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皇帝战前的规划,此次决战应该是稳扎稳打的犁庭扫穴,卫青等率主力直奔匈奴绝不可舍弃的水源地,与单于王庭正面迎击;而霍去病则领精兵奇袭西域,斩断匈奴勾连河西走廊的臂膀,阻绝漠北骑兵逃遁的后路。
以元老宿将正面迎敌,以新锐小将阻截败军,这算是极为妥帖、处处吻合兵法常理的安排。但霍去病的思路显然超出于兵法常理之外,此人领军直出北郡,立刻便抛弃一切辎重千里奔袭西域,趁着出兵的消息尚未扩散之时抢先发动了斩首行动,将亲近匈奴的各部族小国首脑一网打尽,彻底扫清漠北入侵西域的一切势力;稍作休憩又立刻领兵折返直扑漠北,在俘虏与眼线带领下准确阻击了被汉军主力锤得屁滚尿流一路西逃的匈奴单于卫队,与沿途赶来的卫青苏建等来了个两面包夹之势。
此役可谓大获全胜,不但左右贤王被一网打尽,王庭贵族多半就俘,即使最为阴险狡诈骑术高明的伊稚斜单于亦不能幸免——虽然他豺狼心性狠辣恶毒,不惜以母亲与幼子吸引汉军的注意;但在骑马奔驰之时,多年前在臀部的箭疮还是迅速发作,并恶化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当汉军紧赶慢赶追上之时,所能发现的已经只有一句惨不忍睹的尸体了。而随行记录的太史令司马迁心怀不忍,大笔一挥,婉转记载了这位雄主最后的下场:
“将逃,肠出于尻,遂卒。”
虽然没有生擒酋首,但此战战果的确辉煌已极,迥然超乎战前百官最为大胆的估计——在数月秋风逐落叶般的犁庭扫穴以后,措手不及的匈奴上层几乎被一网打尽,有单于王庭继承权的贵族勋戚或死或俘,扫荡无余。至此,存续约七十余年的匈奴草原帝国算是被连根拔起,在自冒顿单于以来苦心经营五代人所培育的上层精英损失殆尽以后,即使有部分残余的部落依旧在漠北茫茫戈壁中游荡求生,也决计无力再支撑一个统合草原南北的政权了。
某种意义上,这是真正底定乾坤的一战——大汉终于逆转秦以后漠北与西域逐年整合而渐次威胁中原的趋势,彻底粉碎游牧部族所建立的一切国家机器,使草原重归于数十年前群龙无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时代。汉匈彼此相持凡七十余年之久,终于以一场流血漂橹的暴烈战争画上了句号。
但战果固然辉煌耀眼,但大事稍一平定,草原的局势却是错综复杂,难于料理。奉大将军的谕令,此战中俘获无算、论功第一的校尉霍去病先行折返,向皇帝汇报功绩,请示处置的方略。
这是大将军对朝廷极为婉转的奉承,皇帝亲眼看中的将才竟尔建树如此大功,圣人洞明烛照,垂谟深远,岂是庸俗可以臆测?而陛下闻弦歌知雅意,欣欣然喜而不自胜,除了连下温旨褒扬功绩,还打破惯例,令一千石重臣于长安城外迎候霍校尉返京的队伍,行所谓“郊迎”的礼节。而陛见重赏之后,皇帝更额外赐非分之恩,每日辰时都要召霍去病于上林苑议论对匈军务,偶尔还会带太子出面见一见亲戚。
虽然名为议论,但以霍将军寡言少泄的风格,上林苑对答多半都相当标准;具体而言,每日都是以霍将军汇报军情开头,再是皇帝陛下兴之所至,做出重要指示,霍将军表示坚决拥护,完全赞成,毫不动摇跟随圣上的意旨;而后便是皇帝指出,皇帝强调,皇帝要求——整场对话行云流水,稍稍修饰便可以放在太学生的教材中做公文的模版。而遵皇帝特旨,从军的太史令司马迁千里迢迢随霍去病赶回,每日都要侍奉于圣上身侧,记录君臣对答冠冕堂皇的文章。
不过,在交谈半个时辰以后,皇帝会屏退太史令,仅留霍去病一人独对;用意也是昭然若揭:
——现在,咱们来唠一唠史记上不能写的。
到这种时候,霍将军往往更惜字如金了。除谨慎汇报战况见闻以外,对皇帝种种的询问大多沉默以对,或者自承愚鲁而已;但皇帝倒也并不在意,他之所以要与自己一手培育的将种反复议论,也不过是天书看得实在太多,揣摩过度心痒难耐,不吐不快而已。
而这数日以来秘密的讨论,要点却都牵系于一处:
匈奴虽灭,余患却延绵不绝;如何一劳永逸,防止漠北再度生乱?
