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炮灰当自强 (夷陵)


  “我当然长结实了,婶儿,大家都说我像爹爹,你看我到底像不像啊?”
  杨大旺满怀期盼的问着,顾晓晓摇摇头:“我来时你爹已经当兵去了没见过,不过听你街坊邻居说,你跟你爹长的很像。”
  听到这里,杨大旺骄傲的挺起胸膛:“我爹一定是个厉害的大兵,就是娘他们不愿意我去参军。”
  杨大旺浓眉大眼搞怪挤在一起,哀愁的像个小媳妇儿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顾晓晓正要开口安慰,前院儿里桑二娘扯着嗓子喊:“小兔崽子又躲什么懒,给我滚到你师傅家去学做活。”
  听到自个儿娘在外面扯着嗓子喊,杨大旺眉眼耷拉着闷闷的说:“婶儿我先走了啊,您好好带着猫儿妹妹。”
  门哐当开了又哐当关上,杨大旺出去没多久,院子里又响起了桑二娘训孩子的声音,杨大旺哎呦呦的讨饶,求着别拽他的耳朵。
  柴房里又只剩下顾晓晓和花儿两个,花儿吃了半个鸡蛋饱了些,闭着眼睛就睡着了。
  顾晓晓空着肚子想赚钱还有离开杨家的事儿,一肚子都是愁绪,不知从哪里开解。
  论起赚钱的手段来,顾晓晓有很多,她能刺绣呢会些医术还能教书会外文,掰着指头数两把手都不够用。但这些东西,算起来也就刺绣还靠点儿谱,周围人都知道细娘手巧,就是脑子笨了些,不会画精巧的花样子。
  有谁要是托细娘做活,都会主动弄花样子,做出来的东西却十分可心。
  顾晓晓在心里比较着镇上做活的工钱,心里在计算着,到底该怎么偷偷攒下私房钱。细娘赚的钱都被杨父杨母收走了,名其名曰帮她管理以免弄丢。
  她想从杨父杨母手里将那点儿钱抠出来,是万万办不到的,到底该怎么凭手艺做些私房钱成了难题。
  柴房里放有箩筐和绣屏,小针线筐里还放下几滚丝线和一些边角料,顾晓晓将布拼了拼,发现这量刚好能做个荷包。
  她大致比划下之后,决定做一个精巧的双面绣碎花荷包藏起来,等下次再接绣活时,偷偷将这小荷包卖了换些铜元,顺便再试试能不能和对方合作。
  顾晓晓对自己的手艺是非常自信的,她相信对方不会舍得错过合作的好机会,但怕的是对方绕过她直接和杨母谈。
  她决定了,到时候一定要将丑话说到前头,对方要是把她有双面绣的手艺告诉婆母,她就再也不做双面的绣品了。
  不是顾晓晓自夸,方圆几十里内,也就她有这双面绣的手艺,其它人勉强能称得上是乡下绣娘。
  杨天籁又写信了回家要钱了,杨父杨母喜忧参半,儿子信上可是说先生非常看重他,可能会送他出国学习。
  杨父杨母可从来没肖想过这样的大好事儿,可越往上面念花钱就越多,为了让孩子在外过的舒坦些,老两口自己拼命的干活,也逼着细娘接了更多的绣活,让她挑着煤油灯干活,赚钱供杨天籁读书。
  顾晓晓就是在讨论绣样时,和县城里来的王大嫂说上话的。这里人的辈分儿乱。有刚过二十出头就被叫大婶儿的,也有四十多岁到哪里都是嫂子的。
  王大嫂就是这么一个人儿,她在玉清镇上颇有一番身份挺受人尊重,仅次于给人说亲事的媒婆。
  这还是在洋布和洋货变多的情况下,如果是以前,王大嫂这种消息灵通,能跟大户人家搭上线,给大媳妇儿小姑娘介绍活的人,在以前更吃香。
  虽然洋布洋钱袋子流行了,但玉和县毕竟不是沿海城市,真正打心底里接受洋化的还是少数。有许多大户人家,也就在革命闹的最凶时,将辫子剪了家里添了些洋东西,骨子里还是喜欢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顾晓晓技艺精湛将针脚藏的极好,拼出来的图案也好看,王大嫂很快就将她卖出了个好价钱,心中十分满意。
  王大嫂也怀疑过细娘怎么冷不丁的学会了双面绣,她在大家眼里平时总是讷讷的。顾晓晓也找好了理由,说的是家里藏着一小块双面绣,她爱琢磨,天天拿着瞧也就摸索出了些门路。
  顾晓晓没撒谎,杨家的确有面双面绣的帕子,只是手艺根本不能跟她比。为了让王大嫂动心,顾晓晓头一个双面绣荷包,只问她要了10个铜元,这几乎就是白送的了。
  普通的绣活对顾晓晓来说,毫无挑战性,以前细娘要做上两三天的活儿,她一天就能麻溜的做完。
  但傻子才会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儿,顾晓晓躲在柴房里慢悠悠的干着活,刻意控制着速度,以免做的太快导致又落下来一堆活儿干。
  吃亏就是占便宜,顾晓晓在双面绣荷包上几乎是跳楼大甩卖,让王大嫂得了个好脸深受主顾称赞,于是当有了生意,王大嫂第一个想起了顾晓晓。
  不过,这次任务不能在家做,需要到县城里去,顾晓晓对此求之不得,杨父杨母却有不太乐意。
  他们杨家的媳妇儿好端端在家待着,该干什么活嘴皮子上下一碰就行看。要是细娘上了县城,他们就不好控制,万一她在外面待野了办出丑事儿来,那该怎么办。
  顾晓晓不愿放过这个机会,王大嫂也极力劝说着,杨父杨母有些动摇。但真正让他们放下戒心愿意将细娘放出去的原因是,杨天籁又写信回家催钱了。
  儿子就是老两口的命,为了让杨天籁在外面过的宽绰,以免饿着冻着,两人还是放了人。
  顾晓晓也有要求,她提出要带上花儿一起到县城了做事,主家要管两人的饭食。
  王大嫂一口答应爽快极了,这只是小事儿,托她找绣娘的是县城有名的富户姜家。还有三个月,姜家小姐就要出阁了,她找了绣娘来,目地是打算绣嫁衣和嫁妆里的小件,以示心灵手巧。
  新娘的夫家不在本县城,但也不远就在隔壁县,杨父杨母巴不得顾晓晓随身将花儿带上,以免他们在家里还有被花儿吵,照顾着她吃喝。
  县城里要比玉清镇繁华的多,顾晓晓在街上看到了身穿蓝衣黑裙的女学生,她们一个个留着齐耳短发朝气蓬勃,眼眸清亮的像初升的太阳。
  女学生们走到哪里都是叽叽喳喳的,挺胸抬头,让人不敢小瞧了去。
  姜家挺大的,这是顾晓晓进姜宅后的体验,姜家小姐要强,她想绣出一件非常好的嫁衣,出嫁时镇住夫家的人。
  顾晓晓双面绣的手艺十分精湛,能在玉和县拔头筹,姜小姐十分满意,平时高兴了会赏赐她些银钱。

