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移动了他的車:“将军!现在说这些没用,等行舟种出来我们就知道了。我现在比较期待他能用这土豆做出什么好吃的。”
席东移动他的象挡住了苏幕的車:“说实在的,我也期待,到底有多好吃啊?竟要行舟亲自出马指导!”
在几人闲聊时,第一锅薯条已经出锅了。
谢家送来的厨娘厨艺了得,刀工更是不错,每一根土豆都切得大小一致,至少光凭陆川的眼光看不出区别来。
厨娘做了几十年的饭,听了陆川的描述,再加上她对食物的了解,轻易便把薯条给炸了出来。
陆川夹起一根薯条,特意晾了晾,把第一根薯条给谢宁品尝。谢宁难为情地看了看周围的下人,但陆川还是坚持把第一口给小夫郎,谢宁只好微红着脸,把薯条吃进口。
刚出锅的薯条酥脆可口,淡淡的咸味加上土豆特有的滋味,谢宁感觉自己的舌头打开了新大陆,眼睛亮极了。
陆川问:“好吃吗?”
谢宁猛地点头:“好吃!这土豆看着其貌不扬,没想到做出来的东西这么好吃。”
陆川也夹了一筷子吃起来,果然还是他记忆力的味道,若是配上番茄酱,就更完美了。
接下来厨娘又把其他菜做出来,全都经过陆川和谢宁的品尝,确认味道不错,才会把第二份送到待客室。
其他菜还好,唯有一道酸辣土豆丝不同。谢宁刚一进口,咸酸辣味在嘴里爆炸,攻击他的味蕾,简直惊为天人。
只是没一会儿,嘴巴里开始泛起麻麻的痛疼,谢宁不断吸入冷气缓解痛疼。
谢宁说:“嘶~这是什么啊?怎么会咬嘴巴?嘶~”
陆川哈哈一笑:“嘶~看着这土豆丝里面的红丝了吗?那就是我今儿买回来的盆栽,嘶~它的果实叫辣椒!你第一次吃,舌头接受不了是正常的,习惯就好了。嘶!”
陆川嘴里说着劝慰的话,结果自己也被辣得不行,这具身体也没接触过辣椒,头一次吃也是跟谢宁一样的反应。
不过陆川是越挫越勇,好久没吃过辣,不吃过瘾他不甘心。
谢宁吸了一会儿气,感觉痛疼缓解了,又想起刚才的口感,是他从没尝过的刺激。
瞄了一眼陆川也是一边吸气一边吃,他不禁又拿起筷子,再次品尝起来。
这东西果然是越吃越上瘾,今儿花那四十两银子不亏。
跟谢宁开了小灶,把所有含土豆的菜都吃了一遍,陆川才起身到待客室去招待苏幕几人。
苏幕几人看了下人端上来的菜,也是诧异了好一会儿,那个土灰灰的东西,做出来的食物还挺好看的。
几人一开始还不敢下筷子,最后还是席东在陆川的招呼下,率先夹了一根薯条。
经过陆川和谢宁的认证,端上来的菜自然不会多难吃,甚至味道还很不错。
接下来几人的动作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
最后几人酒足饭饱后,皆在待客室捧着一冷茶,慢慢地缓解口中的辣意。
苏幕:“行舟啊,平日里哥们儿待你不错吧,今儿买回来的辣椒,分一点给哥哥吧!”
