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这种嘴上说着不不不的责备话,心里乐淘淘的买买买的乐着呢,他深有体会。
喜滋滋把猪蹄和猪肚子放在篮子里悬挂起来,担心被老鼠咬坏,又拿一个盆盖上去遮住。
这才腾出手翻看油纸包着的东西:“怎么还买月饼了,我和你爸不吃,太甜腻了,拿回去给我孙子吃。”还以为又是糕点。
“家里还有,少不了你孙子那份”老人都这样,隔代亲。
赵芬娟看这情形微微轻笑着不说话,低头坐在那里有条不紊的吃着面条,她可不参合进去。
还是赵父眼烦的看不下去了,蹙着眉头说:“好了,儿子的一番心意,你受着就是,你要不吃,等你孙子过来玩,留着给他吃不就得了。”这个死老婆子就爱装腔作势。
赵父发话了,谁敢不从?
“姐,你难得回来一趟,中午和爸妈去我家吃饭,我昨天买了条大草鱼,本来打算晚上请爸妈过去吃饭,算是给爸过生日。”原本不是这么打算的,纯粹是嘴馋,为了不让赵父赵母有其他想法,他眼都不眨的换成这个理由。
“那草鱼你们自己留着吃,我这有菜,中午在这里吃,就这么定了。”中秋节,四个儿女表孝心,都送了东西过来。
放在家里,就他们俩老头能吃多少?
拗不过赵父,人老了就喜欢热闹,喜欢刷存在感,固执的很,不能有人反驳他的意见。
既然强烈反驳,也会被无情镇压,就像赵国生现在这样。
中午,赵父难得好心情的亲自掌厨,简单的辣椒炒肉、辣椒煎鸡蛋、鲫鱼汤,香辣爽口辣厨艺比起赵母的舍不得放油、清水熬煮不知道好吃多少倍。
赵父是赤脚医生那种无证就医的乡间厨子,在赵家村十里八乡很有名,谁家红白喜事都喜欢请他掌厨,就这么个厨艺俱佳的厨师,在自己家里几乎从来不进厨房。
哪怕赵母煮的菜再难吃,他都能忍受,脾气怪异的很。
要不是借着赵国生他姐的光,这顿香脆可口、芳香四溢的口福就没了。
吃完饭后,赵国生仍旧有点可惜,要是赵父来料理那条大草鱼,应该味道应该比这顿更令人满意。食材越好,做出来的食物会更好。
只能等中秋节那天了。
第33章
午饭后,赵芬娟没急着赶回去,饶有孝心的帮着赵母拆洗床单、被套、蚊帐,满脸堆笑眯眯眼,没有丝毫不耐烦,很有耐心。
赵国生陪着赵父坐在门口闲聊,赵父拿着那把陈旧烟枪不温不火的抽着,慢慢腾腾的字里行间充满着烟雾缭绕,整个场面一副父慈子孝、母慈子孝的美好纯善的画面。
这一瞬间让赵国生想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旧电影,模糊又清晰,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有种特殊的韵味,真实又虚幻。
赵国生想,这样的生活挺好的,简单又真实。
赵父为人比较严肃,惜字如金,寡言少语,很少和子女有所交流沟通,而赵国生原身性格正是子像父,闷葫芦一个,好歹赵国生接手后改了许多,这才有了父子详谈融洽的局面,真是难得,翻看回忆原身记忆,恐怕他们父子之前全部的交谈都没今天这一下午多,更何况如此亲睦。
父子之间的无形畏惧的隔阂像一层薄膜,砰的一下捅破了,不再是远距离的尴尬无话可说。
这是赵国生没料想到的珍贵收获,真感谢他姐赵芬娟的无形帮助,也庆幸其他两兄弟不在场,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巧合。
他想,或者这就是上天的眷顾吧,不然那么多突然猝死的人都没穿越重生偷得一世呢?