霍去病奉命返京,启程前便与大将军反复商定,诸般办法已经成竹在胸。但面对面与皇帝交谈之时,无论他提出何种妙策——分封瓦解重礼收买抑或重兵征讨迎头痛剿,刚柔相济威福并用,仔细聆听后的皇帝都只会问出同样一句话:
“如此,便能一劳永逸么?”
搜肠刮肚贡献出所有的方案以后,面对着杠精一样来回抬杠的皇帝,寡言少语的霍将军沉默片刻,只能承认:
“不能。”
——是的,不能。即使将军们的才智勇力万中无一,又怎么敢奢求以人力胜天,一举定鼎、2再无疏漏?实际上,种种策略能保个五六十年的平安,已经是他们预计中的绝佳效力了。
皇帝随之哼了一声。
“这倒也不奇怪。”他喃喃道:“以朕自天书中的所得来看,漠北的边患绵延数千年,历朝历代都没有断绝过的时候。毕竟茫茫草原就在那里么,总会养出难以料理的强敌来。即使一时占据上风,也很难斩草除根……”
说白了,几千年来的能人志士贤才伟人难道少了么?人家倾尽才力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凭什么能让皇帝轻轻松松料理?
霍去病随之默然。虽然少年将军雄心万丈,但常年随姑父浸淫于天书种种玄妙的理论,他渐渐也领悟出了隐匿于文字之后的某些规则——这些规则或许浅陋怪异,却在实际上主宰着整个历史的轨迹;即使大汉的战力所向披靡,也对这些玄秘的规则无可如何。
如若高情商如公孙贺张汤东方朔,大概此时已经在搜肠刮肚的思索安慰皇帝的借口。但霍去病沉默片刻,只是一板一眼道:
“陛下说得不错。”
皇帝只微微一笑。
“不过,朕也不是没有做过尝试。朕的才气或许不如几千年以降的贤哲,但却有诸位圣贤都没有的天书珍物。”他悠悠道:“朕反复询问天幕,始终不得要领,最终逼到了极处,迫出天幕的一句话——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事,还是要相信后来人的智慧。”
“朕想了一想,觉得上苍的垂训确有道理,当初皇祖文皇帝、皇考景皇帝,不就是养精蓄锐、含羞忍辱,将讨平匈奴的大业,托付给了朕么?所谓敬天法祖,列位先帝的深谋远虑,正当取法。”
皇帝停了一停。
“然后,朕再次逼了一逼,终于从天书口中问出了实话。”
霍去病:…………
好吧,这还真是皇帝那决心已定而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作风。所谓“汉家庶事草创,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什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他要真相信后人的智慧,那又何必穷尽国力,与匈奴作此不死不休的决战?以此刚硬独断到近乎可怕的心志,是天书区区几句劝告可以扭转的么?
当然,皇帝之所以要如此苦苦逼迫,也是有其缘由。他解释道:
“天书既然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想必数百数千年以后,终究还是有一代人一劳永逸,消弭了北境的边患。既然后人有此良法,大汉为何不可效法?即使办法天马行空,听一听也是好的。”
霍去病的嘴抽了一抽。所谓“听一听也是好的”,说来真是轻描淡写,但要逼迫天幕开口吐露实情,不知又要砸多少偏差值进去?仔细想一想,也幸亏皇帝有如此赫赫功业,否则以这样挥金如土的性格,早晚得走上借贷的不归之路。
“想必陛下已经有了见解。”霍将军低声道。
“谈不上见解,只是一点启示而已。”皇帝平静道:“知道‘火器’么?”
霍去病微微一愣:“是陛下自天幕中兑换的……”
两年以前,皇帝以重金自天幕中换出了火药与火器的配方,视为是能改变整个战场局势,莫可抵御的神兵利器;因此特意召集关中关东一切方士,聚于长安郊外实验配方,并为此允诺下了封侯的重赏。不过以霍去病所知,虽尔方士们勤勤恳恳尝试数载,也不过只是造出了能炸塌半座房子的怪异粉末而已,虽然在战场应用甚广,但尚且与传说的火器相差极远。
“天幕给陛下的启示,便是‘火器’么?”
