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参与扩建造纸坊的工程中就有他爹, 这是一个大活, 每天管吃不说,还有不少工钱。
这次农假回来, 他发现家里的房子都翻修了。
他爹跟他说是因为这次的东家大方,给的工钱多, 平时还管饭, 就攒了些钱下来,把房子给翻修了一下。
李吉知道这家造纸坊是同在一个书院里的林昭的哥哥开的,没想到他的家人这么厚道。他之前在学院里还帮着施茂才说过话, 想起来就挺羞愧的。
不管怎么说, 姜子延这个扩建造纸坊的举措,给很多人都改善了生活。
首先就是泥瓦匠,他们是建造这些房子的人, 每天管吃的还有工钱拿, 一拿就是几个月。意思也就是说, 这几个月内不用再去辛苦找别的活儿干了。
其次就是造纸坊新招的那些工人,这些人也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一批一批的进来,便于管理。
如此一来,城西很多户人家的生活都在逐渐变好。整个街道的面貌完全不一样了,看起来焕然一新。
姜子延在让人建房子的时候,还不忘提一提崔昌的名字。毕竟这位知州大人给他行了不少便利,所以他让人在人群里还夸赞了一下他。以至于后来崔昌再到城西视察民情的时候,许多老百姓都给他送吃的,感念他的仁慈与善良,纷纷夸他是个好官。
对于当官的来说,名利二字最为重要。而对于崔昌这种想在朝廷中做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名声是远远大于利益的。
他没想到顺手帮了姜子延一个忙,他竟然还帮他宣扬了名声,心里对他的印象更加好了几分。
农假放的时间长,林昭也从书院回来了。不过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跟着岑夫子学习,而姜子延就更忙了,两个人很少能见面。
姜子延之前在青平镇的地界买的几亩地也到了收成的季节,他抽空回去看了一眼,刘富田将庄子管理的很好,这几亩地里面所有的旱田姜子延让人几乎全部种了茶叶,剩下的自然还是种的麦。
他可以买粮食吃,但这些种地的佃户没粮心里可不踏实。所以他还是留了一些地专门种麦子。
至于那两亩沙田,他今年让人种了西瓜。这里的西瓜长相不大,籽也多,但姜子延种西瓜不是专门拿来吃的,而是专门让他们供给茶话坊做西瓜汁用的。
回来的时候又顺便去看了下宴江南的生意,徐掌柜很会经营,不过主要还是因为姜子延给的菜谱好,每天都有大量的客人来这里吃饭。
楼上的包间也派上了用场,县城里经常有富户人家的少爷小姐们过来用餐。
除此之外,宴江南还对外承包筵席,谁家有喜事了都喜欢来这里包桌请客,生意十分红火。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造纸坊,扩建完成之后没多久就已经投入了使用。
招来的大批工人每个人都签字画押签了契,算是正式的合同工,每月工钱都按时发放。
如今,城西的人们都以能够到姜记造纸坊工作为荣,谁家串门子要是说起来家里的谁谁谁在那里工作,别人都羡慕极了。
今年八月便是秋闱,也就是大魏朝一年一度的乡试。本来大魏朝的科举考试是三年一次,但由于前两任皇帝重武轻文,朝堂上文官稀少,而国家又百废待兴。
所以这一任皇帝上任后,便开设了恩科,将科举考试改成了一年一次,具体什么时候恢复三年一次,就要看朝堂上的光景了。
所以说这几年的学子是赶上了科举的好时候,能够多几次考试的机会。
林昭还有同宿舍的陈勉以及杨肃都没有下场参加,毕竟才在书院学习了一年,都想着在巩固巩固,明年再下场考试。
所幸他们所在的凛州府城就是乡试的考点,不用像外地人一样,光在路上赶考就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直接到府城考试就行了。
三个人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等明年这个时候再下场考试,争取一举中的。
他们三个都没下场,但书院里他们一届的学子们几乎都下场考试了,后来林昭听陈勉提过一嘴,说是施茂才也去参加考试了,只不过令所有人都很意外,他竟然落榜了。
林昭并不在意施茂才有没有考上,明年他也要下场,无关的人不值得他浪费精力去关注。
虽然是放假时间,但对于学习也不能放松,十年寒窗苦读,一次不成就得多花一年的时间准备,不是所有人都耗得起的。
林昭把全部身心几乎都放在了读书上面,平时很早就起来读书学习,晚上有时候挑灯夜读,很是辛苦。
杨肃家中还有些薄田,农假放假回家他还得回家干活,作为一个大男人,不能什么活都不干,全部都丢给父母兄弟。