他要感谢,大概这辈子给不了原身妻子爱情,却会相敬如宾的对她好一辈子,至于长辈、儿女尽最大努力照顾好他们,也许这一切都抵不过夺舍了这具肉体的恩情,但这已经是他能给出的最好的了。
在这一刻,赵国生好像有什么东西放下了,兴许是原身残留的执念,在他许诺保证后消散了,身心轻松。
赵芬娟洗刷忙清后,时间已经悄无声息的划过午后四点,她有再多的不舍也承压在心底,和大多数外嫁女一样放不下家里,不舍的匆忙离去。
赵父赵母知道赵芬娟婆家的情况,婆婆是个明事理好相处的,这不是他们强留她在娘家的理由,她家里事多,耽误了不好。
“姐,有时间多回来几趟,你家里有什么事,让人给我带个信。”本来想直接说让她村里的王德胜找他的,想了下,不好解释。
“知道了,爸,你和姆妈在家多注意身体,你们年纪大了,有什么事让国生他们去忙。”赵芬娟看着两鬓发白的父母莫名的鼻子发酸。
明明父母重男轻女对她算不上好,出嫁前,家里吃的,用的等都先紧着三个兄弟,有一块糖都会偷偷分给三个兄弟吃,被发现也是一句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不一样的打发她,那时候她恨不得自己是个男孩子。
嫁人后,她又常常惦记着他们,天冷了担心他们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会不抗冻,天热了又忧心他们大中午在太阳下暴晒,发病了怎么办?每次回娘家恨不得把他们的被褥衣服通通洗个遍。
人总是这么矛盾,无法左右自己的情感。
前一刻想着才不要管他们,下一刻情不自禁屁颠屁颠的舔上去,忍不住去关心。
赵芬娟走后,赵国生也没多留,偷偷的往他姆妈手里塞了二十块钱。
“姆妈,钱不多,你跟爸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抢在赵母开口拒绝前快步流星离开。
“国生这孩子”赵母低声嘟囔,眉眼中轻微含笑。
赵父含着烟枪没吸,低头沉默,淡淡思索了会说:“今天他们几个都拿了些什么来?”
说起这个赵母隐隐轻笑的脸色不太好,语气稍稍有点抱怨到:“福生媳妇送了两斤猪肉、一只鸡、两个月饼和十块钱来。国生拿了一个猪蹄、一个猪肚子、四个月饼和二十块钱。芬娟家里你是知道的,她拿了二十个鸡蛋、一只乌鸡和十块钱。哼哼,宏生媳妇让你小孙子拿来两斤狗肉来,说是从她娘家带回来的。”
“这说这算什么?我们平时对他们家还不够好吗?她说没钱我们私下补贴钱,她说三个孙子喜欢吃鱼,我们送了多少鱼?现在呢?瞧瞧她,我们缺她娘家这点狗肉吗?”越想赵母越生气,真是白眼狼。
赵母生气不是东西多少的实诚,是这种实诚所表达的一种孝顺态度。
这段时间,他们俩老是不再特意偏袒他们家,事实上也没亏待过他们家,该有的那份他们家从未少过。
就因这个跟他们生分了?还这么敷衍的态度?
“好了,不要说了,估摸着宏生应该不知道,是老三媳妇个人的主意。”自己的儿子什么人,赵父还是很相信的。
“我当然知道是老三媳妇搞得鬼,要是宏生敢这样,我不一巴掌糊死他。”这口气赵母是一时之间咽不下了,她绝对要找个机会和宏生好好说说。
“三个儿子,还是国生心细一些,他说我们的床太破旧了,按旧床的款式让爱华做一张一模一样的新床。”还不是担心他们念旧,有感情了舍不得。
“你还别说,要真换成国生他们家那种没有床架子的大床,我真不会习惯,不挂蚊帐睡不着。”
说到赵国生这个孝顺的儿子,赵母心情好了很多。
赵父想的更多,三个儿子,老大直性子,没什么心眼,他吃肉少不了你喝汤,大儿媳妇也不会有弯弯绕绕的想法。
一直认为二儿子性子木讷,不讨他们欢心,谁知道最细心,不喜欢花言巧语默默孝顺着。
三儿子宏生打小机灵,能言会道最招人稀罕,老三媳妇原看着是明事理懂是非,嘴甜会做人,从这阵子疏离来看,都是假的,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爱占便宜,大奸大恶算不上,爱耍小聪明,要治治这股不良风气。
“咳咳,美玉啊,以后对国生他们家女儿别老甩脸子,听国生说很多人来给孙女说媒。”要让说媒的人知道家里长辈不喜欢她,不好,怕有影响。
“知道了,我又从没打骂过她们。”单纯的不喜欢而已。
赵父:……
他想说的就是赵母的态度和语气。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赵父已经不奢望了,只希望不要那么明显。
傍晚的时候,刘兰秀赶回来了,拎着一只老母鸡,喜上眉梢乐呵呵的。
“我姆妈捉了只老母鸡给我拿回来,说是给我们家过节吃,我都跟她老人家说了不用,不用,我们又不在自家过节,我姆妈硬是塞给我。”脸上喜笑颜开一副高兴样子溢于言表,没看到一丝不情愿。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赵国生起房子那段时间待客,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多只鸡鸭全部杀了上桌凑个菜,现在家里养的那窝鸡还太小,不能吃。
在这里帮忙的赵国生丈母娘对此很清楚,这不变着法的借着过节的理由往他们家塞东西。
“那是姆妈对我们家好,不要糟蹋姆妈的一番心意,中秋节后杀了吃。”临近过节这几天,家里伙食不错,把鸡放笼子里关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