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觉三千里)


  沿途的官府民众也早已习惯了军队每隔几年就要打家门口经过,征集物资补充军粮按部就班得有些麻木,有些地方甚至直到军队开走了都不知道这一支是要去打仗的,只是有些疑惑怎么这支军队路过的时候没到城里瓦肆找几个姑娘乐呵乐呵。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寇准带队来到了河间府。
  河间府就在边境附近,与契丹辽国的南京离得不远。
  辽国若南下,第一站必定是河间府。
  若占据河间府,不仅可以以此作为攻占宋国全境的桥头堡,更可以向东至黄河边上,逆流而上直抵宋朝国都汴梁。
  汴梁附近无天险,还有条黄河流经,黄河上边又不能加盖,是个人都能划条小船直入京师。
  难怪宋朝皇帝一开始打仗就想着迁都,不打仗的时候就想着给都城修城墙。
  就是没有安全感闹的。
  后来黄河入海口数次北迁,宋朝皇帝害怕入海口最终迁到辽国境内,被人顺着黄河摸到老家,还开展了史称“三易回河”的大工程,历时三代人,妄图以人力干预黄河的入海口迁移。
  入海口迁没迁回来不知道,反正黄河下游是因此发了大水灾,直接冲毁半个河北,淹死平民无数,伤天害理,无过于此。
  河间府下辖有瀛洲,寇准驻军瀛州,传令城中,接管一切军民政务。
  寇准在朝中是宰相,出兵在外又加封了枢密使,级别不可谓不高。
  瀛州长官见他来了,二话没说就让出府衙,恭请相爷入城接管瀛州。
  寇准到瀛州的第一天,就命人拣选耳聪目明的人充作斥候沿着边境日夜了望,看到辽国大军来了就回城禀报。
  又翻阅了州府内的户籍,将瀛州下辖几县、每县各下辖几村都记得清清楚楚。
  州县有城墙和护城河,辽军到来想要攻破还须费一番力气。
  村子就很少能有像州县一样坚固完善的防御工事,大多是村民自发修建的塔楼邬堡,大军一到,根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而辽军就是靠抢劫这些手无寸铁的村子,才得以补充粮草物资,能够在州府下围城的。
  寇准要做的,就是一边在州府驻扎大军严阵以待,一边动员村民坚壁清野,组织青壮和辽军打游击。
  只要撑过最初的几日,辽军没了粮草,自然退去,他也就可以功成身退回京受赏了。
  河间府地处北方,收获季要比靠南的州府晚一些。
  南边的苏州杭州已经秋收完毕准备押解税粮入京了,瀛州的粮食还在农田里没有收获。
  如果不抓紧收获粮食的话,待辽军一到,一定会将田地践踏,将作物烧毁,届时瀛州今年的收成又打了水漂。
  这就是辽军的目的,只要连年来边境处破坏生产,就可以削弱边境诸城的实力,让他们无力与辽国对抗。
  糟蹋粮食之余,还可以顺道掠夺一些,充作辽军的军粮。
  但他们根本带不走那么多的粮食,即使裹挟着平民充做役夫,也只能带走一小部分。
  所以他们糟蹋的永远比抢走的多,为的就是恶心人。
  边境诸城镇对付契丹人也有一手,一边组织民兵监视契丹动态,一边下地抢收,抢收完后就该挖地窖的挖地窖该往山里藏的往山里藏,誓不让契丹带走一个人、一粒粮食。
  也算是人民群众在斗争中获取了珍贵的对敌经验吧。
  但这些经验对付契丹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是以一村一镇之力对付人家一个国家的优良正规军。
  所以边境人民的自发抗敌行动基本上是输多赢少,每年还是会被契丹抢走不少的东西。
  而寇准的出现,给瀛州人民带来了希望。
  瀛州人是知道寇准是谁的。
  十余年前,辽国太后皇帝御驾亲征,大举入寇,马上就到了瀛州城下,来势汹汹。
  瀛州的百姓还没有忘记当年几乎沦为俘虏的恐惧。
  但是寇准带着皇帝出现了。
  自从寇准一出现,便稳定了军心民心,还斩首了契丹敌酋,逼退了辽军。
  澶渊之盟在士大夫中毁誉参半,和寇准关系不好的一些人更是将之贬低得一无是处,认为这是城下之盟,寇准丧权辱国,遗臭万年。
  但百姓不会知道什么是城下之盟,也不懂什么叫丧权辱国,他们只知道,寇公击退了契丹,寇公是瀛州百姓的大英雄。
  时隔十余年,契丹再次入寇了,当年的青壮如今也老了。
  但他们的儿子正年轻。
  一听说寇公打算组织民兵和契丹打什么游击,这些人马上就把自己的儿子们送到了寇准的眼前。
  这就是民心。
  寇准不讨士大夫们的喜欢,但在民间却是颇有威望。
  这也是赵受益选择寇准作为此次抗击契丹的统帅的原因。
