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不高,权力不小,一般都由刚入仕途的年轻进士担任,包拯能够得到这个职位,还是多亏他科举考试排名靠前。
得知了这个安排之后,赵受益满意地点头。
包拯这么个刚正不阿、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个性,实在是太适合这个职务了。
果不其然,包拯上任不到半个月,就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呈上了一封万言奏章,痛斥如今朝廷上种种弊事,从三冗问题骂到太后专权,从皇帝软弱骂到言路不畅。拢共朝廷上就这么点人,就没有一个是他不骂的。
偏偏他骂得还有理有据,叫人挑不出错处来。
刘娥被他气炸了肺,又碍于祖宗家法,不以言论罪,挨了骂也只能忍着,于是就把吕夷简贬到了崖州当司户参军。
没错,包拯的这一篇万字长文,抽出了一千四百字专骂吕夷简。
其实这一千四百字也不算很出挑,骂寇准和刘娥加起来都快到六千了。
但谁让他撞在了刘娥的枪口上,就委委屈屈地收拾行李往雷州去了。
送走了吕夷简,他空出来的位置得有人顶上。
寇准和刘娥一番扯皮之后,终于还是把这个空缺给了范仲淹。
既然自己的人得不到这个位置,也不能便宜了对方的人,干脆找个无党派人士来。
范仲淹走马上任以后,茶政上官买制改贴射法的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
再拖,今年茶叶收获季都要过去了。
而主持茶改的人选迟迟不定。
一开始,是寇刘两党的人都要来抢这个茶改的名额,因为茶政上大有油水,是个肥差。
到最后,竟是两党互相推诿,谁都不想派自己的人去改这个茶政,因为茶政难改,一招不慎,落得骂名倒还是小事,就怕改完了茶政,不明不白地就身首异处了。
因为江南的茶政不光关乎着那几斤茶的问题,它还关乎着一个对于宋国边防来说如血液一般重要的因素:边籴入中。
宋国边境并无天险,只能靠多驻军才能维持边陲安稳。
军队多了,需要的粮草也多,这些粮食都要从中原运往边境。
官府无力自运,只能鼓励大粮商们自发运送粮草充实边关。
而粮商们凭什么白给你运粮草呢?
你说你花钱买,可是人家的粮食在哪里都不愁卖,凭什么巴巴地给你运到边境上去?
粮商不运粮,军队吃什么?军队吃不饱,怎么抵御敌国入侵?
所以官府就只能给予这些粮商们极大的利益,才能叫他们继续保持向边境运粮的动力。
这种利益就是茶。
官府在江南的山场里,园户是不可以自己向外界售卖茶叶的,只能将茶叶卖给官府,由官府再卖给商人。
而商人要是想卖茶叶,也不能直接拿着钱就去山场,而是要在官府购买一种叫做“交引”的东西,拿着交引,再去山场领取茶叶。
为了让大粮商有动力运粮到边关,官府就用这种可以领取茶叶的交引当作给粮商结算粮价的凭证。
向边关运价值一百文的粮,可以得到二百文到五百文茶叶的交引。
如此一来,粮商运粮的动力大增,而官府垄断的茶叶价格就贱了,严重损伤官府利润。
官府想要拿回茶政上的利润,那就只有先从粮商这块入手。
可是能够每年给边境运粮的大商人,又岂是无名小卒,去动人家的利润,人家难道会坐以待毙?
直接叫你有来无回。
更可怕的是,人家从此再也不往边关运粮了,叫你的军队都喝西北风去。
所以现在茶政改革陷入了一种两难境界,改是一定要改,不改没有钱。
可是改了,边境将士的粮草怎么办?
改了茶政,边境没粮草了,这个罪名是不是得改革的那个人来背?
