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退婚嫁给书生做夫郎后(山间柳)


林樾差点笑出声,清了清嗓子才道:“许是有别的事,昨天听他说老高秀才有些咳嗽,可能耽搁了下学。”

听到林樾的话宋寻春放心不少, 也是,沈淮之都这么大人了,又不会在路上丢了。
“那咱们先吃, 今天忙了一天都饿了,给他盛一点出来温着就行。”
沈正初点头:“也好。”
本以为只是晚回一会儿, 没想到天都黑透了,沈淮之才匆匆到家, 气息还有些不稳, 一看就是跑着回来的。
林樾正坐在灶房打瞌睡, 见他回来连忙起身相迎,“怎么这么晚?饭菜在锅里热着, 你先吃饭, 待会再说。”
沈淮之摆摆手, “不急, 在老师家吃了一点垫肚子,现在还好。”
林樾已经把饭菜端到桌上了, “那也得赶紧吃, 吃完早些睡, 明儿该起不来了。”
“明天暂时不去私塾了, 不妨事。”
林樾疑惑抬头,“这是怎么了?”
沈淮之叹了口气,低声道:“老师身体越发不行了,高师兄好说歹说才让他同意明日去镇上看郎中, 今晚特意留我们布置功课。”
林樾拧眉,“前段时间见老人家还挺精神的,唉,那可要准备东西去探望一下?”
“老师不许我们去, 等后日我去私塾的时候再看看。”
“也好。”
翌日一早,沈家人照常各忙各的活计,宋寻春天不亮就坐在堂屋里织布,林樾和沈凌之则跟着沈父一起下地去了,天气越发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下雨,得抓紧时间施肥。
沈家的地不多,一旦收成不好,别说交税,填饱自家人的肚子都难,沈正初恨不得一年到头都泡在地里,每个活儿都争取做到最好,收完作物就惦记着肥田,这么些年下来也有了成效,总算可以稍微放松一些。
施肥除草相对没有抢收迫切,院试的日子又近在眼前,沈淮之便没跟着去,照常在院子里读书。
中午,沈家一行人还在吃饭,外头就急匆匆跑来个人。
“婶儿,你们在家吗?”
宋寻春搁下筷子出去,“岩之,你怎么来了,快进来喝口水。”
沈岩之有气无力地摆摆手,“婶儿,不进去了,我爹让每家出个人两刻钟后到祠堂去,要通知交税的事情。”
沈岩之的爹就是临水村的村长,名叫沈广初,同姓沈,但已经出了五服,严格来说和沈家不算亲戚,只是乡亲。
宋寻春脸色微变,“哎呦,今年怎么这么早就开始商量?”
沈岩之摇头,“我爹没细说,只让我来通知大家,这才通知了一半,婶子我得先走了。”
“好好好,那你快去,婶子就不留你了。”
宋寻春回屋和林樾等人说起,大家都有些惊讶,良久,沈正初才道:“也许不是提前收税,咱们也别急,淮之和樾哥儿去看看,我去给地里的活计收个尾,凌哥儿就帮着你娘织布,早点干完也放心。”
林樾和沈淮之点头应了,几口吃完饭就出了门。
临水村的祠堂其实有些简陋,只有两间屋子,但院子很宽敞,也没有围墙,不少人都习惯在这儿晒粮食,村里有什么事通知也是在这里。
林樾两人来得比较早,不过村长旁边已经围着几个人了。
“广初,今年怎么这么早就通知啊,不会是要提前收吧?”
