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岑夫子那边,这可是一位当是大儒,姜子延特地去问了一下他的意见。
岑夫子的希望都寄托在林昭身上,如果林昭去了京城,他自然也是要去的。
而且在他看来,这次的科举考试林昭肯定是没问题的。借此机会,他也想让曾经的旧人知道一声,他岑言回来了。
于是年后过完七,初八姜子延他们一行人就启程去了京城。
这次他租了两辆马车,两辆骡车。
马车是用来坐人的,家里本来就有一辆马车,加起来一共三辆。
他和林昭以及林星一个马车,岑夫子还有韩毓秀母子俩一个马车,张虬,冯轲还有长临长画一个马车。
冯轲早就想去京城了,待在姜子延身边两年多,如今终于熬到了去京城的时候。
张虬一得到他要去京城的消息就说也要跟着一块去,姜子延觉得他应该是有什么事情要做,只是现在不方便告诉他而已。
三辆马车坐的都是人,另外两个裸车上面则是被褥还有一些衣物。
原本在姜宅做工的孙妈妈,刘妈妈还有王大桥都被姜子延辞退了。
不过说起来王大桥,他这次倒是跟着姜子延一块走了,正好给姜子延他们驾马车。
本来他被辞退了后姜子延是给了他们每人一个红包的,不过很不巧,他刚给完红包不久,王大桥那个好赌的弟弟王小桥又来了。
王大桥吵也吵不过他,又很生气,一点都不想见他。经过上次姜子延的安慰之后,他现在腰杆比以前硬多了,对这个弟弟再也不心存仁慈,他讨厌这样每天被追着要钱的生活,像是被追债似的。
于是他干脆一狠心,求了姜子延,跟着他一块儿走了。反正他的卖身契在他自己手里,父母也不在了,他想去哪都随自己做主。
一家人就这样浩浩荡荡的从凛州出发,一路朝着京城的方向走去。
如今不过才一月,天气正冷着,天黑的又早,所以白天他们尽量赶路,在天黑之前找到地方歇息。
岑夫子年纪大了,姜子延怕他一路奔波身体受不了,所以行车的速度很慢。况且车上还有个两岁多的小孩,也不敢太过颠簸。
走的时候他往每个马车上都放了两个汤婆子,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作者有话要说:
第129章
京城, 骁骑营。
之前姜远托京中的一个朋友找的自个家的远方亲戚,这亲戚是在凛州下放做官的。
虽然官职不大,但却是在凛州府城。
这人打听消息并没花费多长时间, 因为姜子延就在府城中住,而且因为造纸坊扩建的事情在城西老百姓口中一片赞誉之声,很难不让人注意到。
只是凛州距离京城路途遥远, 消息传的也慢了些。
等姜远接到消息时已经是一个月后了。
这位好友特地赶到骁骑营将查到的消息告诉了他。
友人说道:“我那远房表叔按照你的要求确实找到了一个与你所说十分相似的人, 这人也姓姜, 但并不是叫姜瑜, 而是叫姜子延。”
“姜子延?”
“听见过他的人说,他的长相与你所给的画像十分相似,就连年纪也相仿。不过却并不像你所说的顽劣不堪, 反而是年轻有为。”
姜远听到这里皱了皱眉, 问道:“此话怎讲?”
“凛州府城城西开了一家造纸坊,就是他开的, 而且因为这个造纸坊的缘故,城西老百姓的生活都好过了不少, 但凡提起他的, 都是交口称赞。你确定这是你儿子吗?”
姜远道:“不管是不是,等见了面。他现在在哪?还在凛州府城吗?那我立刻出发去找找他。”
“你别急,我听说他要离开凛州前往京城了。他不是一个人来的, 好像还有个弟弟, 学问很好,去年的秋闱还是解元。二月底要会试,应该是一起来的。算算日子, 他们也差不多快到了, 你不如直接在京城等。”
姜远脸上一喜, “你说真的?他们要来京城了?”
“对,吴远方表叔给我的信上写的是这样,不过那个人到底是不是你家姜瑜我就不清楚了。”
“没事,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费心了,多谢!”
姜远得了消息,开始在京城打探消息,尤其是那些进京赶考的学子,都是他的重点排查对象。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姜子延进京时拖家带口,压根就没有住那些学子们租住的客栈或者小院子。
他们一行人三辆马车,两辆骡车,因为车上有老人和小孩,所以路上走的很慢。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到京城。
他们是赶在上午到的,姜子延先带他们去饭馆吃了个饭,让他们在这里歇息一会儿,他直接带着林昭还有冯轲去了牙行。
京城里的牙行比凛州的大太多了,而且而且惯会看碟下菜。
姜子延他们一路上风尘仆仆赶来,马不停蹄的就过来看房子,都没来得及收拾一下自己。
牙行里的人看他们穿着有些寒酸,语气不是很热情的说道:“您好,请问您有什么需要?”
