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怒,总得让你看看是什么样的。
反正随着大周商人撤离东突厥,东突厥一天比一天乱,很多人都闹不明白为什么会乱起来。
可是乱了就是乱了,哪怕东突厥派出兵马,一时半会儿的总是不能够镇压这些乱。
而且两国大战在即,有时间派兵马震慑国中的纷乱,对外呢?
外面,李初带了兵马前来,只是陈兵在外,任由城中的百姓怎么闹,官兵怎么吵,他们就是不进攻。
就那么派着兵马守在东突厥的城外也不和东突厥开战,有人就纳了闷了。
“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就不攻城略地呢?”东突厥现在内乱不断,正是他们动手的大好机会,一举灭了东突厥都有可能,怎么李初就是下令不许他们进攻?
小兵的嘀咕正好被前来巡视的将军听见了一个后脑勺拍了一巴掌,“不懂的事情就不要乱说,你是阵前杀敌冲锋的小兵,公主是什么人?那是运筹帷幄的大元帅。”
“再是运筹帷幄的大将军,也不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把东突厥打的屁滚尿流。”虽然挨了一记巴掌,但是小兵却愤愤不平的提出问题来。
“虽然年轻,会思考,不错。”巡营的将军又想一个巴掌拍下去,没想到一道女声传来。回头一看,正是李初。
注意到李初,更注意到李初旁边跟着的一群女兵,要说这一次也是新奇,李初领兵而来,更是让她们与诸军兵马一道出兵。
看起来,这些女兵好像和他们没有什么两样。
“公主。”巡营将军连忙和李初见礼,其他人也都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定公主,赶紧跟着见礼。
“不必多礼,我只是四下看看。想必和你一样心存疑惑的人不少,既然如此,就让大家都过来,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只围东突厥的城池,却没有趁东突厥内乱的时候进攻东突厥?”李初面色柔和,一派和气,对于别人的质疑,李初也没有放在心上,反而也想趁这个机会让大家知道她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派兵马攻城。
“公主做事自有公主的道理,我们这些人只要听从公主的安排,一定能够打胜仗。”巡营将军很相信李初,因为李初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在他们这些将军的脑子里牢牢的刻着一句话,听李初的准没错。
李初挥挥手,“这可不行,虽然诸位都是将军了,但也应该多想多问,不懂的就应该问,我虽然是元帅,执掌三军,可能有时候也有想的不周到的地方,那就靠你们帮我指出来。”
如此谦虚求学的态度,让不少人都暗暗心惊。
李初觉得还不够,扫过在场的所有人,诚恳地道:“正所谓一人计长,两人计短,天下间的事,不是说像我们这样统御三军的元帅就能把天下的所有事都能想得到。否则的话,朝廷怎么会要那么多的官员,又怎么会设下各种各样进言之法,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把我们都没有发现的问题指出来,提醒我们,好让我们可以改正。”
“那么敢问公主,为什么我们一直围在东突厥的城外,却不曾进攻?难道东突厥还有什么兵马是我们比不上的?”被李初一通忽悠,方才就心存疑惑的小兵,这个时候迫不及待的追问。
“有句话应该这样子说,如果自家的兄弟打起来,没有人对付他们,只是冷眼旁观,看他们打,或者是说几句煽风点火的话,一定能够让他们兄弟越打越厉害。反过来,他们兄弟二人才动起手来,却有人想来抢他们的家产,杀他们兄弟俩,那么这个时候他们绝对会一致对外。”李初举例说明,简单易懂。
小兵立刻明白了,“现在东突厥内乱就相当于他们是两兄弟在打架,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进攻,他们会立刻休战一起对付我们。”
李初点点头,“不错,正是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陈兵在城外没有动,不是为了震慑百姓,而是为了让东突厥的官员心生惧意,不管他们做什么,都得小心谨慎。因为我们只是一时不动手,不代表会一直不动手,万一要是我们突然动手,完全可以打得他们措手不及,他们会不害怕?”