而陈勉家中是开个药材铺的,他家的产业大,又是家中老小,最得他祖父宠爱。平时他虽然贪玩,但这个时候也知道奋起读书。
这一年姜子延过得十分忙碌,造纸坊的生意越来越好,跟朱秉良的合作也十分顺利。
靠着姜记造纸坊供的纸,朱家的书铺纸铺迅速在江南占有了一大片市场,盈利十分可观。
素笺和花笺纸的名声也传遍了江南,尤其是花笺,江南读书人众多,更别提还有很多风流才子了,他们犹爱使用花笺作诗写信,觉得别有一番风情在其中。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年末。
这个年过的十分热闹,不仅徐掌柜来给他拜年,递交这一年雁江南酒楼的盈利,青山也拿着超市铺子的账本来给他拜年了。
姜子延在城中一家很有名的酒楼亲自摆了一桌宴席招待,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吃了个饭。
吃过饭后姜子延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大红包,说是他们应得的年终奖。就连张虬和冯轲都有。
徐掌柜悄悄拆开红包看了一眼,里面竟然有一张一百两的银票,顿时心花怒放。没想到年底来给东家报个账竟然还能得这么一大笔钱。
他们来了之后就住了一晚,毕竟是过年,家中还有人等着,便又匆匆赶回去了。
于是又到了年末盘点算账的时刻。
今年造纸坊扩大规模花了不少钱,他之前攒的所有钱全都砸进去了,后半年才堪堪回本,纯利润大概只有三千两左右。
青山拿过来的有超市铺子赚的钱,还有佃户们上交的租子,镇上那个造纸坊盈利的钱也都算在了超市铺子里头,差不多有五千两左右。
剩下的便是宴江南酒楼了,酒楼的帐和茶话坊这个奶茶店的账是分开的。酒楼在这一年里的利润十分可观,竟然高达三万两。
最令姜子延惊讶的就是这个奶茶店了,冬天卖热饮,夏天卖冷饮,一年四季不间断,这一年的纯利润竟然有一万两,都赶得上酒楼的三分之一了。
这么算下来,这一年下来,他大概赚了四万八千两左右。现在造纸坊已经回本了,明年开始能赚的更多,他可以拿着这些钱投资别的东西了。
大年夜姜子延拿了很多好东西去了岑夫子屋里,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林昭的教导。他还扯了几匹新的布给韩毓秀,说是让他方便给孩子做衣服。
小孩皮肤娇嫩,布料太差,外面的皮肤磨的多了不好,所以他选的布料都是十分光滑柔软的,有几匹都是大红色的布料,上面印着福字花样,样式新颖,一看就很贵。走的时候还专门给她的儿子发了压岁钱。
岑夫子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姜子延做事面面俱到,很难不赢得别人的好感。
姜子延和林昭这边都没有什么亲戚要拜访,和去年一样,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过了个年。
年后的日子飞快,一眨眼便到了八月,又是一年一度的秋闱。
八月的天十分炎热,跟之前府试差不多,不过考试时间错开了,府试考放榜后过几天才是秋闱。
陈勉本家不在府城,从他们县里赶过来差不多要四五天,他没有提前在府城找客栈,因为这次外地来考试的学子很多,客栈几乎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被订满了。
杨肃也是一样的情况,他家里还不是县城的,从他们村子出发赶到府城差不多要花半个月,考试期间想要住个好点的地方怕是没有了。
见这种情况,林昭特地邀请他们到家里住,如今张虬不在姜宅住,东厢房还有空房间,他们三个住在同一个地方,也方便的讨论试题。
陈勉和杨肃都答应了,到时候直接过来,考试期间就住在林昭家里。
陈勉家里人一听他有这些打算也放心了许多。出门的时候特地给他备了一百两银子,说是虽然住在人家家里,但凡是需要花钱的地方,不能让人家出钱。
话语间提醒他要多和这两位同窗多多交往,毕竟人家学问都不差,若是以后都考中了,在官场之中也是一个助力。
陈勉自然也明白这些,同窗两载,他们三人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情谊还是十分深厚的。
赶在八月中旬两人到了府城,照着林昭给的地址,他们一路找过去,十分顺利的找到了葫芦巷。
进了巷子随便问了一个正在外面纳凉的大婶,就知道了林昭的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