如果以天书所言,那么火器的确是威力莫可比拟的杀器;但要说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漠北边患,似乎还是匪夷所思。
皇帝摇了摇头。
“是也不是。”他道:“火器固然威力无穷,但以天书所言,后世的朱明虽然掌握了火铳火炮,依然是亡于异族之手,难以回天。毕竟,火器虽然精细,终究是工匠可以锻造出的东西,蛮夷只要设法俘虏中原的工匠,也可以探知火器的秘密。所谓的‘技术外流’,是不可避免的。”
的确,即使皇帝已经谨慎封锁了大汉与匈奴的边境,但匈奴人依旧成功从商人手中窃取到了某些中原冶铁的奥秘,能够打造粗糙的铁器,“颇得汉巧”;只不过汉军雷霆之击来得太快,技术还远未成熟罢了。
“但破局的关键,却又恰恰在这‘火器’上。”皇帝轻声道:“天书说,一把两把,乃至十把百把千把火器,在历史的规则前都无济于事。但量变是会引发质变的。如若朕能打造十万把乃至百万把的火铳,为所有边境的汉军尽数配备;那么,便已经接近了解决漠北的最终答案。”
霍去病呆了一呆:“即使十万把火器,又能如何……”
只要被蛮夷盗走工匠,不一样是被仿制破解的下场么——
不,似乎不太一样。霍去病到底是天资聪颖无与伦比的将才,他敏锐的意识到了皇帝寥寥数语中的关键,因此仓促咽下了后半句话。
但到底是哪里不一样呢?
“以天幕的说法,一把两把乃至千把火器,都只是‘工艺品’而已。它们可以由能工巧匠精心打磨,一次次的试错试出来;但一旦数量上了十万百万,那就不是工匠可以应付的了——它需要的是无数人无数产业紧密的配合,如链条一般环环相扣,因此唤做‘产业链’。”皇帝稍稍思索,仔细复述着这莫名怪异的论述,语气却依旧平静:“制造十万把可用的火铳,需要的是采矿、冶铁、锻造、火药,十数个产业中数以万计十万计的熟练工人,与这些工人相吻合的体制,或者换一个名字——‘工业化’。”
“这些,才是文明解决蛮夷的关键。”
霍去病怔怔看着皇帝,一面是被这前所未有的叙述与种种怪异名词冲击得头昏脑胀,一面却是在本能的迷惑:
工业化,工业化,即使这工业化真有天书所言的玄妙高深;那么蛮夷——蛮夷难道就不可以学习,不可以模仿,不可以同样组织工人,造出这十数万把火铳了么?
霍将军眼神微微闪动,心中猛然生出了明悟。
“以天书的说法,能为军中随时提供十万计的火铳火炮与充足火药,整条产业链需要至少十余万的工人,因此称为‘工业化’。”皇帝缓缓道:“而蛮夷……以漠北茫茫草原的那点地产,蛮夷要是能供养得起十余万计的工人,还入侵中原做什么?”
以游牧业那点看天吃饭的可怜收成,以牛羊马等那少得可悲的能量转化率,这十余万计身强体壮不事生产每日白白消耗粮食的汉子,便是连匈奴帝国全盛之时也不可负荷的泰山之重——而这,才是最终制约游牧部族要害,最大也最可怕的,逆鳞。
世间奇谋诡计层出不穷,但最终以力破巧横压一切变化的,还是最不起眼却最根本的东西。
人口,乃至自然资源。
“……所以,天书告诉朕,当工业化全面铺开之后,一切游牧文明,骤然都变得能歌善舞了。”
皇帝微微一笑,但顾盼之间,却是神色熠熠,俨然有不可遏制的欣喜热望:
“也是奇闻一桩,对吧?”