姜子延也不管他态度如何,直奔主题说道:“我要买房,要大一些的,你给我推荐几处宅子。”
牙人没想到对方口气这么大,一张口就要买房,这里可是京城,京城的地价寸土寸金,说买房就买房,那肯定是不差钱的人。
牙人瞬间就换了一副态度,热情的道:“这位客官,您可以仔细说一下您的要求吗,小的先帮您筛选一下。”
姜子延有过一次买房子的经验了,也不跟他绕圈子,直接将自己的要求说了。牙人办事倒是挺利索,给他推荐了三处宅子。
来的时候他们空出来一辆马车,直接坐马车过来的,就是想着去看房的时候能节省一些时间。
牙人带着路去给他们看宅子,第一处院子有些荒凉,井边杂草丛生,院子原来的景致应该还不错,但现在十分破败。
他们要住的人虽然不算多,但有老人和小孩,最好还是买那种现成的,直接就能搬进去住的,不用修缮。
看了一下午房子,在看完第二处宅子时,姜子延问了林昭和冯轲的意见,他们都觉得这里还不错,姜子延就拍板定了这里。
这处宅子是以前一个官家院,因为犯了事被抄了家,这个宅子也就空置了。放置了很久都没卖出去。
一来是人家闲着宅子晦气,而来是这宅子的价格确实是高了不少。
毕竟所处的地段好,出门走不远便是集市,而且房子挺大,是处三进的院子,还有抄手游廊,前面一排倒座房自不必说,东西厢房就有两排,与他们在凛州住的那座房子很相似。
姜子延问了价格,要一万两。
这价格确实贵,当初在凛州买房子也不过一千两左右,这差不多的房子到了京城,竟然贵了十倍。
姜子延问能不能给便宜一些,牙人陪着笑解释道:“客官,这个价格已经不贵了,你可能刚到京城,还不太清楚,这个地段可是很抢手的,距离皇宫也就隔了三四条街,那可是相当繁华的地界。”
姜子延心里也有底,这房子地段确实好,如果放到前世的中心城市来说,那大概就是二环以内的房子了。
“你给开个实价吧!大家都不容易,让你有得挣,我也能拿实惠。”
牙人笑了笑,悄悄比了个八出来,姜子延倒是没敢往八千两上想,牙人的意思是九千八百两。
便宜二百两已经算是不少了,单单只看银两的话,还是觉得优惠了很多,但如果跟一万两相比较的话,那确实是不多。
姜子延又跟他讨价还价商量了一下,最后一九千七百两的价格成交了。
这座宅子确实很不错,景致优雅,院中还有亭台池塘,青砖黛瓦整整齐齐,根本不用修善。屋里面的家具基本都是新的,稍微打扫一下就能住。
除此之外姜子延又买了三个下人,韩毓秀带着孩子还要照顾岑夫子,所以特地买了个奶娘给他们使唤。
王大桥还负责前院打扫以及管理马厩。另外又买了一个婆子做洒扫,还有一个灶房里忙活的厨娘。
定好了地方之后,姜子延让冯轲坐马车回去客栈接人。
他和林昭两个人领着新买的下人留下先打扫房间,毕竟今晚就要住,得先把住的房间打扫出来。
打扫的用具一应俱全,院里头有井,直接打水就能用。只是天有些冷,打扫起来手十分凉。
新买的婆子干活很勤快,人称张婆子。她打了水直接去了灶房,灶房旁边就是柴房,柴房里还有些柴火,生火烧了些热水,用热水擦桌子手不至于那么冷。
等晚会儿岑夫子他们过来了也能用热水泡泡手、泡泡脚,暖和暖和身子。
那位奶娘姓李,称李妈妈。厨娘姓崔,称崔妈妈。张婆子烧好了热水,李妈妈和崔妈妈拿着抹布,还有打扫的工具进了房间开始打扫。
大约半个时辰之后,冯轲把人接来了。
一家人正是在这个小院里安顿下来,赶了一个多月的路十分辛苦,晚上的饭吃的简单,吃完便早早歇下了。
如今已经是一月下旬了,二月底便是春闱,在京城安顿下来后林昭又进入到了专心读书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