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生存攻略 (小蜗牛跑得快)
- 类型:古代架空
- 作者:小蜗牛跑得快
- 入库:04.09
即将登基的少年天子环顾一圈,见无人再有异议,便把头一昂,沉声道:“待孤守孝三年,再提立后一事。”
第52章 第 52 章
九月十八,在停灵二十七天后,建宁帝的灵柩终于下葬他命人修建的帝陵,吴君翊亲自为帝陵取名乾陵。
前事已定,钦天监迅速择了九月二十二这个吉日。吴君翊以太子的身份正式登基,改元明宣。次年为明宣元年。
新君继位,自是一番崭新气象。
一般来讲,还在先帝年号下,理论上还是先帝的时候,新君也会束手束脚,收敛一下,至少等到新的一年,羽翼丰满,才会开始大展手脚。
可他们这位明宣帝,明摆着不同于常人。新继位后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得旺。
有了选谥号的事在先,礼官拟年号时特意托内侍传了一句,若陛下不满意可以自己拟定。吴君翊果然大笔一挥,写下明宣二字。
无人敢有异议。年号和谥号还不一样,反正都是吉祥的字,陛下喜欢哪个就挑哪个,避讳也没有那么严格。
紧接着,这位打着为先皇守孝,禁止娱乐的名义,遣散书院,赶走了几十名侍书。
说实话,这件事绝大部分朝臣还是十分欣慰的,毕竟他们也不满这些人占据武英殿已久了。可接下来这件事,就令大多数人心有余悸:
吴君翊又以雷霆之势,连罢数名老而无用之臣,且各个都有弹劾奏章为据,纳贿贪污、草菅人命,条条桩桩都是有名有目,查证清楚,无法抵赖。
朝臣上书为他们说话,也不敢开脱,只能接着新君登基的时机,请求宽宥一二。
吴君翊没有把事情做绝。他的确把这些人免为庶民,但到此为止。罪大恶极之徒交与刑部处置,其余大多数都不做追究,还保留了原有的致仕待遇。
这些人被他前面一手惊吓到,听闻还能保全晚节,已是感激不尽。有些有把柄在手,还未被点名处置的,也纷纷上奏请求致仕,一时间,老臣的数量大大减少。
这些人中,不乏贾盛德的手下。
贾盛德自然不满,可惜这位新君一看就是不受摆布的,他那些手下又的确犯了事,求到天子面前,反而显得他不知事。
贾盛德也只能阴惨惨一张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儿郎还不知事,计较什么?且看着吧,明年就是签订条约整十年,南凉和代国必派人来,我倒看看,大军压阵,他要如何料理!”
吴君翊不知道贾盛德背后议论他的那些话,也能猜个七七八八。不过他根本没时间搭理,他要做的事还多着呢。
建宁年间,由于皇帝沉迷书画,不问朝政,朝臣也鲜少能见到皇帝,递上去的奏折多落入丞相之手,因而弹劾之风渐熄。
吴君翊却还年轻有力,不打算假手他人。他下令,鼓励言官弹劾,命御史监督百官言行,若有不合之处可直接越级上报。
当然,必须得言之有据。
自他继位,搬到乾清宫后,所有奏折一律在文华殿批改,或者带回乾清宫,但都不准出殿门。内侍也被他申饬过,不敢有偷窥政务的心思。
言官不能因言获罪,而奏本直接送到皇帝手里,简直是天大的诱惑!想想吧,弹劾失败,也无人知晓无法报复,可若是成了,那可是青史留名的大事!