  宋朝的统治阶级早就烂到骨子里了,士大夫救不了宋国,只有百姓自己能救宋国。
  而寇准就是此时,将士大夫与百姓连接到一起的那个人。
  他是最合适的,除了他,大概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寇准不止在架空皇帝方面有经验,在抗击契丹方面也有经验。
  他在瀛州打退过一次契丹入侵,如今有了天赐兵书,再打退第二次,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任务。
  他花了三天的时间说服各个村庄里的乡老们组织青壮抢收粮食,又将健壮些的妇女、儿童编做巡逻小队,一有风吹草动,立刻报告给田地里的壮丁。
  粮食抢收完后,他又组织这批壮丁将粮食收入地窖——地窖都是现成的,这个不用再挖。
  地里的粮食收完藏好后,寇准将所有村庄的壮丁抽调了大部分,编做民兵训练,在组织之前巡逻队的妇女儿童将自己家里的存粮和值钱的物事都搬到地窖里。
  等到辽军一到,所有人往地窖里一藏,管教辽军看到的是一座光秃秃的荒村,小麦秸秆都不剩的那种。
  做好了一切准备后,边境的斥候终于来报,契丹入境了。
  寇准命斥候火速通知各村镇备战,自己稳坐中军,严阵以待。
  成败在此一举。
  契丹军队里有一位百夫长,姓耶律,是辽国太宗耶律阿保机的子孙。
  他今年三十余岁,南下打谷草已经十余次了。
  每年秋收前后的南下,是他最兴奋的时候。
  不仅可以抢来宋国的粮食、奴隶,还能积攒军功。
  宋国边镇土兵虽然厉害,但在大辽的铁蹄之下,还是要瑟瑟发抖。
  更何况……
  他望向大军中间那顶最威严、最奢华的黄帐顶——
  更何况,这一次和任何一次都不同。
  这一次,他们有皇帝御驾亲征。
  这一次,他们的骑兵比任何一次都多,他们的准备比任何一次都充分。
  他明白,这次南下,绝不会像往年那样,抢些粮食和女人就回来了。
  这一次,他们要更往南走。
  越过白沟,越过黄河,直到大宋的都城——开封府。
  一定可以的,大辽的铁蹄,一定会践踏在宋国的京城之上。
  这次南下,一定会完成十几年前太后未竟的事业,统一南北,征服宋国。
  一定会。


第11章 认爹认得心甘情愿
  如果赵受益能和辽国如今在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面对面地交谈的话,他一定会同病相怜地拍拍耶律隆绪的肩膀,道一声,兄弟辛苦了。
  尽管从法理上来说耶律隆绪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的叔叔。
  耶律隆绪和他爹宋真宗才是真兄弟。
  当年澶渊之盟时,宋辽两国结为兄弟国,约定永不侵犯,以宋为兄,以辽为弟,宋真宗和辽圣宗这两个国家领导人顺理成章地结为了异父异母的亲兄弟,赵受益也就多了一个叔叔。
  但如今既然辽国已经撕破脸皮,打算大举入侵吞并宋国了,那赵受益当然也就不用再认这个叔叔了。
  辽圣宗和宋仁宗生活在差不多同一个时代,执政理念颇为类似,就连早年经历都大致相同。
  他们都幼年丧父,都早早登基做了皇帝,也都有一个大权独揽,垂帘听政的母后。
  唯一一点区别在于,辽国毕竟是契丹部族演化而来,即使近几十年竭力地汉化,试图向中原正统靠拢,但骨子里的老契丹习气还是改不了的。
  契丹是游牧民族,本身风俗与中原汉族不同,所以耶律隆绪的亲妈萧太后在守了寡之后,马上给耶律隆绪找了个后爹。
  这个后爹还不是偷偷找的,而是正大光明地找的。
  萧太后不仅给耶律隆绪他后爹韩德让封了摄政王,还要求耶律隆绪把韩德让当作亲爹一样对待。
  将心比心,赵受益觉得,这个爹,他不太愿意认。
  即使韩德让是辽国猛将,对当时孤儿寡母的萧太后母子稳定局势、打击周围虎视眈眈的众耶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赵受益也不太能接受一个臣子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爹。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有一天,刘娥拉着寇准的手,对他说,受益啊,以后寇相公就是你爹了。
  形势所迫,赵受益当然会咽下一口老血,乖乖地叫爹,但等他羽翼渐丰之后,第一个清算的,就是这个爹。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