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这些东西不是很值钱,但礼轻情意重,心意难得啊!
“热情好客是我们客家人的传统,徐总就不要纠结,收下吧!”赖明见徐紫蕙犹豫,便劝道。
☆、914.第914章 番薯和芋头
赖明解释道,客家先祖从几百年前开始,远徙他乡,开枝散叶,为客天下,于是,几乎所有的客家人都记得为客之苦。善待他人、热情好客蔚然成风,早已成为客家人骨子里的一种特质。
“徐总,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只要你遇到困难,客家人总会主动向你提供帮助,不遗余力,不计付出。”赖明又说道。
“对,赖镇长就是水平高,会总结。早在二三十年前,很多人来我们村里附近的山上打柴,有些远道而来的人天不亮就赶几十里路过来,打到柴后,他们经过我们村子,有的人实在太饿,在村前歇息,我们都会把他们叫进去家里吃饭。”牛牯大叔似乎为了验证赖明的话,开始举例。
“大叔,你们都不认识那些打柴的人吗?”
“哪里认识哟,出门在外,谁没有一点困难。而且,当时大家吃的无非是米饭,菜都是自己种的,无非就是家里每个人少吃几口,匀一点出来。”
“是啊!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每天中午家里都吃番薯芋头,根本就没饭吃。”水生也接过话去说。
胡小可笑笑,对着长生大哥说:“大哥,我可是很喜欢吃村里的番薯和芋头呢,谢谢你们这么有心带这么多过来。”
原来,上次胡小可他们一帮驴友去到村里时,不知是谁提议,在山脚煨番薯吃。有人拿了二十元去村里买番薯,谁知这二十元竟买回半麻袋番薯,热情的村民还送了一些芋头,说芋头煨着吃更香。
那一次,胡小可他们在山脚一个背风的地方,挖了一个大坑,拾了一些干枯的树枝,煨了好多番薯和芋头,直把大家的肚子吃得滚圆滚圆的。
番薯的那个香啊,让大家终生难忘。
现在看到屋子里堆了这么多番薯和芋头,勾起胡小可很多美好的回忆,她甚至也想着,过些天,也去镇政府附近煨一次番薯来吃。自己动手煨的番薯,总是觉得味道特别香。
“姑娘,这个白果,是我们山里的特产,剥了外面的壳,用来煲汤,可是很好的味道,听不少城里人说,白果还有那个啥降三脂的作用。不过,白果的保管,你也要放到冰箱里去保存才行呢!”
“这么多白果啊!那我们要吃到什么时候?”
“没事你们就多煲汤喝,反正你们上班应该没有我们这么忙。你们可以买点排骨煲汤,或者是老鸭煲汤,味道也挺不错。”
“谢谢大叔,谢谢大家。”
关于仙姐岩的白果,胡小可也早有耳闻。白果在当地算是公孙树,因为白果的生长很缓慢,从一棵小幼苗到结果,可是要几十年时间呢!因此,爷爷种下的白果,可能要在孙子一辈才能有白果收成。
也不知是从什么年代开始,仙姐岩人开始种植白果树。而且,这一种,就在当地形成一种习惯,不少人都喜欢在村前屋后种上几棵白果树,长年累月,仙姐岩的白果树竟成一定规模。
☆、915.第915章 最好的白果
说来也怪,上次胡小可来的时候,就听蔡琳介绍说,南丰县其它地方的白果树结的果,都带着些许苦涩的味道,唯独白龙镇的白果,是清甜的,用白龙镇的白果煲的汤,更是鲜美。
因为仙姐岩的村民外出打工,有人带着家乡的白果到外面去煲汤喝,工友喝过仙姐岩的白果煲的汤后,觉得味道特别好,不少人竟要买仙姐岩的白果。
这么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仙姐岩的白果靠着口碑,在市场上打开一片销路。超市里的白果只是卖十元八元一斤,还鲜有人问津,可仙姐岩的白果卖二三十元一斤,还是很畅销。
蔡琳告诉胡小可,白龙镇的干部送礼,就很喜欢去村里买一些白果来送。白果虽然价钱不贵,但味道好,大家都喜欢。一时之间,白龙镇的白果,成为当地送礼最拿得出手的礼品。
大家坐着闲聊,胡小可便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白龙镇白果的一些事告诉唐君霈和徐紫蕙他们,让他们对白龙镇的白果也有一定了解。
“小可,你说得这么好,要不我们今天中午就喝一点白果汤,我还真的有点嘴馋呢!”
