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铁衣 完结+番外 (不道不道寒)
- 类型:古代架空
- 作者:不道不道寒
- 入库:04.09
“是谁?”江时卿诱他,放轻了声量便在他耳边蹭着。
“骁安,我好热,又好冷,”亲吻自面颊落下,挪至侧颈,江时卿往他耳边吹着热气,“抱我好不好?”
袁牧城压低了声:“你再问一遍我是谁。”
江时卿与他四目相对:“你是谁?”
袁牧城抓过附在他脖上的双腕,猛地往榻上扣去:“是要把你吃干抹净的禽兽。”
——
转眼,除夕已至,晨间锣鼓声便已挤遍了街巷,直至夜临时,上曦苑依旧独余一片清静,寂得发冷。
刘昭禹隔窗望着,身侧只剩一个常颐。
“常颐,你知我为何留你在身侧吗?”
常颐垂首:“奴才不知。”
刘昭禹说:“当初你能到我身旁侍奉,是经由舅父把关的,所以我想不通你何时伙同了冯氏,更不知你替冯氏做过些什么,后来我总算明白,你缘何又不能和许弋煦一样,看似帮扶冯氏,实则本是颜氏的人呢,所以杀我一事,倒也不是你身不由己吧。”
常颐惊愕至木僵,久不敢抬首,刘昭禹笑道:“如今再谈这些已是无用,无用了……”
炮声此起彼伏,行至园中时便能听得一些,刘昭禹独步跨进园中,他一路走着,落下了氅衣,靴袍,他朝前走着,走至孑然一身。夜把单薄的中衣冻寒了,他冷得战栗,踝足上的绳缠了个死结,连的是块重石,他等着在世间能听到的最后一声鸣响,就要走了。
风起了,炮竹鸣天,升天火光绽裂开来,碎成一片星点,水面溅动的水珠逐渐沉息。
此生有憾,亦再无此生。他在水中寻见了光明,寻见辽阔天地,就要往那处游去,再游去。
——
炮竹鸣声惊了长夜,姜瑜披衣看向窗外,忆起往昔,忽而一点白落在手背上,便化开了,再仰头时,夜色中已刮来一片茫白色。
那雪点被风吹斜了,便要打向厚沉的大门,温开森提灯不知不觉地踩到了宋府门前,如今宋秉已被流放,这门便要永久地闭下去了。即使知道那扇门不会再开,温开森依旧凝视着,不知在盼望什么。
雪飘得很快,落满视野,刘昭烨远望某处,在璀璨灯火中忽又记起了一抹颜色。
“乌森部公主和亲之日可定?”刘昭烨问着。
身侧宦官应答:“礼部同内阁议了日程,折子已经递来了。”
刘昭烨颔首,转头挪向了殿中,再来的飘雪便只能落往栏上,待落得久了,也渐积起了一层薄雪。
剑锋扫向积雪,划出一道冷光,那剑尖再又自蒙起的双眼前刺出,接下点点浅白。
“师兄缘何蒙眼舞剑?”
林颂扯下布带收在腕上:“记一个人。”
那人远在北方,自微暖的帐中忽而挑帘遥望。
“下雪了。”易沁尘转头说道。
袁牧城和江时卿尚在帐中跪着向袁皓勋和钟鼎山敬酒,一听落雪了,便先拢起衣裳往帐外去了。
白雪落于眼前,美得动容,袁牧城在寒风中罩着他:“你要的大雪。”
江时卿笑答:“你陪我看了。”
“骁安,等何啸季冬的婚事办完,我想去芩州一趟,如今已经带絮果走遍了大黎,也该送他回芩州安葬了。”
袁牧城却说:“我们的婚事也要办,他不能不在,还有林梦先生,听闻他年后打算开医馆收徒去了,老顾他们也备着酒馆的开业,我们的事可要赶在他们忙手之前办了。”
“要办也快,高堂那拜今夜已经成了,我们还剩最后一拜,”江时卿转身用额头轻撞他的唇角,“拜吗?”
袁牧城问他:“现在?”
“就现在。”江时卿退后着与他隔出两步的距离,抬手与肩同高,便要同他行拜礼。
袁牧城依着他照做,正要鞠身时,江时卿却蹲身自地面抓起一把尘土朝他扬去。袁牧城抬臂遮挡,再回神时那人却已经跑开了。
“这是土啊,江淮川!”袁牧城追至他身后,两人笑闹着扑倒在地面,滚了一身湿泥。
几圈过后,袁牧城将他压在身下,在喘息中抵着那人的额头:“往北境赠粮的事为何不和我说?”
