有风险有打退堂鼓,这是一种怯懦的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你把要武送走,他遭遇什么意外,你还是要受到良心的遣责,也更对不起为你死去的云儿。”
郝仁赞同地点着头,他真诚地告诉母亲:“妈,你放心。我那是一时的气话,是吓唬要武的,不是真的要撵他走。这孩子跟我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三四年了,我们之间有了很深的感情。他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他。我怎能狠心抛弃这孩子,对他不闻不问,让他放任自流呢?”
深夜,要武在睡梦中手舞足蹈地哭喊着:“爸爸,你别撵我走。我一定会改正错误,一定做个听话的好孩子。”
郝仁来到朱要武的身边,轻轻拍打着他的背部,疼爱地哄着他:“要武,别怕。爸爸不会让你离开的。爸爸不是不让你到湖边玩,你要是喜欢玩水,等你长大一点,爸爸教你学游泳,一定满足你玩水的天性。只要你不在爸爸身边时,能够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爸爸就不会抛弃你,不会让你离开爸爸,离开奶奶。”
朱要武睁眼看了看郝仁,放心地闭上眼睛,紧紧抱着斜靠在床上的郝仁安然入睡了。
☆、如愿以偿
朱要武渐渐长大了。
考虑到要武进入青春期长身体阶段,为确保要武健康成长,即便郝家在最困难的时候,郝仁也会想方设法为朱要武补充营养。他告诉朱要武,“爸爸能力有限,没有条件让你品尝山珍海味,也不能让你天天吃肉。不过爸爸可以让你经常吃到野生的淡水鱼。其实,淡水鱼富含蛋白质,且易于消化吸收,具有很好得滋补作用,营养价值比许多肉类还要高。所以很多人说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一条腿,一条腿不如没有腿。”
好奇的朱要武连忙追问:“爸爸,什么是四条腿,什么是两条腿,什么是一条腿,什么又是没有腿呀?”
郝仁耐心解释说:“‘四条腿’是指猪牛羊,‘两条腿’顾名思义就是鸡鸭鹅,‘一条腿’代表菌菇类,而‘没有腿’说的就是淡水鱼了。”
一年四季,郝仁一有空,就到郊外钓鱼给家里改善伙食。但遇到闷热天,水中含氧量减少,鱼儿不想进食,上钩率特别低,鱼获少得可怜,这样,钓到的鱼就只能让朱要武一个人吃。而郝仁和妈妈只能就着蔬菜或咸菜下饭了。
那天,郝仁钓了大半天,只钓到一条不到半斤重的野生鲫鱼。
郝母乐孜孜地接过这条鱼,急不可待的打理一番。用这条鱼氽了一锅汤。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条鱼的作用,让郝仁和要武都能吃上一顿丰盛的鱼宴。郝母特意在鱼汤里添了几块豆腐。并加上盐、生姜、葱花等一些佐料。
汤氽好了,郝母让郝仁和朱要武各自盛了一碗,然后自己也盛了小半碗。但三人都舍不得吃那条鱼。只在锅面上舀了一点汤和豆腐。
这锅汤大家都喝得都很香,喝得有滋有味。朱要武还不时舔着嘴唇,咂巴着嘴。看他那馋样,这鱼汤特别鲜,特别可口。
不料当郝仁发现没人吃鱼,就拿起锅铲,在锅里捞那条鱼,准备盛给朱要武吃。当他翻来覆去在锅里捞鱼时,只捞到几块豆腐,并没有发现锅里有那条鱼。
朱要武闻讯赶紧过去进行一番仔细查找,才看见这条鱼竟然躺在煤炉边的煤灰中。
显然,这条顽强的鱼竟然在开膛破肚后,欺负郝母的眼神不好,从滚烫的油锅一跃而起,悄无声息地落到地面。
三人看看沾满煤灰的鱼,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
朱要武诙谐地说:“爸,您钓的鱼真是太神奇了,只是在锅里打了个滚,就让这锅汤如此鲜美,如果真用这条鱼熬成汤,可能鲜得我们都受不了。”
郝母听了要武说的话,眼睛湿润了,她自言自语地说了句:“要武这孩子来到我们郝家,真的太委屈,太可怜了。”