“是啊,广叔,这才刚收完麻不久,哪来得及。”
沈广初没有回话,但紧皱的眉头,耷拉的嘴角已经透露出了不详的信息。
等村里人陆陆续续来齐,沈广初才扬声道:“大家静静,今天叫大家来,是得了县里的通知,六月初一这天得把夏税送到衙门去,还有五天,大家得抓紧,交不上麻布的交钱,按照一百文钱一匹粗麻布的价。”
往年都是六月底才收,今年竟如此突然地提前了一个月,一下子村里人就闹开了。
整体上来说夏税收的并不多,一文钱一尺布,一个五口之家也就二十五文钱,但除了夏税,秋天还要交粮税和人头税。
粮税二十税一,人头税则每人一百文钱或是去服役五日,也可以只出一个人去服役,比如五口之家就是服役二十五日,听起来不难,但服役都是干苦力活,吃食自带,整日没有休息,每年都有人最后是一床草席裹着回来的,人死了还不算完,要么换人接着干,要么就交钱。
也就是这几年风调雨顺,临水村里没有选择去服役的,但也只是堪堪可以过活,这突然提前的夏税实在让人措手不及。
听到有人问能不能宽限几天,沈广初也很无奈,今天一早,县衙的差役上门的时候他就委婉的问过,只得了一顿呲哒,他哪还敢再多说什么。
“各位乡亲,我也知道这很突然,但没办法,咱们一个村互帮互助总能交上,有那提前收了麻的,若是方便支应,咱们先借了交上,只一点必须要还,三十早上大家还是来这里交麻布。”
说到这他看了一眼四周,对着其中几人道:“你们小年轻回去记得告诉家里老人,三十那天几个族老也来做个见证。”
又点了几个年轻人,“初一那天若是得空,得劳烦你们几个跟着去一趟县城,尤其是淮之,咱们村就你一个读书人,若是抽得出空你一定得跟着。”
沈淮之:“知道了,广叔,那没什么事那我们就先回了。”
“去吧去吧,我也得回去了。”
提前做了心理准备,宋寻春听到消息时也没有过于震惊,“昨儿我就开始织布了,还有五天,我动作加快些,二十五尺也能织好,这几天家里的活计就交给樾哥儿和凌哥儿了。”
林樾摇头,“哪能让娘一个人忙活,我和您换着来。”
宋寻春笑了一下,柔声道:“我干惯了的,你们给我打打下手就成,织布得忙,家里其他活计也要人呢。”
林樾这才不多言,收拾东西准备下地。
税收能交上,沈家人都放松不少,唯独沈正初依旧面带愁色,同床共枕几十载,宋寻春不用问就知道他在愁什么,但她也没说,径直去了堂屋。
入夜,沈正初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宋寻春实在忍不住了,“你要是实在睡不着就起来。”
她轻易不生气,生起气来沈正初也有些发怵,顿时不动弹了。
又过了许久,宋寻春才叹气道:“今儿我要是不问,你就不开口了是吧?”
沈正初没反应过来,“我……”
“不就是今年提前收税,你担心云初交不上嘛,咱家今年收麻晚,布是不成了,你后天给他送钱过去吧,瓜果蔬菜什么的也带些。”
沈正初猝不及防被说中,喃喃了半晌没说出话。
宋寻春白了他一眼,“你当这些年你偷偷贴补云初我不知道吗?家里的钱都是我收着,要不是惦记着你要贴补弟弟,我能给你那么些私房钱?”
只是之前沈正初都是秋末才过去,那个时候刚秋收,他自己手里有一些钱,加上宋寻春给的,也能拿得出手,今年提前了,他私房钱估计还没攒够。
沈正初脸一下红了,还有些气急败坏,“我,我没有,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看看,急得话都说不利索了。
宋寻春其实也不想揭穿他,每年看他偷偷摸摸出去的样子也挺可乐的,而且她估计这么些年,以沈正初的性格,十有八.九没敢和云初说一句话,也是难为云初了。
但看他愁成这样,她又有些看不过眼,索性直接拆穿他,也省得每年找借口怪麻烦的。
“行了,就这么定了。”
沈正初还没彻底接受现实,迷茫道:“淮之今年成亲了,咱们花钱是不是得和他商量一下?”
