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个鸿胪寺少卿是接替的别人的位置,此时,原来的鸿胪寺少卿黄理乾大人便特意等着衙门里,准备亲自与他交接。
说来也巧,当初去北疆的使团,原定的副使也就是这位黄大人,被萧扶光横插一脚抢了副使的位置,黄理乾可是暗自庆幸了良久。
就算后来北上之人都立下了功劳,他也丝毫不眼热,还对前来挑唆的同僚坦然回道;“人贵在自知,你我之辈,连上个马都艰难,就算去了北疆,又能有什么建树?”
一句话不仅怼得幸灾乐祸的同僚说不出话,还暗中抬了一把萧扶光。
萧扶光回京后,这段公案也传到了他耳朵里,也正因为此,尽管未曾谋面,他对黄理乾此人的评价就先提升了不少。
靖远侯府的软轿刚停在衙门口,里面便有人迎了出来,穿着和萧扶光身上颜色一致的苍青色官服,朝他远远的一拱手:“萧大人来得正巧,里面柯大人刚问起您呢。”
萧扶光知道他话中的柯大人指的是鸿胪寺大夫柯济民,却不清楚来人的身份,还了一个平礼之后,便笑道:“劳累上峰久候,是下官来得迟了。不知尊驾该如何称呼?”
此时那人已经走了上来,挽起他的手,笑眯眯地回答:“下官正是原鸿胪寺少卿,黄理乾。”
萧扶光哎呀一声,当即就想抽出手来向他见礼,却被黄理乾力道轻柔的压制了回去:“萧大人不必如此见外,等以后下官再回京城,还得靠您招待呢。”
原来早在萧扶光被点为鸿胪寺少卿之前,他就已经谋到了一任外任,要去江南做汴州知州。
对此,黄理乾是心满意足,半点不拿萧扶光当外人,边走边吐槽:“都说外官不够清贵体面,可穷京官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下官在京城苦熬了这么久,连买个院子的钱都没攒下,倒不如去到外面,过些松散日子。”
“汴州地方虽小,却挨着汝南郡王的封地,是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到时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岂不美哉。”
他言辞轻佻,萧扶光却意外的不反感,反而觉得此人并不会真如他话里说的那样,做一个鱼肉乡里的父母官。
黄理乾一边说话,也在一边暗暗打量萧扶光的反应,见他始终神情温和,也渐渐收敛起散漫的态度,转为提点他一会儿见上峰时该如何应对。
等见完柯济民,说了些片儿汤话,黄理乾又将人带到自己原本的官署。
里面收拾的整整齐齐,各色文书都分门别类的立在一架顶天立地的巨大书架之上,十分干净清爽,只是书案上还放着一摞册子。
黄理乾让他在书案后面坐了,自己却站着,将那摞册子拿过来,一一排在案上:“咱们鸿胪寺一共分司仪、司宾、鸣赞、序班、主簿五个署,里面除了主簿厅是柯大人自己管着的,剩下的都是两位少卿分别管理。”
“鸣赞、序班署是另一位少卿洪大人管着的,他回老家探亲了,等他回来了让他和你细说。”
“现下你最要紧的,是弄明白司仪、司宾两个署的事情。不过这也不难,我都梳理清楚了,你可以先看看这两本册子,如果有不懂的,趁这个月我还在京城里,大可以来问。”
说着便将其中两本册子丢了过来,萧扶光手忙脚乱的接住了。
黄理乾便又拿起两本,指着后面架子上的文书:“这是历年的文书索引,我分别按着国别、节令、纪年分好了类,你将来想查什么先例,只管按照这个去找。”
又是两本册子飞过来,萧扶光慌忙去接。
眼见着还剩下厚厚一摞,黄理乾却不再拿起来了,而是直接推到萧扶光面前:“年前各国使臣都会前来纳贡,这是我按照往年的例做出来的章程,除了柔然没有先例得再请示上峰外,其余藩属国的你只管拿去用。”
到了这一步,萧扶光是真的震惊了,这也太周到细致了吧!就算是喂饭也没有喂得这么周全的。
他感激的无以复加,站起来冲着黄理乾连连作揖,又要请他去鸿宾楼好好吃一顿。
面对萧世子真挚的感谢,黄大人脸上的笑容也十分诚挚。
只是谁也听不到,他心底的哀怨和悲怆:奶奶的,交接个工作跟托孤似的,要不是那一位开口,老子何至于如此犯贱!