霍去病呆呆看着陛下。惶惑惊愕,难以自已,一时竟有些回不过神来。
某种意义上说,天书再次展示了它那匪夷所思难以理喻的视角,那种宏大、直白,却一针见血的视角。自汉匈战争——不,自先秦六国与草原诸部交战以来,历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穷竭智力,也曾有人觉察过中原相较于漠北真正的优势:那丰沛充裕、无穷无尽的人力;广袤辽阔,近乎于予取予求的自然禀赋,所谓“国力强盛,十倍于匈奴”。
不过,国力强盛归强盛,强盛的国力却未必能转化为强盛的军力——文景时天下饶富,仓库的粮米层层累积,乃至于腐朽败坏不可食用,但应对匈奴时却是屡屡吃瘪,仅能自保而已。因此重臣们早有共识,认为战胜匈奴的关键,便在于以恰当的策略发挥中原无穷尽的潜力,所谓王道坦坦,堂堂正正的碾压过去。
不过,思路固然尽善尽美,这能激发潜力的“恰当策略”却恐怕是镜花水月而已,毕竟几千年来贤人高士们上下寻觅,但中原王朝终究还是有马失前蹄被蛮夷翻盘的时候,在这以千年为尺度的历史上,种种奇思妙想都会被敌手破解效仿,所谓“万全之策”,似乎只是虚妄而已。
相较于历代这穷极智力的精妙智谋而论,天书描述的道路当然简单粗暴,毫无美感;但正是这样毫无美感的思路,却一语中的的指出了中原与漠北彼此抗衡的关键:
既然种种奇谋密术都有扩散后被仿制的风险,那么何不走一条永远无法被蛮夷模仿,而威力无可比拟的道路?
既然旧有道路不一定卷得出头,那就量身定制一条新赛道嘛!
自然,新赛道也绝不是好卷的。天书的解释又简单又粗暴,但霍去病隐约领悟到了简单直白后微妙的逻辑——长枪火炮并不是关键,甚至一切昙花一现的技术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量产这种技术的能力,即所谓的“工业化”。
霍去病沉默良久,终于低低开口:
“陛下,这恐怕……不太容易。”
是的,即使以皇皇天汉的人力物力,要想达成量产火器的工业化,那也是艰难之至的。以天书的说法,而今大汉编户齐民,朝廷可以掌控的人口在四千万人左右;但要以这四千万的人力物力投入于这前所未有的量产计划之中,恐怕也力有未逮。
——十余万脱产工人!这数字未免过于惊人了!
“说的是。”皇帝居然点头赞同:“朕问过了,巴蜀一带,冶铁煮盐往来求财的豪商聚集如云,每家都有数千的僮仆力工,但即使笼统算来,也不过能招募两三万的力工,便必须仰给于外地所输入的粮米,才能勉强维持了。数目再多下去,必将无可负荷。”
大汉时的农业生产还是太脆弱了。纵使巴蜀天府之国帝王之资,纵使盐商铁商们雇佣的力工依旧是半农半工并未脱产,如今这点农业剩余也很难再支撑产业额外的扩张,而外地输粮可靠性太低,必将是川蜀冶铁业莫大的风险。
不过这也是正理,工业化固然是点石成金的灵丹妙药,游牧部族不可逾越的叹息之壁,但如此艰深复杂而进程,又怎么是大汉可以一蹴而就的呢?天命再眷顾皇帝,也没有垂怜到这样匪夷所思的地步!
说起来,天书之所以半推半就还能吐露这点实情,多半就是看中了朝廷的无所能为。皇帝再雄心壮志又有何用?生产力的天壑决计无法逾越,即使千古一帝也是如此。
但皇帝似乎并不懊恼,他只是在上林苑中随意踱步,衣袖翩翩飞舞。
“天书说,工业化的道路艰难险阻、莫可名状,路上死者枕藉而尸横遍野,流下的鲜血能充塞整条黄河。即使大汉皇室,也未必能在这样的剧变中存活下来,搞不好就会沦落为历史的渣滓余烬,归于黄粱。所以它苦口婆心,劝朕还是要谨慎行事,不可太过操切。这样的反复比喻,朕亦不能不动容。”
霍去病眨了眨眼:一贯老辣精明算计百端的天书居然有这样委婉诚恳的言辞,真正是超乎意料的罕见;不过,也正是这样罕见的诚恳言辞,反而有意无意的暴露出了什么。
这名为“工业化”的进程,恐怕相当不一般吧?
“陛下做了回复么?”
显然,皇帝同样在天书的含混其辞中捕捉到了敏感的关窍,于是他微微一笑:
“当然。朕告诉它,朕不信。”
相似小说推荐
-
GL魔术师每天都在作死!(乐于) [GL百合] 《魔术师每天都在作死!》全集 作者:乐于【完结+番外】晋江2022-03-14完结 非v章节章均点击数:517 ...
-
邪神的小夫郎(柚子君CC) [玄幻灵异] 《邪神的小夫郎》全集 作者:柚子君CC【完结+番外】晋江VIP2023-01-18完结总书评数:2594 当前被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