苏幕这个不要脸的,为了好吃的,竟自认作哥哥。
唐政一把推开苏幕,自己凑上前:“听说行舟最近在看钟博士推荐的科举书,我家中有岳孤先生的珍藏本,可以借你抄录一本。”
苏幕:“嘿,有你这么做的吗?大家都是朋友,有好东西要一起分享,我家也有明礼先生的珍藏本。”
席东:“对,大家一起分享嘛,我家中……”
“……”
看着他们在争执,刘扬想了想自己家什么也没有,还是放弃竞争吧。
第54章 赈灾
最后的结果就是,陆川一个都没分,把两盆辣椒全都留下了,除去他用掉的两根辣椒,他数了一下,还剩下27根。
索性全部摘下来,他打算晒干后取籽种植,剩下的辣椒皮,他还可以磨碎做辣椒油,以后拌面吃可香了。
在陆川承诺种出辣椒和土豆,率先给几人送过去后,苏幕他们才肯放过陆川,然后告辞离去。
现在暖棚技术已经有了,只是技术比较落后,成本极高,他们平日里吃的青菜,便是从暖棚里种出来的。
陆川打算在庄子上搭一个暖棚,来种植辣椒和土豆,他已经等不及了。京城地处北方,一年中能种东西的月份不多,距离开春化冻估计还有三四个月,有这个时间都够辣椒和土豆长一茬了。
至于为什么不在花溪村种植,主要是陆川已经把自己的地佃了出去,现在正种着冬小麦呢。况且他还要读书,即便收回来一部分地,也没人帮着打理。
索性在谢宁的庄子上种植,里面的佃户还能帮着打理。
听了陆川的打算,谢宁叫人去了庄子上搭暖棚,然后又着人寻了擅长农事的农户,根据陆川的指导,在陆宅开始育种。
陆川虽然没有种过地,但他大学的时候有个室友是农村人,每年暑假回家都需要劳作,有时候会跟他们说常见的农作物应该如何种植。
在家里找了间空房子,然后烧上炕,保持适宜的温度,等育种完成后,估计暖棚那边也建好了,刚好可以把苗移栽过去。
就在陆川琢磨如何种植辣椒和土豆时,朝廷那边还在因为赈灾人选而争吵。
陈祭酒自得了陆川的卷子,便时不时看一下,再找典籍印证。不过看着看着就开始嫌弃起陆川的字,实在是有形而无风骨,便自己抄录了几份。留一份给自己,剩下的给几个好友送去。
陆川现在的字已经有馆阁体的雏形,只是有形无神,在陈祭酒这种懂行的人眼里,实在不堪入目。
但这对陆川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堪堪几个月,就能把毛笔字练成这般模样,已经是他努力的结果了。
想必假以时日,一定能够大成。
陈祭酒有个好友是礼部尚书柳君青,也是他交好的人中官职最大的。柳君青刚看到陈祭酒托人送来的卷子,也是看入了迷。
他看完了卷子,就明白了陈祭酒的意思,这篇策论实在是精彩啊!再结合最近的朝中所议之事,想必也能用得上,实乃有用之策。
朝中经过几天的争吵,各方推辞拉扯,还是圣上发了火,表示明年的选秀停止,太后的行宫修建暂缓,缩减后宫开支。
圣上不爱女色,如今后宫中仅有皇后妃嫔四人,皆是太子时的太子妃侧妃和良娣,宫中至今没有进新人。明年便是圣上登基满三年,按常规,宫中会遴选新的秀女进宫。
不过圣上对这些不感兴趣,后宫有四人延绵子嗣,也足够了,正好取消选秀,能节省一大批支出,宫中的吃穿用度也不用再增长。
至于太后的行宫,圣上登基当年的便想修建了,太后是先帝元后,少年夫妻共患难,先帝节俭,连带着太后也被迫节俭。
如今儿子当了圣上,便想给太后修建一座行宫,让太后也享享清福。
不过去年圣上刚登基,朝中局势不稳,直到今年年初,才提出要给太后修建行宫。
没想到圣上连太后行宫都能暂缓。
朝中各部见到圣上都这般节省,自己也不好再推脱。
刑部表示:“刑部上请明年修建的新牢房,可以暂缓一些时日,旧牢房补补还能用。”
礼部表示:“今年京中贡院破败,不少举子没考完就病了,本想明年重建贡院,不过三年后才开始乡试,也不急在一时。”
工部表示:“太后修建行宫暂缓,工部预定的木料砖瓦可以退了,应该能挤出一批银子来。”