宋寻春没忍住笑出声,“你以为淮之不知道啊?是我特地叮嘱过让他别过问的,也就凌之傻乎乎地相信你。”
今晚受到的刺激太大,沈正初实在扛不住了,默默翻了个身对着墙,沉思。
偏宋寻春还接着道:“明儿我让淮之和樾哥儿说一声,咱们一家人可没有什么小秘密,对了,还得告诉凌之。”
沈正初:“……”
但凡还有一间屋子,他现在已经出去了。
沈淮之只在家了一天,和林樾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
林樾:“看不出来爹还挺爱面子,我觉得小叔叔能接受爹的贴补,肯定没有怪他,但凡有个人主动,这门亲戚也不会这么多年都不走动。”
沈淮之点头:“我爹和小叔叔这方面确实很像,我爹觉得他对不起小叔叔,是他无能小叔叔才那样嫁出去,小叔叔约莫觉得自己拖累了我爹,怕我爹贴补他的事情影响爹娘的关系,也不敢和我爹接触。”
林樾没见过那位小叔叔,但从沈家人嘴里听着倒是个很不错的人,也有些好奇,加上沈父对他也不错,便开口道:“或许咱们从中帮帮忙,免得他们明明互相惦记着又一直不来往,咱爹可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再拖下去该晚了。”
沈淮之这些年也暗里劝过他爹几次,只是一直没成效,说话便带了迟疑:“那咱们寻一个合适的机会试试,再找个由头给他们搭个台阶。”
“我看行,对了,你今日去学堂,老高先生如何了?”
沈淮之声音有些沙哑,“郎中只说是老迈所致,开了补身的汤药。”
生老病死,自古如此,非人力所能改。
林樾也放低了声音,“那咱们改天寻摸一些吃食送去,也算尽个心意。”
“那老高先生这样,你们今日怎还这么晚才回来?不该安心静养吗?”
沈淮之握着林樾的手,面露哀色,“老师惦记着我们几个今年要下场考试,不愿意休息,要坚持到把我们考完试才肯静养。”
附近几个村只有老高秀才这一处私塾,再就是镇上有两个,在老高秀才处读书的都是家资不丰,甚至贫困的农家子,他教书这么多年,也盼着善始善终,再培养出一个秀才来。‘’
林樾心里也泛起了难过,凑过去低声安慰沈淮之。
次日,沈正初在一家人的注视下,拎着东西一个人出了门。
两个时辰不到便回来了,任宋寻春怎么问也不说今日见面的情况,把宋寻春气得够呛,低下头忙活织布,再不理他。
转眼,便到了交税这天。
接近黄昏,宋寻春和林樾才堪堪把布织好,让沈淮之赶紧送去祠堂。
也算是沈淮之明日帮忙送税布去县城的一点儿优待,其他人都是早上就催着交了,沈家则拖到了晚上,村长也没来催。
沈淮之送过去的时候祠堂里还有好些人,计数查人,忙得热火朝天。
他走到村长面前,拱手道:“广叔,这是我家交的布,劳您清点。”

第27章
沈广初每年负责临水村的收税事宜, 看尺寸的眼力都快赶上布庄掌柜了,只摊开扫了一眼就递给一旁帮忙统计的沈岩之,“给淮之家记上。”
“知道了, 爹。”
沈淮之见他们还在忙着便主动上前帮忙统计,沈岩之则腾出手跟着几个叔伯去催收。
今年收税实在太过突然, 虽说村里人没人敢不交,但织布实在费时费力, 不少人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加上但凡有可能大家都不想交钱, 所以这会儿还有不少人在赶工,
大家乡里乡亲的, 沈广初也不愿意为难人, 能多等一会儿就多等一会儿, 只是现在天快黑了, 整个村却还有七八户人家没有交上,只能让沈岩之再去催催, 天黑前必须得收齐。
县城距离临水村有一段距离, 明儿天不亮就得出发, 与附近几个村送税的人在镇上会合再一同去, 若是他们迟了,其他人先到了县城,只怕县衙里的人会记临水村一笔。
沈淮之跟着忙活了一个多时辰才回家,到家时天已经黑透了, 沈家人都睡了,只林樾屋里还点着灯,沈淮之推门进去的动作很轻,并没有惊扰到正靠着床头打瞌睡的林樾。
直到沈淮之洗漱完回到床上, 林樾才睁开眼睛,迷迷糊糊道:“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还没收齐吗?”
沈淮之压低了声音,“收齐了,只有三户人家实在没交上,是凑的铜板交的。”
林樾对村里人还不太熟悉,此时也并不好奇,打了个哈欠躺下,招呼沈淮之快些睡觉,“快睡吧,明儿该起不来了。”
一夜好眠。
次日,沈淮之起床的时候被林樾叫住了,“昨儿我给忘了,你今日去县城若是得空,看看县里的点心铺子和吃食铺子有些什么新鲜玩意儿。”
沈淮之本来计划给林樾买一根簪子或绢花之类的饰品以做礼物,但林樾既然提了,他自然不会拒绝。
这段时间为了专注读书,他接的抄书活计不多,只在镇上书铺接了两卷经书,今日正好交付,三万余字,约莫能赚四百文钱,想来应该够用。
沈淮之询问道:“可有什么想吃的?或是偏好的点心蜜饯,若是没有我就随意挑选一些可以吗?”
