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公主为帝 完结+番外 (夹生的小米)
- 类型:青春同人
- 作者:夹生的小米
- 入库:04.09
现在,她这位太子哥哥,相当信任她。
太平慢慢地调转笔锋,又轻轻将它搁在架子上,轻声说道:“我有一个法子,可以一劳永逸地将事情解决。侍郎们用不着撤职,而太子哥哥你,也用不着守阿耶责难……”
“快说快说!”李哲双手撑着桌子,目光灼灼,几乎将太平烧出了两个窟窿。
太平指尖摩挲着账册,慢慢地说道:“这件事情的源头之一,是大唐银贵钱贱,才平白让人钻了空子。幕后之人是肯定要揪出来的,但在此之前,太子哥哥还可以设法去补救一回……”
她让李哲俯身下来,然后低声在他耳旁说了两句话。
李哲目光瞬间就亮了,连声问道:“妹妹此言当真?”
太平噙笑道:“是真是假,太子哥哥一试便知。”
她慢慢垂下目光,又轻声说道:“只是此去凤州路途遥远,太子哥哥大约也腾不出手来,处置其他的事情。若是哥哥信得过我,便将东宫的事务,交由我来处置罢。”
李哲忙不迭点头,一连说了许多个好字。那些事情他早就厌烦了,若不是左右庶子时常在他耳边唠唠叨叨,他甚至连东宫的事务都不想理。这回太平想要代劳,自然是再好不过。
太平微微一笑,凤眼中那抹幽深之意愈发明显了。
李哲没有任何心理阻碍地将太子印信留在了公主府,然后带着几个亲信去了凤州。
太平谆谆叮嘱过,此事需得严加保密,而且越快越好。他晓得事情重大,也不耽搁,甚至连东宫都没有回,便匆忙出了长安城。横竖太平亲口对他说过,会替他遮掩下此事,请他放宽心。
他当然放心得很。这件事情是太平一手策划的,若是泄露出去,太平也会吃不了兜着走。他相信妹妹肯定会尽心尽力地替他遮掩,也会将后路给他安排得妥妥当当。
李哲是对的。
在他前往凤州的这段时日里,长安城中一直都风平浪静。也不晓得太平用了什么手法,总之这件事情暂时被弹压了下来,在李哲回到长安城之前,大理寺、户部、刑部全都众口一词,那就是:拖。
将这起案子尽可能久地拖下去,拖到李哲回来为止。
至于发号施令的人是太平公主还是东宫太子,已经无甚紧要。
只要这件事情能够完美了结,那就是好的。
识谋断计,收服人心,这种事情太平是做熟了的。
等李哲回到长安时,他的左右庶子已经彻底对太平公主言听计从。就算最后太平将太子印鉴还给了李哲,也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在这短短十余日里,她已经架空了整个东宫。
李哲从凤州带回来的,是整整两万两新铸的库银。
分量很足,成色很新,满满当当地装在十几个大箱子里,贴着户部的封条,而且清清楚楚地刻着“铸于永淳元年”这几个小字的新库银。
他回长安的头一天就是前往户部,将银子一分不少地入了库,剩余的那些也一分不少地入了帐。太平公主说过她会斡旋此事,那肯定就会将事情完美无暇地处置干净。只不过……
“妹妹怎么知道,凤州那里有银?”李哲趴在案几前,眼巴巴地望着太平。
☆、第55章 长相忆
太平瞥他一眼,没有答话。
她面前整整齐齐地摊着十多封奏章,都是高宗命人送往东宫批复,又转到她手中的。李哲不耐烦看这些东西,便全都丢掉了太平那里。太平倒是毫无芥蒂地替他批复了,但在字迹上,却和李哲略有不同。至于旁人是否能发现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
能在官场里混上十多二十年的,大多都是人精,断然不会出这个头。
能出头的,要么是御史台的愣头青,要么就是她入主东宫之前,必须要扫清的阻碍。
太平搁下笔,随口问道:“兄长为何这般好奇?”
李哲犹不死心:“妹妹晓得大唐素来银贵钱贱,而凤州又有这许多的银矿,愚兄想着……”
太平卷起账册,在李哲跟前轻轻敲了一下:“兄长莫要胡来。如若私吞,便是死罪。”
李哲怏怏地“哦”了一声。他晓得妹妹是为了他好,但如果他能将这些银矿全部提炼成新银,然后上缴国库,未必不是一桩天大的功劳。而且他还可以借着这桩功劳,弥补先时的过错。
太平将那些看过的奏章仔仔细细收好,又慢慢地说道:“先前我无意中得到过一些书册,上面标注了凤州好几处大银矿的位置。除开先前我对你说过的那一处,余下的也都藏银丰厚。”
李哲目光瞬间就亮了,连声追问道:“都分布在何处?”