呜呜,我好惨。
不敢质疑某位上司淫/威的黄大人怨念的哭唧唧。
第65章 权力
上任的第一天圆满结束,萧扶光回家后的头一件事就是给太子殿下写了封长篇大论的书信,绘声绘色的讲述了今日的见闻。
其中除了各种要干出一番事业的踌躇满志之外,还着重夸奖了一**贴周到的黄大人。毕竟他也不是傻子,知道职场上没有前辈主动喂饭的大好事,再加上黄理乾动不动就把汝南王挂在嘴边,就差明摆着告诉他“我也是太子的人”了。
既然太子殿下着意安排,萧世子当然也要投桃报李,好好地表达一下谢意。
不过,在写完“书不尽言,余候面续”几个字后,萧扶光想了想,终究还是拿出竹刀将这一行裁去,另外添了张信纸,准备将自己对于今年柔然朝贡事宜的想法写上去。
短短数月之间,柔然已经改换天地,最新的邸报上,新任柔然王阿里不哥已经稳住了漠南的局势,弘吉刺部一跃成为柔然第一大部落。
但风光归风光,阿里不哥的日子也不算好过。
他先是和巴拉、阿岱两伙人打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打残了巴拉,又将阿岱赶到了大漠西边吃沙子。正当风光无限的时候,偏偏左贤王博迪不知道又从哪里冒了出来,集合了一小撮人马,到处找他的麻烦。
本来博迪这点子残党,犯不着让阿里不哥头疼,吸收了马可古部大部分势力的巴拉才是最希望博迪死透了的人。可惜阿里不哥刚把博迪重新出现的消息给巴拉送过去,就听说了那家伙被一个女奴刺杀而死,马可古部重新被博迪接管的噩耗。
当真是个噩耗。
马可古部人人骁勇善战、悍不畏死,是天生的勇士,落在不擅长作战的巴拉手上,他们都能用并不精良的装备和有大雍铁器火炮助阵的弘吉刺部打得有来有回,在精通兵事的博迪手上更是能发挥出十二分的威力。
果不其然,博迪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阿里不被打得节节败退,数次大雍求援。
萧扶光猜测,这次柔然进京朝贡的主题,估计也就是哭穷要钱要支援了。
他思虑良久,在纸上慎重地落下了第一笔:这是他第一次用朝廷命官的身份向太子进言,势必要做到面面俱到,不能让殿下觉得自己年轻扛不住事。
当然,他这次也没忘记在信件最末尾加上周皓卿的事情,只说是自己仰慕六槐先生的才华,且知道此人素无恶行,因此希望太子能够看在他的面子上将人放出来。
萧扶光重新在信末认真地写下“希自珍慰,至所盼祷”几字,吹干其上墨痕,用火漆将信函封好,准备差昔墨送到沐府上去。
小美不解道:【你看都没看过那个六槐先生的文章,怎么突然就仰慕了。】
臭弟弟萧云升才是他的小迷弟吧。
萧扶光笑眯眯:【殿下不是因公废私的人,萧云升还不够面子让他放人。】
那你就够脸面啦?
小美下意识就想反问,可惜它在宿主面前越来越怂包,根本不敢问出口。
早在西阳的时候,闻承暻刚从陈豹嘴里挖出狠货,就立马派了施景辉回京与林相密谈,希望能与他联手将曹陈二家拉下马。
朝堂之上,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林万里出身草根,能有今时今日全靠兴平帝重用提拔,底蕴始终差了那些大族一截,就算他用心经营,势力脉络却一直难以延展至大雍上下,至少在江南,就没有几个地方官会买林相爷的帐。
因此,闻承暻与他算是一拍即合,两人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合作的意愿。
及至闻承暻回京,林万里也是全力配合,他记恨曹家盘踞六部多年,手上的罪状和证据积了一大堆,此时也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摆出了十成十的诚意。
闻承暻也因此掉以轻心,竟被这老狐狸给摆了一道——林万里单方面的突然行动,实在给他添了不少麻烦。
但比起怒斥林老狐狸的无赖行径,太子殿下有更值得宣泄的对象。
太和殿。
一听到是太子到了,兴平帝立马愁眉苦脸的,有心想说自己病了不能见人,却被周进仁一句话给堵了回来:“太子殿下那个脾气您又不是不知道,就算是躲,您又能躲到几时啊?”
