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宠溺地看弟弟吃,看弟弟翻箱倒柜地玩,小男孩鼓着腮帮子往床上的被子里钻,姐姐连忙挪开被子里的脚,嘴上说:“过来,让姐抱抱,看着好像又胖了。”
弟弟刚要扑进姐姐怀里,奶奶一把拉过弟弟:“祖宗!老实点儿吧!那有病毒!来来,把口罩戴上……”说着掏出一个口罩,追着给孙子戴口罩。
奶奶全程没有跟姐姐说话,甚至没有正眼瞧她一眼,奶奶的眼里只有那位大魔王一样的孙子。
他们待了一小会就走了。临走,奶奶使劲拽着弟弟:“快走!这屋子里什么味!回家得好好洗洗手,我早就说不让你来!”
夫妻两个都红着眼睛回来,妈妈好像要赶着去做工,也没跟女儿说上几句话,就匆匆走了。
于香本来想要热情待客,没想到这一家子各自怀着心思,也就放弃了攀谈,祖孙二人走出去时,她几乎是冷眼看着。
等人走光,于乔又跑到病友姐姐床边。床头柜上乱堆着果皮,小女孩的弟弟吃了大部分水果,只剩下一根香蕉。于乔仔细地剥开,递到小女孩面前。
※※※※※※※
又是周一,于乔要转院。
陈奶奶赶到医院,帮着收拾东西。于香在跑转院手续,忙着找医生签字、结账什么的。
靠窗的病友也要走,她不是转院,是出院。
于乔想帮奶奶整理东西,陈奶奶不让她伸手。于乔走到窗边,跟病友说话。
病友那边,只有她爸爸一个人跑手续。她体温降下一些,床边搁着自己的外衣、外裤,目光茫然地望着窗外。
“你是急着回去上学吗?”
小女孩摇摇头。
“那你病好了吗?”
继续摇头。“我爸说,住院也治不好,又要花很多钱。”
于乔跑回自己床边,找出纸和笔,低头急急地写了一通,拿给她。
纸上写了陈一天家地址,又写了:新乐小学,五年二班,于乔。
“等我出了院,你可以去找我玩。这是我家地址,这是我们学校。噢,对了——”于乔又写下陈一天家电话:“找不到我,可以打这个电话。”
小女孩接了过去,对折一下,认真地放进外套的兜里。
略犹豫一下,把手从衣领伸进去,掏了半天,掏出一根红绳,上面栓着一个桃核筐,她应该戴了很久,红绳显得旧了。
就是普通的小桃核,圆圆的,上面布满沟壑,瓤被挖空了,两侧各切去一块,做成一个小筐,带提手的。红绳绑在提手上,还带着小姑娘的体温。
她把桃核筐项链摘下来,递到于乔手上:“这个送你。”
☆、血泪含悲啼-21
关于钱的问题,于乔之前一概不知,也从来没有过问。
陈一天和陈奶奶支付了首次住院的全部医药费,又搭上于香走时留给陈一天的那一千块钱。
陈一天读大学花销不大,当年的大学接近公费性质,本来学费也不高,学费和生活费都由陈父及时寄来。
陈家祖孙二人原来没什么开销,陈奶奶又奉行节约原则,存折里的数字足够让普通家庭安心度日。
所以于乔住院,陈一天和陈奶奶私底下垫了钱,这点没什么分歧。
于香回来,真的是带了钱的。
她之所以晚了几天回来,就是努力收拢了店里之前赊的账。之前没有关店的想法,有几家常年合作的肯定有个拖欠,这是做生意的人避免不了的。
现在她决意关了店,又加上于乔患病,她也没必要再拘着面子。
走了几家,把情况一说,欠钱的收回了一些,有将近一万块钱。
就这样,于乔转到了新医院。
东北的冬天,随着气温一天天降低,过年过节的气氛也一日浓于一日。圣诞节、元旦、小年、春节……孩子们裹的越厚,说明节日越隆重。
于乔的新病房本来是双人间,另一张床位空着,暂时只住了她一个患者。
中国人的习惯,逢年过节不看病,更不愿意住进医院里。于香在医院陪护,陈奶奶也就省了长途跋涉来回送饭。陈一天要准备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终于腾出时间来,正在学校里恶补前段时间落下的课。
病房里,旷日持久的消毒水味被暖气哄着,深冬暖阳透过窗户,懒懒铺陈在床上,如同有形的寂寞,缓缓流淌。
医生在用药前问过于香,有没有预存足够的钱。于香说办住院手续时交了5000元。
医生给于乔换了新药,有一种激素药,瓶子用黑色布包裹着,需要低温、避光保存,开封时温度会骤然升高,瞬间冒出泡沫,手不敢摸上去,会特别烫。
别说于乔,就连走南闯北的于香也没见过这种药。
转院以来,于乔又被抽了无数管血,好多项检查需要重新做。
好不容易熬过了前几天密集的检查,这一天没有检查,也没有挂水,于乔缩在床角,盯着床上几乎不移动的日影,有种莫名的疲惫。
用药之前医生提醒过,说激素药会使人发胖。
于乔刚用了几天药,发胖倒是没有,但是食量大增,看山吃山、看水吃水,看到空气也要猛吸几口。
她此刻想吃陈奶奶做的韭菜炒鸡蛋,拌进大米饭里,端着碗往嘴里扒拉着吃。这么一想,嘴巴不受控制地空嚼了嚼。
于香刚从水房回来,洗了毛巾之类,铺到窗台下的暖气片上,互搓着两手,坐到床的另一头。
刚好遮住了于乔注视的那片阳光。
“陈奶奶在家干吗?”于乔问。
“陈一天什么时候来?”