就算现在东突厥忙里忙外,就想平定国中的动乱。也一定会把大部分的兵马都用来监视大周的兵马,生怕大周会在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忽然就攻打他们的城池。
这样一来,就会让他们的兵力分散,想要迅速平定内乱更难。
好吧,就让他们自己打,打的越激烈越好。
打到最后精疲力竭,他们就不会再想和大周动手。
“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不是东突厥对大周虎视眈眈,我们又怎么会兴兵前来?来了,就要让他们牢牢地记住一个道理,别管他们和多少国联手,大周都不是他们可以打主意的。不犯大周便罢了,犯我大周者,诛!”一个诛字十分霸气,听得在场所有的将士热血沸腾。
李初又恢复方才的温和,“所以不要觉得你们守在东突厥的城外,没有和东突厥的人交手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干。你们站在这里,守在这里就已经是对大周的守护,百姓的守护,你们是大周最值得敬佩的人。”
世人对于军人的轻视,不仅仅是因为认定军人粗鲁,也是因为以前的军人,他们总会欺压百姓,就算他们是从百姓中来,但是带领他们的人总会带着他们做些伤害百姓的事,一来二去,恶性循环。
可是李初见过最可爱的人,见过那些备受百姓推崇的军人,也希望手下的这些兵马,最后也能够成为百姓最信任的那群人。
所以军中规矩十分苛刻,对于百姓的要求,也希望他们可以把这些军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保护爱护着。
这么多年来算是有些长进,哪怕李初没有经常在军中,可是一次两次的领兵李初都会严立军法。
上行下效,李初第一个要求的就是军中的将士,让他们务必要做到李初立下的军法,否则的话,依军法处置,一个都不会轻饶。
难得出兵打仗如此悠闲,李初和眼前的这些将士坐在一块儿,讨论起许多事情来。
本来为出来打仗却没打着不高兴的将士,听着李初絮絮叨叨的说起许多事情来,反而觉得李初说的这些事比他们立下战功,更让他们高兴。
到了最后留在洛阳中的东突厥使臣,给大周送上了所谓的降书,愿意世世代代与大周称臣,岁岁进贡,希望大周能够撤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是打仗的最高境界。消息传到洛阳的时候,看着东突厥的使臣送上来的国书,武媚娘自然高兴,同时也觉十分的惊心。
以为李初不过是一句玩笑的话,没想到李初既然真的做到了。
陈兵在东突厥的城池之外根本没有射出一支箭,可是东突厥求和认输了。
真正让武媚娘心惊的是李初背地里对东突厥的一番操作。
不能否认李初绝对是个擅长把握时机的人。东突厥这么多年和大周商贸往来几乎都叫李初一步一步的掌握在手中。
李初就等着东突厥有一天以为自己羽翼丰满有资格和大周叫板,那个时候,李初就会亮出她在突厥所有的筹码,让他们看得一清二楚,究竟他们有没有资格和大周叫板?
事实证明,东突厥确实高估了自己,小看了李初和大周。
他们以为现在是武氏的天下,再不是李唐的天下,就算李初依然活着,成为大周的宰相,也绝对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大权在握。
让他们心生忌惮的是李初,如果李初不足为惧,那么他们就能够一击出手夺取大周的城池。
大周这样的繁盛之地,谁能不动心,谁能不想打它的主意,想是一回事,能不能打到更是一回事。
事实证明,东突厥确实没有这样的本事,国中内乱不平,更有愈演愈烈的架式。
想灭别人的国不成,反而让自己的国内乱不停,东突厥的贺着可汗清楚,如果自己再不服软,那么李初绝对会等到东突厥自己耗死自己,然后再一举出手灭掉东突厥。
到那个时候,东突厥毫无还手之力,李初轻而易举的就灭了一国,多好!
所以东突厥的可汗当机立断,赶紧让还在洛阳的使臣,立刻向大周递上降书,并且表示愿意进贡。
这样识趣的东突厥让武媚娘很满意,同时却也告诉她们,这场战事如果想要让大周退兵,那么他们得亲自去和安定公主商量。
东突厥既然害怕李初至此,武媚娘岂有不利用一二,让他们更害怕李初的道理。
东突厥的使臣只能把消息传递回东突厥,让东突厥的可汗再派使臣前往边境拜见李初。
李初一点也不意外,东突厥的动作如此利落,见到他们的时候也是满脸笑意。
“没想到与东突厥交好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自己和你们可汗算是好友,应该不会有兵刃相向的一天,终是人算不如天算。”招牌的笑容只是让人以为李初是个好欺负的人,实则李初从来不是。
一开口,明朝暗讽,不过都是指责东突厥背信弃义。贺着这位可汗,当年能够成为可汗有李初的帮忙,如今羽翼丰满,既然就想对付李初,想要侵占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