要背,也得让对面来背,我不背。
一个好好的肥缺,硬是成了个烫手的山芋。
赵受益本打算让范仲淹顶上,可是现在范仲淹也有重任在身,分身乏术。
一时间竟无人能去江南。
贴射法一事在崇政殿议了好几遍,最终,是言事御史包拯主动请缨。
他一向就是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性子,敢站出来接这个烂摊子,也是情理之中。
包拯勇敢接盘,从赵受益到寇准刘娥都大出一口气,也顾不得他初入仕途难当大任,立刻给他加封一个茶政使,马不停蹄地派去了江南。
寇准与刘娥是把这个事情甩给别人就算,也没指望包拯能改出什么花来。
赵受益却对包拯寄予厚望。
他相信文曲星君不会让他失望的。
等包拯从江南回来,有了这一回的功绩,官位至少连升三级。
包拯依旧是走水路下的江南。
他本身出身江南庐州,也是官府山场的所在地,从小就对茶政有所了解,所以才敢临危受命。
沿着大运河南下,一路顺风顺水,没有什么阻碍。
直到某一天,他的船只停泊在瘦西湖畔,打算采买些物资继续南下的时候,一阵惊呼从岸边传来。
他走上甲板,只见一个衣着干练的年轻人从码头上纵身一跃,直接落在他面前。
这个人剑眉星目,有一副英雄气概。
包拯刚要问他姓名,就见那人皱了眉头问他:“你到底得罪了什么人,为什么有六路豪杰一同追杀你?”
第25章 竟能值万两黄金
包拯一愣:“我平生从未与人为敌,怎么会有豪强来追杀我呢?”
跳上甲板的年轻人长眉一挑,放声大笑:“从未与人为敌?那一定是你太蠢,把人家得罪死了都不自知。”
包拯面色赧然:“这……这……在下确实不知……”
他虽对此行的凶险有所预料,但毕竟初历人事,还抱有一些安善良民的天真。
他又没和人结下不共戴天的仇恨,怎么会有人想杀他呢?
他却不知,断人财路比杀人父母还狠毒些,父母之仇或可一笑泯之,夺财之恨却是不死不休。
那年轻人抱着臂膀,微微倾身向前:“喂,你是不是个官啊?”
包拯忙道:“是。”
那人又问:“是个什么官?”
包拯道:“在下通直郎殿中侍御史权知江南茶政赐绯包拯,不知阁下高姓大名?”
那人语塞片刻,然后道:“我姓展名昭。”
包拯拱手:“原来是展义士。”
展昭摆手:“我也不瞒你了。本来你们官府的事情我是不该管的,但追杀你的人里面,有一个我找了很久的人。希望你能给我行个方便,让我逮了他回去。作为答谢,我保你在江南无恙。”
包拯道:“依展义士所言,一共有六路杀手要来取在下性命,展义士一个人能够抵挡吗?”
展昭笑了:“你以为这一路平安无事,是谁在帮你?”
包拯哑然:“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展昭见下船采买的人回来了,笑道:“好了,可以起锚了。”
转头遥望远处水天一色:“之前那些都是小鱼小虾,到了扬州,才是真有一场硬仗要打。”
扬州是大运河上最重要的枢纽城市,隶属淮南道,整个江南山场的茶叶都要运到扬州来,供给茶商挑选。
扬州城里负责管理茶政的衙门是榷货务,专门提供大宗茶叶批发业务。
宋朝共设置了六个榷货务,扬州榷货务是规模最大的那一个。
因此包拯这个权知江南茶政的官员也应该去扬州上任。
包拯下船入扬州,向扬州府衙奉上告身后,就在驿站歇下了。
展昭既然要保包拯平安,自然也要入住驿站。
包拯并非出身于大富大贵的人家,素来家教也以简朴为主,这回来扬州上任,只带了小仆包兴一个随从,加上一个展昭,也不过三个人,一间正房加上两个耳房足够了。
熄灯之后,包拯本想睡下,却听窗户咯吱一响,是展昭在窗外朝他招手:“过来。”
包拯披衣下床:“展义士,这么晚了……”
他忽然噤声,因为想到这里是驿馆的第四层,而从他下午在屋外匆匆一观看来,窗外似乎并没有可以落脚站立的地方。
包拯忙扑向窗户,抓住展昭要将他拽进屋里,免得掉下去,却被展昭反手抓住肩膀,一阵天旋地转之后,他被展昭扛在肩上,飞檐走壁,辗转腾挪。
被拽出窗户的那一瞬间,他似乎瞄到,窗外确实没有下脚的地方,展昭是靠一只手臂撑在窗框上支撑全身的重量的。
不多时,展昭已经扛着他离开了驿站,将他放置在一处小巷子里。
小仆包兴早就在那等候,见他们俩来了,忙上来要扶包拯:“大人……”
包拯冲他摆摆手,扶着墙壁,哇地将胃里的东西吐了个干干净净。
坐了这么久的船,他以为自己早就适应了风浪颠簸,没想到还是天外有天。
吐完之后,展昭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看身后。
包拯向来处定睛一看,只见原先驿站的方向人声鼎沸,火光冲天,即使隔着一条巷子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