兴平帝无法,只好宣了人进来,但他多少还记挂着一国之君的脸面,让宫人们都退下了,免得一会儿场面不好看。
太子殿下刚一进门,周总管便殷勤地捧上热茶,可惜闻承暻压根儿不准备接过,周进仁讪讪地将茶盏放到一边案几上,也躬着身子退出去了。
见状,兴平帝笑了笑,眼神有些闪烁:“你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闻承暻冷哼一声:“多亏父皇给林相放的好权,儿臣难得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得来看看您。”
他说话夹枪带棒,兴平帝心虚归心虚,但也不觉得自己有做错什么,反而还劝道:“这些事,就该交给底下人去做,林万里愿意做出头的椽子,你就只管看着他们狗咬狗便是。”
“为人君者,当以珍重自身为己要,何必行以身入局之险事。”
兴平帝是个毫无政治魄力的人,他也一向不赞成闻承暻以身涉险。就像柔然那件事,兴平帝在回过味来之后,就很不赞成闻承暻亲赴草原的举动,认为应该挑个其他皇族代他出访。
这次林万里能够说动皇帝,也正是利用了他这一点。
闻承暻就是猜到了个中缘由,才不好正儿八经地冲老父亲发火,但他也不想就这样算了:“儿臣原想着驱虎吞狼,谁知父皇竟一心把豺狼当成了忠心的哈巴狗儿,还对其听之任之。”
这话兴平帝可不认:“林万里他没有门第根基,儿子们也不成器,生死荣辱全在朕一念之间。这种人,就算是豺狼,也只能做个爪牙向外的看门狗。”
“曹、陈两家,不是那么好扳下来的。朕放他出去乱咬,总比你惹得一身骚要好。”
这也是老皇帝的肺腑之言,他年轻时也曾像儿子一样踌躇满志,立意要根除江南积弊,结果到头来怎样?
鱼米之乡突然连年“干旱”,乡民联合抗税,天下士子声讨的奏疏雪花般朝京城飞来,城头的登闻鼓每天都有不怕死的人敲响喊冤……最后朝廷不但一分钱赋税收不上来,还要补贴救灾的粮米。
兴平帝经历过一回之后,并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因此时常给闻承暻讲述以前的遭遇。谁知竟然起了反效果,闻承暻不但不引以为戒,反而更加坚决地要和江南人过不去。他实在没有办法,又不想闻承暻把事情闹得太大将来不好收场,只能先将林万里丢了出去。
“朕也交代了林万里,这一回曹平芳和陈家那两个小子必死无疑,也算是为你母舅家出气了。”
一国之君好言好语至此,寻常人早该感激涕零了,可惜兴平帝面对的是他最可恶的二儿子。
闻承暻嘴角一撇,丝毫不买账,站起来向父亲下了最后通牒:“江南之事,儿臣自有主意,请父皇不要再插手了。”
“哎你这小子——”
兴平帝手又开始痒痒,举着茶盏不知道该不该砸。
闻承暻毫无要躲闪的意思,站在大殿正中,字字掷地有声:“只要这天下还是大雍的天下,君王的敕命便该畅行这天下每一个角落,儿臣见不得宵小窃居膏腴之地,做什么国中之国。也见不得佞臣横行朝野,说着为君效死,实则做着养寇自重的勾当!”
“你!”
皇帝手上的茶盏还是飞了出去,非常有眼力劲儿地擦着闻承暻的脑袋在空中划过一道痕迹,落在他身后爆裂开。
闻承暻抖抖衣衫,彻底说开之后,积压在心头的郁结为之一轻。抬眼一看,见兴平帝虽然生气,却不像是恼怒于他的冒犯,反而更像是在替自己担忧。
他心头一暖,终究还是说了几句软话:“父亲毋需为我担忧。儿子这一辈子,原也不图在青史上留下什么好名声,所求唯有肃清大雍内患,再延百年国祚。”
“江南士族,拿捏的便是‘清名’二字,可儿子压根儿不在乎这些,他们又能奈我何?”