江时卿笑着回他:“就是要等你从别人口中听到了,才会对我爱不释手。”
“爱不释手。”袁牧城笑着扣紧他的十指,将余热自唇舌中递给他。
他们吻着,吻了很久。
袁牧城说:“我其实很早就见过你了,对不对?”
江时卿没应话,只看他。袁牧城不用听他的回答,只把他抱紧了。
“我来晚了淮川。”
江时卿轻声应他:“所幸,还不算太晚。”
他们相拥在天地中,将会执手至白首时,至死不渝。
(正文完)
第138章 后记
==============
文字很长,按思路展开的过程写的。
首先要注明的是,本篇文灵感来源是剧版《琅琊榜》,这也是全文不入v的原因之一,这一点我在7月份的评论中就注明过(当时未标注剧名),但不认为本文涉及到过度借鉴,若觉得这篇文与哪部作品相似,又嫌创作思路文字太长的朋友们请直接跳到文末看重点。
下面正文开始:
最终决定要写下《碎铁衣》是因为一句诗“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搜索到的译文是“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我对此的理解是忠臣也有可能是庸臣,因为忠诚未必表明此人有辅政之才,手中有权却空坐高位冷眼旁观,纵使不叛不逆,那么无功也是过,所以第一个人物出现了——温尧。
我赋予他一腔辅政的热切,但又让他心有顾虑,为了保全家人困囿于温府中,不得不停止奔赴自己的理想。
但我想,总该有人将他从中救出,而这样的人,当是个极有说服力的人物,他要有更高昂的辅政热情,以及令人信服的经历和能力,由此姜瑜和徐玢诞生了。
在我认为,他们身上应当能有些韩非子和李斯的影子,但也全然不同。他们要一起追求理想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互相爱惜也生出过嫉妒,最终因为彼此的利益冲突而走向你死我活的结局。
原先我本想让姜瑜真的被毒死的,可我又想让感性绊住他们,所以增加了知己之情在他们二人心中的份量,在他们的名和字中分别加入了“瑜”“瑾”二字,意为美玉,只是美玉可以惺惺相惜,但一旦要相撞,唯有其中一块愿意自毁才能保全另一块,且不论原先做过的事是对是错,他们二人在自愿赴死的那一刻都做到了。
因为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原先我脑补的是百官恭候门外等待朝见的情景,甚至还想过文名要不要取为《谒金门》(“谒金门,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调名本意即咏朝官等待君王召见。”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
那么这样的话,我的主角应该是个白衣卿相,但我不想这么写,我不想让所有人物都局限于朝堂之上,我要让他跳出去,怎么跳出去——让他对朝堂有怨恨。
那么有怨恨难免就要有报复,可弑君这种仇恨又太大了,那就是这个朝局要有动荡,所以才会让人心寒。而在古代,朝堂之争落到最后无非就是在争名利权势,甚至是皇权,所以这个国家的皇帝要无所作为,朝局才会被搅得暗潮汹涌。
如此一来,所谓有辅佐才能的忠臣和能胜任皇位的明君在故事最初始的时候必然不能留在朝堂中,所以我想到了太子坠江。而太子刘昭烨一直都是我内定的君主,所以我让他绝情又有情,敢作敢为又能隐忍不发。
为了将“辅佐”一词贯彻下去,取自于谒金门的谒门庄也就诞生了,我让我的第一个主角江时卿成了辅佐刘昭烨的副庄主,他不入朝堂,无所谓功成名就,更不想功高盖主,他只是对这个朝堂上的某些人或事抱有怨恨,所以他本质上就同姜瑜一样,行的是辅佐之事。
因此江时卿这个角色说到底还是从姜瑜引申出来的,不论是“江”这个姓氏的读音,还是“与川”和“淮川”中共有的“川”字,他们二人的关联就从姓名开始。
我对他人设的构想起源于《四重奏》里的台词“告白是小孩子做的,成年人请直接用勾引,勾引的第一步,抛弃人性,基本上来说是三种套路,变成猫,变成老虎,变成被雨淋湿的狗狗。”
再之后,将人物具体化是因为某天睡前脑海里突然蹦出了一段对话,也正是第31章里写到的——
“我倒是孤注一掷别无所求了,只是我死了,你舍得吗?”
“舍得。”
“哦,那便舍了吧。”
当时我在想,会说出这话,就代表江时卿这人会狠,而且应当会狠在对其他人珍视无比的东西不屑一顾。但人物的性格总要有一个塑造的过程,他若早先便是这种无所谓生死的心态,那也没道理会活到现在,更主要的是,联系之前的设想,这个人物还需要对朝堂的某些人或事有怨恨,所以他在说这话的时候,要么是口是心非,要么就是经历过痛彻心扉,还要孑然一身,向死而生,才能做到无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