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侠]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 完结+番外 (长恨歌行)
其余道观观主、监院、执事等,由祖庭隔一定时间进行考核,划定等级,根据等级不同,授予侯、伯、子、男等爵。
太上道国皇帝,暨全真掌教,由各亲王、公爵不记名推举,每人一票,亲王之票记两分,公爵一票记一分,在位掌教有推举权,一票记三分,计分完毕,分值最高者为太子,以嗣皇帝位,若票选时皇帝已驾崩,则立即登基。
为了防止未来的掌教皇帝是个庸人蠢材,或者是个坏胚,唐无易还特意规定了掌教皇帝必须在二十年内退位,也就是说,太上道国的每任皇帝,在位时间最多只能有二十年。
其实这个时间并不短,在位时间少于二十年的皇帝比比皆是,而以唐玄宗为例,在位超过二十年后,威严日甚、独断专行之后,便日渐昏聩,这个时间限制,其实相当合理。
毕竟能熬出头的,怎么也不可能像是某些幼年登基的幸运儿一样是个黄口小儿,不白发苍苍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根据全真道的收徒规则来看,未来同辈的亲传弟子会越来越多,要是发展到最后,参选者都是老朽不堪之人,那也不行,所以唐无易又特意规定,嗣掌教每百年便换代。
他下一代是王重阳,只有一个亲传弟子,众人公认的继承人,这个也就罢了,再下一代,是处字辈,百年之后,即便还有一些年富力强的处字辈,也没有参选资格,嗣掌教的选择改从第四代志字辈开始选起,同样的,再过百年之后,掌教必须换代,最起码也要换成第五代清字辈的人。
太上道国的这个政策一传出来,简直是天下皆惊。
用句大逆不道的话来说,这可真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现实版!
赵宋还只是官家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太上道国,倒真不愧是道士建立的国家,不在一家一姓之中选,反倒要给所有亲传弟子机会,如此说来,岂不是天下人,都有可能做皇帝?
如此一来,原金国、如今的太上道国境内,又掀起了一波入教的狂潮,就连宋朝境内,百姓崇道的热情都高涨了不少。
虽然那些道观、道士和全真道没关系,甚至可能都不是一个体系的,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大家都是道士,好歹有些香火情在,甚至有度牒、经过考核的道士在道国境内都能被授予官职!
是的,太上道国是不仅是道士建国,连为官治国都是道士的事情。
事实上,道官自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存在了,朝廷有着专门的机构管理道门事务,并委任道官,到了宋代,恰好是道官制度的发展高峰,各项制度已经趋近成熟。
因为崇道而得了个道君皇帝名号的徽宗赵佶,他就在政和年间置道阶品秩,凡二十六等,又置道官,凡十六等。
唐无易一直认为,如果这是个气运世界的话,宋朝一定是被徽宗的神奇操作给玩崩了的。
道教体系中的至高神,原本是昊天上帝——所谓“上帝”这个名号,原本就是中国原创的,外来的洋人为了给他们的“主”脸上贴金,才通过翻译将“上帝”这个原本指代华夏至高□□号给移花接木了——赵佶一个普通的人间帝王,不知怎么才会脑袋发昏,强行将至高神由昊天上帝改为了玉皇大帝。
历代王朝,连寻常的小神都不会随意乱封,民间百姓为怀缅某些人物建祠,不得官方册封,都只是yin祀,赵佶不仅随意册封国师、道官,挥霍王朝气运,还搞到了神仙体系的老大头上去,真的是勇气可嘉。
所以某些认同气运说的人,谈及原本还蓬勃发展的宋朝忽然就日薄西山的情形,总要把这位胆敢册封玉帝为天帝的道君皇帝拉出来批判几句。
虽然赵佶的操作真的很骚,但是基于他崇道的基础上做出的某些大事,还是值得参考的。
正经有度牒的道士,对道家典籍可谓是滚瓜烂熟,被册为道官的那些,甚至都还是道儒兼修,治国的基本素养都是有的。
唐无易辛辛苦苦创立的地上道国,可不是为了继续给儒家做嫁衣,所以治国官员所要掌握的理论,从儒家经典变成道家经典就非常的重要了。
其实现如今的儒家和一开始的儒家并不相同,历代都有人将自己的观念添加其上,董仲舒、郑玄、二程等人,在治经的同时著书立说,将自己的观点流传下去,慢慢就被世人所接受了。
就说朱熹同学吧,在世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声名狼藉,可是因为他的理学有助于皇帝统治国家,摇身一变,便成了圣人,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官方倡导,学子还将朱子对孔圣的经典注解奉为圭臬,作为科举考试最最标准的参考答案熟记于心。
汉初的时候,用黄老之术治国,就是道家的想法,所以真的想为治国找到理论方针,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能找出合适的典籍来,找不出来,就是自己自创,也能创出来。
想到自创典籍,嗯……唐无易看着自己蠢蠢欲动的双手,沉默了。
糟糕,有点想搞创作了,肿么破?
