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么?”朱棣站起来,在大殿里来回踱步,以掩饰他一提到贤妃就即将要掉下的泪水。
此时,已经到皇帝用膳时间,可是朱棣却烦躁地摆摆手,示意今天不必传膳,叫几个素淡小点心到奉天殿偏殿即可。
(亲们,宋丹丹小品中的专业唠嗑,那也是一门技术活,何况,陪杀人不眨眼的永乐帝唠嗑,那就更得具备一些专业水准不是。特别感谢我的书友每天的票票支持,尤其是“言西早口玉”,听说她是一位女频的高v读者。。作者君表示,有了各位亲们的关注,码字动力杠杠滴。)
☆、第43章 大明宫的风水秘密
“当初我把妍儿葬在山东,就是为了今后将她迁葬北京,但是现在看来,竟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去为我办这件事。而我,更是分不开身哪。”
朱棣此话一出口,吴二红心中就盘算开了。
如果朱棣真的决心迁葬权贤妃,就是自己不去,也完全可以派一心腹之人,前往山东。
现在他却说他分不开身来,看来是他心中有着更重要的筹谋,无暇去顾忌贤妃迁葬之事。
朱棣的这个更大的筹谋是什么呢?
北京长陵既已成,接下来朱棣就要和一众心腹商议,如何兴建北京宫殿,这可是迁都大业最关键的一环了。
永乐十一年三月,朱棣自北京出发,进行第二次北巡,皇太孙朱瞻基随行。此前,汉王已经先行出发,护送皇后灵柩去北京。朱棣名义上是为仁孝皇后主持葬礼,亲自送她最后一程后,实际上是亲自参与对北京皇城的设计。
“在坐的都是朕心腹之人,这次北京皇宫的兴建,一定要避免南京皇宫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话,原本是我皇家禁忌的绝密话题,今日朕坦诚与你们分享,若是以后有人胆敢泄露半句,格杀勿论。”
众人见皇帝说的郑重,便敛声屏气,只听朱棣慢慢开口道:“想当年,太祖朱元璋按风水学原理兴建南京皇宫。南京最高的山,紫金山在城东,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匍匐的龙,龙头在燕雀湖。从八卦角度而言,南京城东属震卦方位,帝王居住偏东,合于《周易》的‘帝出乎震’之意。而城南的三山,从上往下看,就像一只蹲着的老虎。太祖为了占据龙头,沾龙气,于是下令调集几十万民工开始填湖,可燕雀湖地势低洼,填了好久都未能填满,那怎么办呢?
此时,泰宁侯陈珪站起来,“皇上,臣幼时听过一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
“什么故事?”朱棣一脸好奇。
“臣的故事,正是跟这燕雀湖有关。”
陈珪绘声绘色的开讲了,“当时传言江宁有个老头叫‘田得满’,太祖就派人去找来这个人,老头被找来以后,开始被当做神一样,还煞有介事地举行了一些祭祀的仪式,太祖爷将田得满封为湖神,一切停当之后,最终把他给绑了起来,扔到湖里去了,据说不久燕雀湖还真的填满了。”
泰宁侯陈珪一口气讲到这儿,微微皱眉,“其实建王宫时臣还小,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臣的确知道由于填湖工程确实太大,死了不少民工。耗费的土石不知其数。”
“正是如此,看来爱卿深知太祖当年营建南京宫殿内情,以后朕的北京宫殿营建事工作就交由你督办。”
朱棣当即奖励这个和他唱双簧的心腹之臣。这个泰宁侯陈珪,永乐四年就被朱棣派往北京,一直在秘密规划北京营建工作。
此时,成山侯王通见皇上对泰宁侯陈珪大加赞赏,便也站起来应和道:“所以老南京人有这样的说法——移三山填燕雀,即将南京城西的三山铲平了,才填满燕雀湖,因为当时笃信风水的太祖觉得,一个城,既有龙又有虎不太好,所以就不惜一切代价移三山填燕雀了。”
刚说到这儿,安远侯柳升忽然站起来,神秘的拱手回禀:“皇上,其实微臣早就暗暗发现大明皇宫一个问题,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今天你我君臣一家,共商建北京宫殿大业,任何意见或是建议都可毫无保留的提出。”
朱棣见此刻大臣们反响热烈,满面春风,龙颜大悦,当即鼓励安远侯柳升讲下去。
“是,皇上。”安远侯柳升恭敬的一拱手,转而声音变低了,“经过三个阶段的营建,大明宫算是建成了。只是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等这些高大宫殿建在原先的燕雀湖中,重力太大又不均衡,这导致了宫殿严重前高后低。所以这座虎踞龙盘的大明皇宫,竟然出现了前昂后洼的现象。”