一时间,弹劾的折子纷纷而上,说什么的都有,矛头直指高官。
但出乎吴君翊预料的是,弹劾贾盛德的,并不算多。
但他很快释然。贾盛德把持朝政多年,树大根深,自己一时之间想让那些心怀不满的官员信服,还有一定难度。何况在多次清洗后,还能留在朝中的主战派,自然是城府颇深,不会轻举妄动的。
可惜贾盛德余威尚在,想要召回那些从前被驱逐的官员,怕是有难度。
不过没关系。想铲除这棵大树,他需要足够的耐心。
早先吴君翊监国时,曾命宋沧山监督锻造农具。如今又有一年前在皇庄种下的良种,收获颇丰,吴君翊大喜,命人将良种与改良农具一并推广至民间。
他派出巡查御史与各州、县主官说明用法。每年这些外官考核,最要紧的一项就是粮食产量、税收如何。所以他们都不敢掉以轻心,寻来当地出名的铁匠打造农具。亲自带人去民间宣传,监督农人更换种子,农具。有些官府甚至是自掏腰包。
另一方面,吴君翊严格信守自己守孝三年的诺言。他住进乾清宫后,就把宫女大多调去了其他宫殿,只留了几个张罗他的衣物与侍弄花草之流。
除此之外,他的所有龙袍都是特制的,仅在玄袍上暗绣了龙纹,其余佩饰都是白玉或是银制品。三餐更是削减份例,只用素食。这样下去没多久,吴君翊就瘦下来。
可他却坚持不沾荤腥,不沾酒水,让那些跃跃欲试想要弹劾的言官们大失所望。
朝臣们都清楚,这位主子和先皇不一样,不是能轻易应付的,他们做官的,也该换一套行为准则了。
然而手段强硬的吴君翊,烦恼也不少。
接连罢免官员,吏部的官员有些坐不住。低级的缺位可以让那些铨选的新科进士补上,可空缺的官职不少都是要职,这些必须由皇帝过目,他们吏部做不得主。
吴君翊慢慢吩咐道:“先让朝臣们推举,再拿名单过来让朕挑选。”
这一去一回,吏部尽可能加快速度,过了两天重新呈上名单。
礼部,郭栩顶替告老的大人接任尚书。
这个没什么,基本是大家的一致意见了。吴君翊还惦记着当日邓先寄住他家,在问过几句这人的生平后,痛快地批了个准字。
能让邓先与之为伍的,至少不是什么贪官污吏。
吏部就更复杂一些,因为是弹劾的主战场,倒下了两名郎中一名侍郎。吏部尚书严祥熙,是贾盛德的姻亲,两人都是屹立不倒的老臣,把个吏部把持在手心里,轻易不能塞人进去。
吴君翊先看推选的人,却很不满意:此人并非严家人,但是吴君翊当日记下朝中的关系,一看就知这人是贾盛德侄子的门生,打上严家人的标志。
而替补的人里,有几个名字也是吴君翊有印象的,都一掠而过。
最后,吴君翊的目光落在一个名字上:张敏,去年京城乡试的主考。吴君翊有印象乃是因为各省乡试的考官都是皇帝亲自制定,去岁建宁帝卧病不起,便由监国的太子负责。
张敏算是个中间派,他的座师、房师既有丞相的人,也有周旷的人,且才学出众,是个能堵住两派之口的人选。
可惜他诗文出众,也因此升官,引起过朝中争议。若非他考取功名,只怕也直接被建宁帝迎去武英殿了。
两相权衡,吴君翊手一指,“吏部郎中,就他吧。”
李起叩头,“喳。”
“原襄州刺史冯远道如今如何了?”
吴君翊突然想起了个得用之人。当日在襄州,他亲眼见过冯远道的手段,对这位大人的印象很不错。
李起稍稍想了一下,便回忆起来:“回陛下,冯大人因举止不端,四年前被贬到蜀地了。”
听到“举止不端”四字,吴君翊轻轻咂舌。“明年就调他入京,去兵部。”吴君翊清楚,光靠邓先一个,还远远不够。冯远道有想法,也有手段,在地方历练过,适合去邓先那儿做副手。
李起又问:“那吏部侍郎呢?”
侍郎……
“请周先生来。”
周旷从被起复,就一直主管东宫之事,除了挂着太子太师的名号,并无实权。这也与朝中局势,和没有足够高的职缺有关。
吴君翊继位,便升贾盛德为太傅,周旷为太师。如今,他觉得,是时候请自己这位老师出山了。
贾盛德一旦倒了,需要一个人代替他。
“什么?”李起一愣,立刻叩头,“是,奴才方才失态了。”
吴君翊没有说话,只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会。“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至于刑部和工部,没有太多人盯着,主官也没找到大错,并未空缺。吴君翊点了个熟读律令,又做了几年知府的王敬休去刑部,其余便按照推举的名单任命了。
吴君翊抬起右手,食指和拇指搓了搓。
还是等待明年的会试,他想,他要亲自选拔一批为他所用的人。他相信,沈瑜不会令他失望的。
在这种情况下,明宣元年的到来,对很多人而言,意义重大。
沈瑜并没有受到朝中局势的影响,而是一心一意苦读,准备会试。
按说时势对他有利:他的老师周旷是新帝的老师,位高权重,又是新一科会试主考;取中他的房师张大人又新得了吏部郎中的职缺,可谓是春风得意之时,提拔一个学生,自然也是顺水推舟。
但沈瑜并没有去想这些。
他知道良种推广,心中的欣喜远甚于其他。除此之外,也有一股激情:有朝一日,他,也能像老师一样,去改变这个国家吗?
他知道,新君在民间美名远扬,几个月间声名已经超过了他的父亲。周旷虽然要求严格,偶尔也有赞赏。沈瑜心中也有一种冲动:他早就想为那些受苦的百姓,挣扎的农人做些事情了。
相似小说推荐
-
调香 (果子) 阿里文学网VIP2018-01-25完结人气值:2232一个丫鬟生的庶子被嫡母卖给大户人家为人冲喜。死后重生的宁晓枫一...
-
皓月冷千山 完结+番外 (林子律) 晋江2019-01-12完结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成长与复仇,伪兄弟年上,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