太平动作一顿,又望了李哲一眼,才起身说道:“我替你绘一张图纸罢。”
大唐虽然极为缺银,但在千百年之后,银已经能够取代金,成为国库中头一号的藏储之物。太平所说的凤州银矿,是她无意中翻到一本宋帝的手札,又在手札里瞧见的。在北宋年间,凤州的产银量极高,而且成色上乘,大半都直接入了国库。宋帝日常的札记里,便也提到了一些银矿的位置。
她翻出那本手札,又拓印了两页纸,然后递交到李哲手中。
李哲捧着那两张薄薄的纸,颤声说道:“太平,你救了哥哥的命!”
大唐缺银,很缺。若是他带着这些新铸的银两,还有那些源源不断地出银的银矿的位置,一并送往高宗案头,就算得上一个天大的功劳。而他先前丢失库银的罪过,至少可以被抵消掉一大半。
而且这些日子,太平替他将东宫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不曾出过半点差错,又将他孱弱无能的声名拉回了一点点。这些日子高宗和武后见到他时,也不再像先前那样眉头紧皱。
如果他真的立下一桩天大的功劳……
李哲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即刻便带人去了凤州,连片刻都不曾停留。
太平望着被胡乱丢在案上的太子印信,目光又渐渐变得幽深。
虽然太子将功补过,洗刷罪名,确实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李哲,他是太子啊……身为太子,他丢下东宫庶务和下属们不管,心急火燎地跑去凤州,那就是不务正业。
她微垂下目光,唤过外间候着的太子右庶子,命他将那些标注过的奏章送到大明宫去。
而案上的那枚太子印信,则被她妥帖地收起,预备等下次太子回长安时,再将印信归还给他。
太平倚在榻上静静地想了一会儿,确认事情没有什么纰漏,便扶着案几,起身下榻,在屋里慢慢地走动。太医说,她的脚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这些日子慢慢地温养着,每日再按时走上两圈,用不了多少时候,便可以痊愈。
此时已经是深冬,外间风雪呼啸,人也很容易疲乏。她慢慢地走了两圈,便觉得有些劳累,又扶着墙回到榻旁坐下,慢慢地揉着足踝,从案上拣出一封条子细看。那是一封从千牛备身府上递来的条子,说是今年的千牛备身拣选之事已经结了,崔家的那位小郎,还有琅琊王府上的小郎,无一例外地全都入了选。琅琊王妃得知此事之后,曾想亲自上门道谢,却被她断然拒绝了。
——她一点都不想同琅琊二字沾上干系。
太平慢慢摩挲着那封条子,目光一点一点黯淡了下来。
这件事情,是阿娘派人替她办成的。阿娘误以为她是欠过谁的人情,不得不在这种事情上归还,便顺手替她将事情办妥了。
她一面揉着足踝,一面翻来覆去地想着许多事情,不知不觉便有些出神。等她终于回过神来时,更漏已经瞒过了申时的刻线,侍女也替她抬了一张干净的小案过来,摆好了暮食。
她将那张薄纸塞回到衣袖里,随口问道:“驸马呢?”
侍女们对望一眼,最终一位领头的侍女站了出来,有些讶异地答道:“公主怎么又忘了,驸马此时仍在卫府,要过些时候才能回来呢。”
她执起银箸,不知不觉地又将它搁了下来:“温着罢。等驸马回来了,我再同他一块儿用。”
侍女们悄无声息地收拾了案几,又悄无声息地退下了。
太平有些焦躁地揉着脚踝,又抬眼望了一眼更漏的刻线。自打薛绍休完假,又重回卫府之后,就变得分外忙碌,连陪她的时间都少了许多。她抬眼望着屋外纷飞的大雪,渐渐地阖上了眼睛。
“……公主?”
也不知过了多久之后,一个温和且稍带着试探的声音在她耳旁低低回荡,紧接着便是一个熟悉且温暖的怀抱。她朦胧地睁开眼睛,攥住薛绍的衣袖,嘟哝着说道:“我乏了。”
薛绍慢慢抚拍着她的背,劝慰道:“公主还是先用些暮食再睡罢,免得伤了脾胃。”
太平在他怀里闷闷地说道:“但我不想动。”
薛绍一怔,然后低低嗯了一声:“……我喂你。”
太平愕然睁大了眼。
她睁眼望着薛绍许久,连声音也略微变了调:“你、你……”
薛绍闷闷地笑出声来,温柔地替她拢好长发,然后低低地说道:“往后公主莫要再候着我了。”
他俯身吻了吻她的鬓角,然后弯腰将她横抱起来,慢慢地走到前头去用膳。外间风雪很大,天色也有些昏暗,她软软地倚在薛绍怀里,阖上眼睛,什么都不愿意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