兴平帝语气硬邦邦的:“随便你随便你!只是到时候别哭着嚎着回来找你老子擦屁股!”沉默了一下,又道,“大理寺卿是林万里的同乡,他要是不听使唤,你换个看得顺眼的上去。”
他的关心依旧别扭,闻承暻却已经习惯了,闻言只是一笑,上前规规矩矩磕了三个头:“儿子定不负父皇信重,三年之内,必还您一个太平江南。”
为了太子行事方便,詹事府就挨着东宫而建。
宋如渊到任了这些天,却一直未曾见过太子殿下的金面。其实通事舍人并不是什么要紧的职位,按照他在本朝会典上学到的,这个从九品的舍人,其实与高门大族府里的门房相似,主要负责为太子应对朝臣拜会和献礼等琐事。
可真等到任了才知道,他们要处理的除了迎来送往的小事,更多还是尚书、中书二省送来的各类文书,他们需要通读文书内容,摘取精要部分写成条子,贴在外面方便太子查阅。
一开始宋如渊和新进来的同僚还十分惶恐,认为这类朝廷大事本不该他们经手,这种惶恐的情绪在宋如渊打开一封吏部关于四品以上官员考绩的折子后达到了顶峰。
他顾不得礼仪,匆匆走到主官面前,将这封烫手山芋递了上去:“柳大人,这封奏疏是不是下面的人送错了。”
他的主官,詹事府主簿柳青山,接过那封折子扫了一眼,笑着看向他,教导道:“吏部来的折子,若是不急,就贴上杏色条子,放在第二个匣子里便好。”
见宋如渊仍然欲言又止不肯离开,另外两个新进的通事舍人余光也一直扫着这边。柳主簿干脆将音量提高了两分,不耐烦道:“这才哪到哪儿,你们现在就慌了,等以后真见到了不得的东西可怎么办?”
说着又像是自言自语,“有些诏令,都得先过一遍东宫,才能出得去呢。”
宋如渊早就知道太子实权在握,东宫俨然成了一个小朝廷,却怎么也想不到,陛下居然连官员升降的权力也愿意给他。
捏着折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宋如渊刚好与一个新进的同僚四目相对,眼里俱是蓬勃的野心……
第66章 救人
闻承暻去见兴平帝的时候,常喜已经做好了应对这位祖宗滔天怒火的准备,但他回来的时候反而一副心情不错的样子,似乎并未与皇帝发生什么龃龉。
在心里阿弥陀佛了一声,将原定计划搁置到一边,常喜眉开眼笑的迎了上去:“殿下回来了。詹事府那边来报,新进的几个舍人都已经到任,您要不要抽时间去见一见?”
自从三年前出了魏大学士那档子事,太子詹事一职便一直空缺着,很多时候都是常喜这个东宫首领太监在兼管着詹事府的大小事宜。
闻言,太子略一点头,对新来的几个通事舍人并不是很在意,只是仍交代道:“他们刚进来,各项规矩都不清楚,这段时间你让人留心些。”
常喜忙答应道:“您放心,如今几位大人歇宿都在詹事府里,轻易出去不得。柳主簿也是老成人,有他盯着,一定出不了什么岔子。”
之前闻承暻对詹事府的属官职能重新做了划分,将处理奏疏的工作划分给了主簿厅,休看通事舍人只是从九品,却是实打实职微权重的实缺,也只有闻承暻信任的人才能坐稳这个位置。目前新进的三位通事舍人当然不满足这个条件,他们还需要度过一段较长的观察期,向太子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才华之后,才算是真的在詹事府里站稳了脚跟。
但分辨几个小舍人忠奸贤愚的事常喜就能办得很好,闻承暻不打算操心,此时见常喜已经有了成算,他便也不再多言,转身准备去书房看折子。
谁知这时候常喜却出声叫住了他,从胸口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笑嘻嘻道:“殿下且慢,今早您不在的时候,沐昂之送了这封书信过来,说是靖侯府连夜送过去的,他怕世子爷有什么急事,不敢耽误,天一亮就忙着送过来了。”
听到是靖侯府送来的,闻承暻果然止住了脚步,伸手接过那封信往旁边塌上坐了,一边拆一边笑道:“他哪里来的什么要紧事,多半是昨天新官上任,忍不住向孤显摆呢。”
相似小说推荐
-
恋爱脑他重生了(楚缔) [穿越重生] 《恋爱脑他重生了》作者:楚缔【完结+番外】连城VIP 完结文案谁都知道江笛生是个恋爱脑,好不容易在...
-
室友好香啊!(只想躺躺) [近代现代] 《室友好香啊!》作者:只想躺躺【完结+番外】题名:室友好香啊!作者:只想躺躺Tag列表:Original Nove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