唯有吏部和兵部没有什么表示,吏部的开支本来就少,至于兵部,边军的军饷不能少,他们坚决不退步。
虽然抠抠搜搜的,也勉强凑齐了赈灾的银两和粮食。
看着空虚的国库,圣上不由叹了口气,先帝仁善却优柔寡断,行事多听从大臣意见,一会儿觉着这个大臣有理,一会儿又觉着那个大臣说得有理,时常朝令夕改。
先帝在位二十一年,堪称是节俭之君,然朝中蠹虫滋生,国库空虚。
圣上继承了先帝的仁善,却比先帝多了一分决断,不会被臣子牵着鼻子走。经过他这两年的励精图治,空虚的国库好不容易丰盈了些,不料却连年灾祸,赈灾基本花光了他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库银。
定好了拨付的银两粮食,接下来便是要定赈灾的主事人。
朝中各部又开始争吵起应该派何人主持赈灾,吵得圣上脑壳疼。
朝中势力可分为三派,武将一派以永宁侯为首,对这些内政一概不关心,只要不克扣兵部的军饷便一言不发,在朝堂像个凑数看热闹的。
文官集团又分为清流派和实干派,以白阁老和钟首辅为首,这两派争赈灾主事人争得面红耳赤,这边攻讦你推荐的官员私德有亏,那边就反击对方推荐的官员能力不行。
谁不知道赈灾是个美差事,都想抢到自己这一派。
圣上又如何不知,只是他刚登基不久,皇位都还没坐稳,虽然开了恩科,录取的进士还只是个小官,作用不大。他还用着那些大臣,那些大臣虽然各有各的缺点,但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是那些新取的进士拍马也比不上的。
圣上也有些为难,经过两年的磨合,大臣们也知道圣上的性子,他喜欢干实事的官员,所以这是推举上来的几名官员,都是有实绩的,他也不知道该选谁比较好。
又是一天激烈的争吵,朝上还是没能决出主事人,圣上疲惫地摆手。
大总管略带尖锐的声音大声传话:“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之后圣上便走了,官员们也陆续走出大殿。
大安朝的早朝是五日一次大朝会,三日一次小朝会,这几日因为北方几个省的雪灾,天天都开小朝会。
圣上每次与大臣议事后,便会回文华殿批改奏章,他跟他爹一样,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容不得一点享乐。
礼部尚书柳大人跟着圣上来到文华殿外,请求觐见。小太监进去禀告,很快就出来了。
柳大人行礼后站立在殿下,恭敬地说:“秉陛下,微臣求见乃是看到了一篇好文章,其中论点或可对赈灾有些用处。”
圣上接过小太监奉上来的奏章,柳大人修改了一些不规范的行文,剩下的内容原封不动抄录到奏章上。
所以圣上的看到的文章,便是一篇极好的策论,行文格式严谨、内容颇有新意,论点皆有可用之处。
难得看到一篇实用的好文章,对此次赈灾用处极大,即便圣上从小被教育喜怒不形于色,也忍不住拍案叫绝。
“好啊!这文章写得极好!不知是哪位大儒所写?”
柳大人说:“回陛下,此文并非哪位大儒所作,乃是国子监的一名学子所作。”
圣上讶异:“国子监的学子?”
不怪圣上惊讶,就连柳大人知道后,也震惊许久。这文章里面的方法,不是为官数十载,根本写不出来这样实用的策论。
区区一名国子监的学子,年仅十八岁,甚至还未及冠,竟能写出这般文章,实在令人惊奇。
为防止是好友或者那学子作假,柳大人还特意去了一趟国子监,找到那学子的授课夫子,把他做过的课业都看了一遍,才终于确认,这文章真是那学子所写。
柳大人:“微臣一开始也是不可置信,还去了国子监确认,看到那学子过往所作文章,才确认是真的。”
圣上一拍桌子:“好!果然英雄出少年,有如此肯干实事的年轻学子,何愁我大安不强大!”
激动过后,圣上又问:“这学子可是何方人也?”
柳大人笑道:“那学子乃是永宁侯的儿婿,名叫陆川,乃京郊花溪村人士,如今才成亲不到一个月。”
永宁侯的儿婿?