第26章 风云
太上道国,太虚四年。
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经过重重考试来到京师的预备道官们,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纵然是被周围路过的百姓用或了然或好奇或看热闹似的眼神围观,他们依然情难自禁。
太不容易了,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儒家治国那么多年,太上道国要是罢免一群文官,肯定是不行的,不过道国的官,若是一点道家理论都不懂的话,岂不是贻笑大方?
所以已经在各地为官的官吏们,需要在五年之内完成基础考核,熟读太虚二年发行的《太虚道藏》——顺带一提,这本道藏由唐无易同学本人亲自编纂,在太虚元年就快速刊印,太虚二年就全面出版了——在借助系统帮忙整理并大量塞私货的情况下,这一套集天下道经之精华的书籍,老子看了会流泪,吕祖看了要掩面。
如果非要说明一下的话,唐无易的地位,大概就是未来朱元璋加朱熹的地位。
他是既做裁判又当选手,私货塞得光明正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所有人,想在道国做官,那就要遵循他的游戏规则。
当然会有既得利益者跳出来反对,但是不好意思,唐无易同学不是好脾气的人,不会像隔壁宋朝的皇帝一样被逼着一起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掌权阶层变成道士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儒家士大夫的利益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唐无易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觉得社会引入新活力还是挺不错的。
那么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他就只能解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了。
不是没有人抗议过唐无易的独断专行,铁石心肠,但是不好意思,他是一个有着幸运光环的男子,一直到太上道国内部的这些顽固派逃亡到了南宋境内,都没能对太上道国产生一丝一毫的损害,反倒是他们自己损伤惨重。
《太虚道藏》集天下道经内容之大成,晦涩难懂是真的,而且范围又很广,唐无易官方推行的注解还没全面推广,所以真的考起来确实很难。
但是为了给在此之前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们机会,唐无易规定他在位的这二十年,科举每年举行,并会提前公布大概的范围。
这已经算是非常好的福利了,更何况唐无易还透露了这套道经所蕴含的秘密。
武功不可轻传,然而在这套道经中,仔细研读不仅有可能知晓全真基础内功的修炼方法,还能发觉其他武功的线索。
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原本就属于黄裳从道经中悟出的九阴真经,除此之外,还夹杂着唐无易为了推演自己的先天道路所创出的其他各类功法。
所有的功法都夹杂在道经里面,不成文字,但是所蕴含的道理皆在其中。
或许很简单的一段文字的开头,除了是道家至理,还可能是一篇上等武学的呼吸法,能否练成,全靠机缘与悟性。
不知不觉就转职成功的黄裳、觉远大师等人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在这个世界,这种事情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唐无易这样不按规则来的套路,把天下的武林门派也都给得罪得差不多了。
他虽然将这些高深的武功秘籍都放了出来,然而,想要知悉这些秘籍的前提是要精研道藏,这就逼着那些小门小派的弟子们将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到了道藏之上。
小门小派的心法哪里有精深的上等武功的心法来得好?
就算那些弟子一开始心智坚定,道藏读多了,接收唐无易的思想接收得多了,还是会动摇门派传承的。
越是小门派,出现这种情况就越多,那种没落门派,甚至有全派一同改宗的情况出现。
门派传承的高度就只有那么点,有道藏武功这条通天大道,他们干什么非要挤独木桥?
江湖、道国士林都被道藏的发行搅得一团乱,南宋朝廷那边,其实也一直不太平。
宋高宗赵构是个很能活的人,他找的这个继承人虽然不是他亲生的,但是真的非常孝顺,所以历史上赵构当了太上皇之后依然过得非常滋润,宋孝宗的二十七年皇帝生涯里,头上顶着个太上皇爸爸的日子就过了整整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