朱要武不同意奶奶这种说法,他上前搀扶住郝母的胳膊,安慰道:“奶奶,你不要有什么顾虑和担忧,你和爸爸待我这么好,这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我在这儿感到非常幸福,非常满足。”
郝母一声不响地拾起地上的鱼,拍打一番,并用嘴吹了吹鱼身上的煤灰,然后放在自来水笼头下面冲洗片刻,以备下餐再给要武吃。
生活就这样在酸涩却又快乐,无奈却又企盼中一天天度过。
为丰富要武的兴趣爱好,郝仁还专门买了一个长1米2,宽60多公分的木制茶几和一副乒乓球拍。闲暇时,他将茶几从自己的卧室抽出来,放在中间的厨房兼餐厅,中间架上一块木板取代乒乓球网,带着少年朱要武在这张特殊的球台练习打乒乓球。他想看看朱要武究竟是在音乐还是体育方面更有悟性,更有发展前途,然后再视要武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重点培养。
也许是受郝仁的耳濡目染,朱要武对吹笛比对打球更感兴趣。无论郝仁在不在家,他每天都要拿出郝仁的竹笛有模有样地模仿着养父认真投入地吹奏着一首首曲子。
郝仁见朱要武也十分爱好吹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不失时机地向朱要武简单讲解单吐、双吐、内吐、外吐、花舌和小臂颤音、循环呼吸等笛子吹奏方面的技巧,纠正朱要武错误的吹奏姿势,让他掌握一些吹笛的知识。
这天,郝仁拿出一直珍藏在木箱里的套笛,郑重其事地递到要武的手上。百感交集地告诉要武:“儿子,这组套笛是你妈当年送我的,这是我们友谊和爱情的见证,所以我一直非常爱护它,珍惜它。现在我把这套竹笛转送给你,希望你好好保管,认真学习吹笛技巧,未来能够在竹笛演奏和掌握音乐知识方面有一番作为。”
郝仁同时告诉朱要武:“吹笛首先要识谱,至少要懂简谱。最好还要掌握五线谱知识。不过,你现在是一名小学生了。相比之下,作为学生,眼下学习比吹笛更重要,不能因为吹笛而耽误自己的学业。”
朱要武默默接过母亲的遗物,他轻轻抚摸着套笛的外盒,心领神会地点着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经过岁月的浇灌,朱要武成长为一个文静的帅小伙。他越长越像自己英年早逝的母亲林云儿。他皮肤白净,眼睛深邃,鼻梁挺直,尤其微微上翘的上嘴唇,像是当年林云儿嘴巴的翻版。
不过,朱要武国字形的脸庞和刚毅的身板都像极了郝仁。这仿佛验证了人们的另一种说法——吃哪家饭像哪家人,即使没有血缘关系,在一起共同生活时间越长的人,长得就越接近、越相像。
在郝仁的精心培育下,朱要武取得了文化知识和艺术专业知识双丰收。他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汉中音乐学院民乐系。
郝家收到朱要武的汉中音乐学院录取通知书后,家里就像过年一样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郝母看不清录取通知中的内容,但却对这张普通的高校录取通知书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张中了百万大奖的彩票,喜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这张彩色的硬纸片,还不时将这散发着墨香的录取通知书放到鼻子跟前闻一闻。
郝家以前的老邻居高奶奶闻讯带着比朱要武小一岁目前正在上高二的孙子平平赶来给郝家祝贺,高奶奶家对门的虎子爸和虎子妈也领着虎子刚上学的女儿小丽前来助兴。他们特意带着自家的孩子,是希望孩子们能以朱要武为标杆,让他们学有榜样,奔有目标。
郝母一边兴高采烈地忙着给高奶奶和虎子爸虎子妈沏茶倒水,给平平和小丽散发喜糖,一边像显宝一样,将录取通知书给他们一个个观赏。苍老而又喜悦的脸上泛起阵阵幸福的涟漪:“高奶奶、虎子爸和虎子妈,你们瞧瞧,我家要武不错吧?他考上了名牌大学,还是艺术院校呢。他在九泉之下的妈妈这下放心了。这孩子真争气!这孩子真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