一听徐紫蕙说想喝白果汤,牛牯大叔马上抢着说:“好!今天中午就去我家吃饭,我马上让我家堂客去抓只老鸭来煲汤。”
说完,也不等徐紫蕙等人点头,牛牯马上拿出手机,给自己的堂客打电话,让妻子马上用老鸭煲汤,其它的菜,等他回去再弄。
牛牯大叔这么热情,徐紫蕙要推掉也难。都说盛情难却,这饭,一定得去吃。大不了自己以后赚到钱了,才村里做点公益事业。
“那我也就不客气了,谢谢牛牯大叔。”
“瞧你这闺女,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如果真的要说谢,还是我们应该感谢你们呢!如果没有你们,恐怕我们村里的茶园现在还没人去摘茶叶呢!”
赖明俯下身子,拿起一捧白果来看,只见白果粒粒饱满,都快有拇指大小,心里暗暗想到,仙姐岩的老乡还真舍得,这些都是一等一的好白果啊!
“徐总,你看,这些白果,个头好大,我在白龙长大,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白果。”
“赖镇长,徐总和小可他们是我们村里的贵客,我们当然要把珍藏着的最好的白果拿出来送给他们,这样才能显示我们的诚意嘛!”
长生的话不多,但说起仙姐岩的白果,他是感到很骄傲的。
自从白龙镇的白果打开销路后,南丰其他镇也都向分一杯羹。可是,其他镇的白果,无论用来煲什么汤,都没有白龙镇的白果味道好。
更奇葩的是,前一任南丰县的县委书讠已,听说白果满树是宝,白果叶可以做茶叶,白果的果实可以煲汤,便在一些平原地方大力发展种植白果产业。
这些白果当然不是那种“公孙树”的白果,而是经过嫁接改良后的白果树,只需三五年时间,就可以结果,乃至产生效益,造福村民。
☆、916.第916章 念歪经
为大力发展白果产业,当时县里还要每一个干部都参与进来,每人“认购”三棵五棵白果树,“认购”一棵白果树就要一百元。做了领导的,更是要“认购”十棵八棵。
当时的县委书讠已在大会上激情慷慨地说:“今天借一勺水,明天还大家一桶油。这是一项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事业。全县的每一名干部,都要参与进来,一个都不能少。”
为此,县里还成立专门的白果种植领导小组,在某个乡镇的几座山岭上,大种特种白果树,还美名其曰“十万亩白果林”。
几年后,那些白果树是长成林了。可是,那些白果林结出来的果实,却是苦涩无比,根本不能实用。
县里投巨资办成的白果茶叶厂,据说是和很多高校合作,是高科技产品,有国家专利,但却得不到市场认可。除了县领导拿着一些作为礼品送人外,推倒市场上根本没有人买。
前任县委书讠已早已提拔到市里去做更的领导,县里干部那些投资到白果林的钱,哪里还有什么回报,毛都没有。
不过,很多想想,每个干部最少的花了几百,最多的花了千把块,大家都拿不回来,也不好去投诉,谁敢去投诉政府,还有市领导?除非是吃饱撑的,因此,个个只好自认倒霉。
赖明在办公室和徐紫蕙他们说起此事,深有感触地说:“徐总,说实话,我们政府干部的威信,在群众中,几乎没有。特别是涉及到种植养殖的,你去动员村民的话,根本就没有人听我们的话。”
“政府的职责,是为群众提供政务上的服务,如果从上到下的政府都去搞经济,那还要我们企业来干什么?”
“对,徐总说的这话真的好对。好像仙姐岩的茶叶,你们一来操作,茶叶卖出去了,大家心里都记得你们的好,连土特产都送过来了。”
大家在感叹时,邓一武也插了一句话过来:
“我们基层干部的苦,能有谁清楚啊!县里当时大力发展白果种植时,我是在另外一个镇做副镇长,主管农业。当时农民就笑话我们,如果这样种白果可以发财的话,早就有人去种,还轮得到政府来提倡吗?其实,我们也是对这种做法持有保留态度,可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们下面的干部,只有执行的份,哪里还敢对上面的政策说半个不字。”
“邓书讠已,那你当时不是觉得心里很憋屈?”
“是啊!当时县里的领导也觉得这种新鲜事物下面肯定无法接受,因此在下达‘认购’任务时,就明确地说,各镇各单位要把大力发展白果种植产业当做ZHENGZHI任务来抓,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我们虽然心里不理解,但不得不去执行。”
邓书讠已的这些话,可以说是说出他的心里话。如果不是徐紫蕙他们在白龙镇投资这么大,真正帮村民致富,这些话他可能永远也不会和徐紫蕙说。
☆、917.第917章 首席茶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