“那是你哥,陈一天是你叫的吗?”
“他背地里……不对,他当面也叫你于香。”
谈话暂时冷场,隔了一会儿,于乔问:“妈,于老板现在怎么样了?”
一家三口都姓于,于老板是于乔的爸爸,于香的男人。
于香转过脸来,于乔近来几乎没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导致的黝黑全部褪去,于香发现,这孩子挺白的,不像自己,像她爸。
于乔缠绵病榻,头发也不用心梳,马尾松得不像话,但是头发又厚又黑,光泽感很好,可以拍洗发水广告了。
“你惦记的人还挺多……你爸的事,不用你操心,你现在只管按时吃药挂水,好好吃饭睡觉,早点把病治好。”
“我惦记的人不多,就这几个。”
于香随口问:“哪几个?”
“以前是你和我爸。现在还有陈奶奶和小天哥哥。”
于香母女两个很少谈情说爱的,于乔这句话,让妈妈一时愣住,不知道接什么话。
于乔接着说:“陈奶奶对我特别好,我要是早一点认识她就好了。”说完深深叹了口气。
浓密的黑发映得于乔脸很小,不堪头发重负的样子。
于香眼中的女儿,只是话少、心思浅,没想到她的脑子里装了这许多情绪,只是不擅表达罢了。最后那声叹气,让于香心尖也跟着颤了一颤。
“陈奶奶每天给你做好吃的,陈一天课都不上陪你看病,我来陪你,都是想让你快点治好病、出院。”
“嗯。妈,你做过骨穿吗?”
“什么谷川?”
“骨髓穿刺。”于乔神思飘乎,大脑在回忆边缘刷了一圈,医学术语说得很精准。
“没有……”
“我做那个骨穿的时候,想起了爸爸。”
“为什么?”
“……”于乔不再说话。
※※※※※※※
隔天,于乔班上老师和同学来看她。
病房里几天没这么热闹过,别说于乔,连于香都难以适应。
孩子们都穿的厚厚的,棉手套、毛线帽、耳包子、围脖、书包,进了病房争相脱下来,五颜六色,堆在空床和椅子上,里三层外三层围过来,屋子顿时开了锅。
薛老师也脱下羽绒服,露出橘色羊毛衫,正跟于香说话。
打招呼的同时,于香也接受了薛老师的打量。
于香结婚早,生孩子也早,看上去比薛老师大不了几岁,却有已经有了十多岁的女儿。
薛老师代表五年二班全体同学祝于乔早日康复,几句套话过后,问了于乔的病情,于香简要说了。
说到病情时,几个有心的学生安静下来,转头看于乔时,眼神里又多了几分担忧。这个年龄的孩子,拥有成人思维的还是极少数,但是担忧也是毫无矫饰的。
大部分孩子围在于乔床边。因为穿了病号服,于乔没什么形象可言。知道同学要来看她,只在早上认真洗漱,把头发扎紧。
于乔转学不过半年,跟班上同学本来不熟,但是生病以来,辗转医院,再见学校里的同学,觉得格外亲切。
今天来的同学里,有她的同桌,还有劳动课上同一组的同学,另外,于乔在运动会一跑成名后,班上关系很好的两个女同学突然敬她是条汉子,硬要拉她入伙,成为“三人帮”。
现在,这两个女孩正一左一右坐在于乔旁边。
包括同学也来了,床边挤满了人,他只好站远一点,刚好听到薛老师和于香的对话。
护士推车进来,一车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看到屋里的景象,做出了一个夸张的表情,表示惊讶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