安远侯柳升神秘的看了周围一眼,“家父早年在钦天监工作,所以微臣对风水略通一二。按照先祖的山水术说,房屋后面低,意味着祖先靠自己,没什么根基可凭借,这倒是吻合了太祖自身的经历;可前面高,意味着对未来的儿孙大业不利....皇上,这可是帝王风水的大忌……”
此时,朱棣面上露出欣喜之情,难得今天带来的这几位心腹大臣,都能洞明世事,说出了他心中早就想说的话。
他赶紧水推舟的说道:“其实太祖在世时,就曾发现这个问题,只是他精力有限,自然该我们做儿孙的,为父皇达成夙愿。”
说罢,他神情一震,“前事之师后事不忘,这一次,兴建北京宫殿,务必规避南京宫殿时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座的各位,是风水,玄学,预算,工匠等各方面的精英,朕要兴修一座伟大的皇城,可以屹立后世,千年无恙。”
“是。”所有人齐声回答。
二红发现,北巡回来的永乐帝,一方面躇踌满志,整日谋划,一方面却茶饭不思,时时发呆。
她明白,永乐帝是为迁葬贤妃的事愧疚。
营建北京宫殿刻不容缓,自然,迁葬权贤妃的事,只能再缓。
可是这一缓,就不知道是多少年。
这世间很多事情都怕等。
尤其是已经54岁的朱棣,有些事,他更是等不起。
其实他也知道,只怕这一次没有迁葬,权妍儿这一辈子,都只能孤零零的躺在山东,再也没机会进入皇陵,和他长伴身边了。
他是真心爱权妍儿的,生不能同衾,死若能同穴也好。
可是在他的江山大业面前,爱人只能却步。
吴二红轻叹一声,却丝毫不忍心腹诽朱棣,因为她看到面前的永乐帝,身体清瘦,神情憔悴。
看他今日没有用膳,从杨公公忧心忡忡的眼神里,吴二红猜测,这段时间,皇上怕是为愧对贤妃一事而茶饭不思,本来人也上了年纪,这样折磨自己又是何苦。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江山大业与美人情谊,自古难两全。
往往情深落两肩,一肩担了爱,一肩担了忧,抛不开心头沉甸甸,轻飘飘又看不见。
永乐大帝心中多少无奈,也无从倾述。难得今天吴二红来,他倒是吃了几块点心。
永乐帝北巡回来后第三天,皇三子朱高燧前来奉天殿辞行。
(亲们,信风水么?这个不是迷信,是有科学道理的哦。说来这也是一种神秘的传统文化。继续感谢我的书友们天天的票票支持。爱你们啦。)
☆、第44章 多情的端午节
朱高燧永乐二年进封赵王。因为朱棣一共就四个儿子,其中皇四子夭折,朱棣最初格外宠爱这个最小的老三。
高燧恃宠而骄,早年与汉王朱高煦谋取夺嫡,时时谮越太子。永乐七年,朱棣听闻他的种种劣迹,大怒,将一心鼓动他夺嫡的长史顾晟诛杀,褫高燧冠服,幸亏太子说情,才得免死罪。
朱棣又选择国子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辅导朱高燧。
这几年,高燧变得十分知礼守法,朱棣看着他的变化,感到几分欣慰。
此番迁葬徐皇后,朱高燧作为儿子自然也一并回京拜谒。
丧礼仪式一落成,汉王朱高煦请求留在北京,为母后多守灵几日,其实是协助兴修北京宫殿,朱棣犹豫再三,最后默许。
而这个当年一向什么事都跟随汉王的老三,却似乎对京师并不留恋,刚从北京返回南京皇宫,就主动请辞。
“我儿已有四年没有回宫拜见父皇,父皇倒是时时收到你的节礼和家信,皇子中,你最小,现在父皇看你已经长大了,何不在京城多留几日?父皇老了,也想享受一下儿孙绕膝的感觉。”
此时的永乐帝朱棣倒有点不忍心了,真心挽留这个老三。
“父皇鸿恩,儿臣没齿难忘。可是已经分封的皇子,不可滞留京城太久,回到自己封地,才是本分,儿臣恐多留一日,让然闲话,让人不安。”
朱高燧话里有话。
“谁敢闲话,谁会不安?……你二哥要留在北京,我也准了,难道还怕多留你一个?老三,你留在宫中……且过了端午再回封地也不迟。”
朱棣虽觉得长留朱高燧,也有不妥,但话已至此,不容反悔,当即拍板,让朱高燧在宫中过端午。
永乐帝传旨尚宫局,希望今年这个端午节,宫中过得热闹些。
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赐蟒衣……
收藏qubook.org书签防失联 书籍数据与原来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