圣上对他隐约有些印象,但不记得了,他日理万机,每天批阅的奏章、见过的大臣多如牛毛,哪里记得一个小人物。
大总管察言观色,一看圣上的神色便知道他在想什么,主动凑到圣上耳边小声说道:“前些日子永宁侯为禁书一事求上门来,为的就是他那儿婿。”
圣上这才想起这个小插曲,原来这学子就是写出万人抵制的禁书之人,果真是胆大妄为又颇具才华。
想到陆川惹出来的事和这篇好文章,不禁感叹此人真令人又爱又恨啊。
不过再是有才华,他如今还只是个小秀才,不值得自己太过关注,以后若能考上进士入朝为官,对圣上才有价值。
圣上还是吩咐王勤,待陆川参加会试时,提醒他一声,他要看看陆川的成绩如何。
陆川到底是凭借这篇文章在圣上心里留下了一丝印象。
之后圣上不再纠结这文章是谁写的,开始在心中挑选合适的主事人。
若是按照往年的赈灾流程,朝中推荐的几个官员其实都能胜任,之前圣上犹豫也是因为几人能力相差不大。
但若要按照新的流程赈灾,这几个官员还真没有哪个能镇压,反而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流于表面,平白浪费了这好计策。
圣上思考了许久,终于下定决心,便吩咐人把内阁阁臣和六部主事之人,叫来文华殿商议要事。
第55章 提前
这天陆川正常下学,刚上马车,便被车夫告知;“大爷,正君现在在侯府,让您下学后去侯府一趟。”
陆川淡定点头:“好,那便去侯府吧。”
表面淡定的他心里却是一咯噔,上次也是这般,下学后突然让他去侯府接人,结果就是因为禁书一事差点被找到本尊,岳父亲自出马进宫求圣上。
陆川坐在车厢里,思考这回是发生了什么事,怎么这么突然让他去侯府。
他想了想去,觉着自己最近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应该不会是他的问题。那就是谢家出事了?
想到这个可能,陆川也开心不起来。
成亲时陆川想过要把岳父岳母当自家父母一般,但毕竟没有相处培养过感情,心里再怎么尊敬,也不可能真的亲近。
直到上次他险些陷入危机,谢家全家都在为他想法子,陆川才真正和谢家人亲近起来,把他们也当成一家人,哪怕对方只是因为宁哥儿而对自己好。
想到谢家可能出事了,他再也保持不了平静,内心焦灼得不行,可他不能表现出来,也不能催车夫快点,再着急也得注意安全。
陆川甫一进门,看到侯府内的下人忙碌地收拾着东西,侯府上下弥漫着一股既焦灼又低沉的气氛,很是矛盾。
问了下人说宁哥儿在岳母的院子里,正好他要去向岳母请安并问清发生了何事,便让下人带他往正院走去。
经下人通报后,陆川走进屋子里,发现这里只有谢母和谢宁在此,而且谢母的眼睛似乎有些红肿。
在高门大户中,这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不过陆川也不算是外人,一个儿婿半个儿,都是自家人。
陆川也识趣地当做没看见,径直向谢母请安:“见过岳母,不知府中可是出了何事?”
刚刚已经和自家哥儿和儿媳哭诉了一遍,此时谢母的心情已经平复下来,听到陆川的询问也很平淡。
“没什么大事儿,就是你大哥领了差事需要外出,今年不能在家过年了。”
谢宁眨巴着眼睛看着他娘,好像在说你刚刚可不是这样的。
直把谢母看得怪不自在的,便说:“你这孩子,你大哥大过年的要外出,我心疼一下怎么了!”
谢宁连连摇头:“不怎么,很正常!”
陆川闻言便放心下来,只要不是出了什么大事,一切都好,岳母应该只是心疼大舅哥不能在家过年罢了。
谢宁知道他娘是心疼大哥,要冒着寒雪赶往灾区,跟着救济灾民。
他们家自从来到京城,每年过年都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今年不仅大哥不在家,连他也嫁了出去,要在别家过年。
今年过年谢家不知道要多冷清。
今儿宫中来人说,圣上下旨命谢博带领北大营三千军士,护送赈灾队伍前往灾区。
今日旨意已经到达北大营,圣上特许谢博回府一趟,与父母道别,明日便要带领军队,前往灾区。
圣上当日定下人选后,便寻来机要大臣商议,当然不是商议要不要让圣上选定的人当主事人,圣上心中既已有断定,就绝不会被他人影响。
圣上是要把柳大人上书的奏章给众位大人看,并要求他们根据自己为官数十载的经验,完善上面的建议。
上面的建议都很有用,可也要符合大安的实际情况,才能顺利地施行下去。
所有大人一到齐,圣上率先开口,表明赈灾主事人已定,便是刚从湖广省巡查回来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苏元。
相似小说推荐
-
老实人怀了雇主的崽(拾结) [近代现代] 《老实人怀了雇主的崽》作者:拾结【完结】晋江VIP2025-01-25完结总书评数:1468 当前被收藏数:20168...
-
天幕剧透我成了千古一帝(醉吟居士) [无CP向] 《天幕剧透我成了千古一帝》作者:醉吟居士【完结】晋江VIP2025.03.06完结总书评数:13678当前被收藏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