☆、第五一六章 民国苦命童养媳6

  花儿很乖巧话很少,顾晓晓干活着她就坐在小凳子上,含着手指乌溜溜的眼珠盯着她穿针引线。
  顾晓晓在干活之余,不忘将她的手指从嘴巴里抽出来。
  “脏,不能唆手指,乖。”
  花儿顺从的将手指放在小膝盖上,不一会儿又唆了起来,纯粹是无意识的行为。
  顾晓晓也是无奈,孩子还小,许多坏习惯养成后,改起来比较难。
  姜家是大户人家,家里还立着许多老规矩,时代虽然变了,但穷人日子还是那样。没有吃没有喝,谁去追求自由和科学,家养的奴才卖身契换成了抵押书,性质还是不变的。
  顾晓晓在姜府很安分,细娘长的黑黝黝的算不上漂亮,不会让后院儿的女孩子产生嫉妒,她手又巧针线活做的好,府里的丫头们还会拿糖果子来讨好她们娘儿俩,央着在旁边学两手。
  双面绣要靠灵性还要靠经验,绣活做的不够多,很难把握住其中精髓。顾晓晓也不泼冷水,谁来请教只要态度良好,没有盛气凌人的样子,她就给人指点两句。
  这年头虽然外面的学生高喊着解放,但对于穷苦百姓,尤其是女人来说,能学点儿手艺,到哪儿都能混口饭吃。
  姜家几位少爷都在外面念过书,或者正在念书,县城的消息也比镇上灵通些。下人们嘴巴碎,将听来的消息有的没的,都往外说。
  外人看来顾晓晓是心无旁骛的刺绣,对她来说,分神去听大家闲话,毫不影响干活。
  姜家只是县城里的大户人家,跟真正的钟鸣鼎食之家还是很有区别的,嫁衣和陪嫁物品满打满算也就绣了十天就弄好了。
  这十天时间,顾晓晓吃的好睡的好,又没人打骂,不仅长肉了气色也好了许多,花儿也是。
  小小的人儿几天就是一个样子,花儿以前又营养不良,这十天明显长开了些。
  顾晓晓又是欢喜又是忧,欢喜花儿懂事听话,忧虑如果不早点儿离开这个地方,她们娘儿俩还要在杨家受磋磨。
  好在,她这次给姜家小姐做的绣活对方十分满意,临了前不仅赏了她一根银簪子,还露出了要替她介绍绣活的口风。
  顾晓晓求之不得,自是感激不尽,她将姜小姐赐的簪子,转给送给了王大嫂,让她替自己向公公婆婆在姜家赚的工钱,只报给公婆六成就够了。
  王大嫂也是乡下出身,当然知道童养媳的难处,更重要的是细娘公婆可不会给她簪子和铜元。
  在玉和县里能做双面绣的,放眼望过去也挑不出第二个三十岁以前的绣娘了,细娘有这手本事,以后赚钱的地方多着呢。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