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一些吝啬之家,则会将煮过六七遍的茶叶渣储存起来,等到有客来访,就事先煮一壶浓茶,滤出茶叶,将备好的茶叶渣子倒进茶水里,在客人面前将“还能煮出浓茶的茶叶”抛弃掉,以炫耀自己并不曾拥有的豪爽与大方。
辽圣宗的营帐里,有的是最好的茶叶,是这些年与宋国皇帝互赠礼物得到的茶叶,宋国的御用珍品,颇受汉人追捧,辽圣宗很喜欢这种清新隽永的滋味,曾经遣使者与宋国皇帝商议,可不可以将一部分岁币折换成这种茶叶。
宋国皇帝答应了,于是第二年的岁币少了五万两白银,辽圣宗得到了一个巴掌大的青瓷罐子,涂着温润晶莹的釉,罐子里是六两散发着清香的茶叶。
辽圣宗看着耶律隆德一饮而尽的茶杯,估算着大约多少茶叶能沏出这样一杯浓茶,这些茶叶又能折换多少白银,杯底残留的茶叶还能沏出几杯茶来——
一阵肉疼之后,辽圣宗放弃了换算。
耶律隆德声音低沉:“陛下,我们一路走来,没有见到一个宋国的平民。”
辽圣宗温声道:“可能是他们畏惧契丹的神兵,躲藏起来了。”
耶律隆德摇摇头:“往年南下的时候,宋人也会躲藏,只要想找,总能找出来。可是今年一个也没有。我们经过的那些农田,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了,说明就在一两日前这里还有农人。可是我们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却只看见了空荡荡的房屋,别说人了,连一只鸡、一条狗都没有。”
辽圣宗的面色也渐渐沉重起来:“这么多的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一定还藏在附近。”
“最重要的是,他们刚刚收割的,那么多的粮食去哪里了。”耶律隆德面色沉重:“不止是一个村庄,我们路过的所有村庄都是如此。宋国人知道我们要来,于是都藏起来了。”
辽圣宗沉思半晌,吩咐耶律隆德:“你去军中,寻找曾经数次南下的老兵,他们一定了解附近的村庄,说不定也能知道宋人藏在哪里。就算挖地三尺,也一定要把他们找出来。”
宋人有大弩,能在城墙之上射杀敌军统帅。
今日的瀛州城,未必比十几年前的更容易攻破。
他们要做好和宋人长期对峙的准备,从辽国运粮草过来耗费太大,只能就食于敌。
孙子兵法有言,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辽圣宗深以为然。
所以他才会选择在秋收前后出兵。
太早,庄稼没长成,宋人自己尚且青黄不接,哪有余粮给他们抢。
太晚,宋人已经交完租税,自己家里也就不剩多少粮食了,就算抢来,也养不活大军。
只有卡着秋收的这几天出兵,才有可能抢到足够多的军粮。
考虑到自己这次带来的兵马众多,辽圣宗还特意延后了两天过境的日子,就是为了给宋人收割粮食的时间。
他们不是不可以自己去地里收粮食,但是没这个必要,直接抢宋人收到粮仓里的不好吗。
宋人收粮食可比他们有经验多了,一大片粮田,他们去收,大概只能收到三四石,宋人可以收到五六石。
既然如此,何必浪费,他这次可是带了大军来啊,不够吃怎么办。
就算最后吃不了,一把火烧光,也不会便宜了宋人。
谁知计划得好好的,宋人却中途变了卦。
那么多的粮食,一夜之间全没了?
那朕的大军吃什么?