林樾被问懵了,茫然摇头,“买这个做什么?我只是想让你看看有些什么,我想着去镇上摆个摊卖些吃食。”
想起婚前沈淮之送他的面脂也不便宜,林樾又叮嘱道:“不用买什么,你出门注意安全,平平安安的回来就好。”
沈淮之没有接话,好不容易去趟县城,怎么能什么都不买,但林樾目光灼灼地盯着他,他只能含糊地点头应了。
吃食没吃过怎么知道是什么味道,还是都买回来让林樾尝尝,到时候去摆摊也有主意。
未免村长他们久等,沈淮之收拾好书卷干粮,又带上了一个干净的麻布口袋就大踏步出去了。
果然沈广初和他儿子沈岩之都在村口了,见他过来沈岩之十分热情地招呼他,“淮之,可吃早饭了?要是没吃,我们带了些干粮一起来吃点。”
县城距离临水村有几十里路,一来一往,脚程再快也得一整天,万一在县衙多耽搁一会儿,说不好就得第二天才能回家了。
而且县城他们不熟悉,想找个量大管饱的吃食铺子不容易,还是自备干粮比较好。
沈淮之朝村长拱了拱手,“广叔。”又偏过头看着沈岩之道:“多谢堂哥,我带了干粮的。”
沈岩之爽朗一笑,“那成,一会儿咱们换着吃。”
两人说话的功夫,其他人也来了,一个发须微白,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老者,但精神矍铄,干起农活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按辈分是沈淮之等人的伯爷爷,作为族老跟着做个见证,还有一个姓周的中年男子,由他代表临水村其他姓氏的人。
人到齐后,一行人就赶着牛车出发了。
约莫两刻钟,临水村的人就到了镇门口外的空地,他们来的早,只有镇上的队伍以及离镇子最近的桃花村的人到了,还有榆水村,清溪村以及李家村和清河村的人未到,而此时距离众人商定的时间还有半个时辰。
沈淮之惦记着怀里的书卷,便开口和沈广初告假,“广叔,我有些私事得去镇上的书铺一趟,大约一刻钟后回来。”
四方镇是个小镇子,书铺就在镇门口不远处,沈广初摆摆手道:“那你快去快回。”
沈淮之点点头,大步流星往镇里走。
镇上的书铺严格来说是个杂货铺,掌柜的有些生意头脑,从县城里进了些便宜的笔墨纸砚,以供给附近的读书人,生意倒也不错,沈淮之和他是老相识,两人合作也有三四年了,此时也非常顺利地交了稿。
刘掌柜从柜子里拿了四串铜钱,一串一百文,并十五个铜板递过去,“沈书生,您清点一下,咱们银货两讫。”
沈淮之也不推脱,在柜台上迅速点了一遍,沉声道:“多谢掌柜的,数量无误。”
刘掌柜捋了捋胡子,笑问道:“沈书生可还要接新的抄书活计?”
因镇子小,抄书的活计不多,往年无论是经文还是话本,沈淮之都来者不拒,一年也就只能接个五六次,有的时候书卷字数多能赚四五两银子,少的时候就二两银子不到,再加上隔三差五帮人写信读信能赚个六七文钱。
今年为了准备院试,沈淮之便把活计推了不少,只接抄四书五经的活儿,因此今年才接了两回,这还是掌柜的看在他字迹工整的份上把活儿都给了他,没想到今日又有了。
沈淮之立即点头,询问道:“多谢掌柜的记着我,不知是抄什么,交稿日期是何时?”
刘掌柜也没卖关子,“是镇上王老爷想给他家哥儿添一套四书压箱,听杨老爷说从我这买过一套,字迹工整,苍劲有力,便也想买一套,最晚立冬那天得交稿。”
说到这儿沈淮之就明白了,那杨老爷家的那套正好是他抄的,所以这回才找的他。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