辽圣宗怒了。
耶律隆德却有些忐忑不安。
他久经沙场,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把握得比辽圣宗这个生于深宫的天子要精准得多。
十余年前,他也曾跟随太后与皇帝南下,就屯兵在此处不远。
那时的宋人,是块难啃的骨头。
巨弩射杀了他们的统帅,他们不得已,只能与宋人议和。
彼时的耶律隆德有满腔的热血,要与宋人将领决一死战,要以契丹的铁蹄踏碎宋人天.朝上国的美梦。
但太后选择了议和,用谈判的方式得到了宋国每年三十万白银的进贡。
耶律隆德虽然觉得这个交易很划算,但还是有些遗憾。
他总觉得,如果当初太后选择换帅,与宋人死战到底,那么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怀着这样的遗憾,十余年后,他主动请缨,又跟随皇帝来到了故地。
可眺望着远处的瀛州城,耶律隆德并没有将要得偿夙愿的兴奋,而是感到深深的不安。
不对劲。
太不对劲了。
他觉得皇帝说得对,那么多宋国人,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消失了,他们一定藏在某处,带着他们的粮食,财宝,女人。而他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找出来。
把他们找出来,然后……
耶律隆德猛地一回头,发现自己身后空无一人。
冷汗瞬间打湿了他的后背,他大口喘着气,心砰砰直跳。
有那么一瞬间,他忽然觉得,那些藏起来的宋国人,并不是像羔羊一样蜷缩在阴影里等待他的屠刀,而是化作了豺狼,藏在暗处,死死地盯着他,咔擦咔擦地打磨着爪牙……
正午的日头明晃晃地在头顶闪耀,太阳光将眼睛晃得几近失明。额头上的汗珠流进眼睛里,刺得生疼。
耶律隆德抹了把眼睛,喃喃道:“魔怔了。”
他回到自己的营帐,叫来自己的亲信,要他去寻几个数度南下的老兵,最好是汉话说得好的,如果本身就是汉人最好。
亲信领命出去了,他给自己倒了杯茶,想了想,又叫门口守帐的亲兵将帘门卷上去。
不知为何,他就是觉得,即使是让秋天毒辣的太阳直接照射在皮肤上,也比独自一人呆在帐篷里要好。
他的心依然砰砰地跳着,一杯茶饮尽,渐渐也就平复了。
站在对面帐篷顶的人恨恨地咬牙:“好奸猾的蕃狗!先留你一条狗命!”
他身形魁梧,紫膛脸,大胡须,三十余岁,正当壮年。
按理来说,这样一个赳赳猛汉,光天化日之下站在帐篷顶上,来来往往的契丹兵将总该有人注意到他。
偏偏他跟着耶律隆德从皇帐一路走到这里,竟没被一人察觉。
其人的身手功力可见一斑。
眼见不是取这契丹狗贼性命的好时候了,这人也就不再留恋,还像来时一样,施展轻功,踏着帐篷顶出了契丹兵营。
出了兵营五里地外,他打了个呼哨,一匹枣红骏马闻声而来,这人跨上马,一夹马腹,直奔瀛州城门而去。
到了城门外,通报名姓,守城的官兵放下吊桥,让一人一马入了城。
入城后,这人又直向官衙去了。
到了官府门前,早有人翘首以盼,见他打马而来,忙上前迎接:“欧阳义士,快请入府,相爷已经恭候多时了。”
欧阳春忙翻身下马:“让相爷久等,罪过,欧阳春这就向相爷复命。”
马被牵下去了,欧阳春跟着迎他这人入府,绕过公堂,直入后院,寇准正和几个武将打扮的人议事,面前挂着舆图,摆着沙盘。
沙盘上,有泥捏的山川,瀛州城,几个县,还有数个村庄,以及最重要的,用一颗狼牙暂代的契丹兵营。
见欧阳春进来,寇准抚掌而笑:“欧阳义士得胜而归,想必已然摸清契丹兵营的设置,我这沙盘的最后一角也就全了。”
第13章 胜是惨胜,败是惨败……
寇准初到瀛州时,就已经派人勘察地理,又寻了技艺高超的手艺人打造了这张沙盘。
辽国陈兵郊外后,寇准欲要探查兵营内的情况,好知己知彼,安排袭营计划,苦于无人可用,才迟迟搁置。
欧阳春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欧阳春是江湖上成名已久的侠客,武艺高强,因为经常在北方活动,人称北侠。
此番契丹大举入寇,江湖上凡有一丝血性之人无不摩拳擦掌,踊跃奋进,苦于投奔无门,不能在寇公帐下效力,深可憾事。
欧阳春常年在北境活动,见多了契丹兵马欺凌边境民众之事。他平素常做些替天行道的事业,胸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听说寇公出兵北面,立刻收拾行囊,打算投靠寇公,尽一份绵薄之力。
到了河间府,打听到寇公已屯兵瀛州城外,欧阳春热血沸腾之余,又有一丝担忧。
他思忖着,虽然我欧阳春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江湖朋友抬举,称我一声大侠,然寇公久居庙堂之高,想必并不了解江湖上的人物。
我素知寇公是个一心为国的大贤臣,只怕寇公不知我欧阳春也是个敢作敢当的好男儿。我贸然投奔,寇公若是不收,这一片为国为民的丹心又该如何托付呢?
思虑再四,欧阳春决定先为寇公奉上一张投名状。
旧时文人科举,为搏一个好名次,往往在考前先将自己的诗文送给主考官阅览,以示才华,称为投名状。
本朝科举采取糊名制,且不许考生与考官私相授受,投名状自然也就消失了。
欧阳春觉得,要使寇公接受自己,先得让寇公知道他的忠义,再得让寇公知道他的本事。
到底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