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军民齐心协力积极重建家园,恢复农田,前两日也终于赶在春耕结束前把秧苗都种了下去,如此今年的收成便有了保障,百姓不会饿死,也不用倚靠朝廷的赈济粮食。
说起来锦州的百姓可真是让慕荣好好地感动了一把。先前那些抛下瞿庸一个人跑掉的县官们好似也突然开窍了一般,大家集体向慕荣保证,只要这秧苗种下去了,到秋收时他们一定能按时按量向朝廷缴纳皇粮,不给朝廷增添任何负担。
慕荣也亲自到田间去巡视过插秧的情况,百姓都忙得热火朝天,善良朴实的子民见着他们未来的君主,大周未来的希望,一个个都激动不已,纷纷拜了又拜是谢了又谢。
大家都说大周新立,正值艰难时期,他们不想成为国家的负累,他们能做的就是自力更生,不拖累朝廷,还希望秋收时他们上缴的这一点皇粮多少能对朝廷有所帮助。
百姓的真诚和善良令慕荣感动不已,触动颇深,因为这便是他守护的意义之所在啊!
此外,慕荣还在盂县北戾山高处建了一座千人冢,以纪念此次锦州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除去以上这些,最后只剩下一件比较重要的大事,就是朝廷下旨要求的北境新关隘和新关城的修筑。
慕荣与郑淳商议过,也请了相关人士勘察过地形,并已上报朝廷,议定在盂县以北、戾山口筑新关口——砺阳关。
待砺阳关建成,便能扼住北魏连通大周的南北要冲,同时在边关原有村镇基础上改扩建,修筑一座防御能力强的新关城——砺城,主要用于戍边军队驻兵。
待春耕结束、八县百姓生活回到正轨,郑淳便会征发民夫与羲庭军将士一同修筑新关和新城。
如今,这里的一切军政事务都料理得差不多了,慕荣自然也就该回京复命了。
本来他是想一个人悄悄地走的,谁知正在忙春耕的百姓不知从哪里听到的消息,能赶来的都赶来送行了,一个个热泪盈眶、千恩万谢、祝福送远的,场面颇为壮观,感人肺腑。
慕荣仍令明剑领紫耀军援兵回鄢都,欧阳烈和陆羽陪他一道回京,加上随行的一百紫耀亲兵,一行人就这样踏上了返京之路。
当然,随慕荣一同南下的还有暗中保护他的几个司过盟亲卫队,其中就有龙吟和云影的小队,而仍旧困在刺史府邸别院的慕篱只能在这座特殊的牢笼里远远地在心底为兄长送行。
昨日深夜,云酆代替战后便立刻奉命赶往燕州调查欧阳烈之事的云殁去向慕荣请罪,自然是为那日城北之事。
对于慕篱,他们愿替他分担罪业的这份心,慕篱懂,但却不曾说过什么。
他们都明白,慕篱这显然又将一切罪责都揽到了自己肩上。他们知道他就是这样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揽却又什么都往肚子咽的性子,也就随他去了,而他们能做的就是默默陪伴,用心守护。
至于慕荣,毕竟与慕篱不同,今后他们难免还会有更多与慕荣打照面的时候,如果不解开这个心结,怕是会影响他们今后的行动。
按道理来讲,作为平日里一直负责慕荣与慕篱之间联络沟通的桥梁,云殁在离开锦州之前就应该先去跟慕荣请罪并说明一切的,然而一向以冰块著称的云殁这次竟然怂了,没跟慕荣打任何招呼就直接走了,弄得云酆很尴尬,只好由他出面去见慕荣了。
然而云酆见过慕荣,并与慕荣一番深谈之后才发现,他们的想法多么肤浅。
慕荣其实明白,云殁若是想来见他,就算他有任务在身,也还是来得及见他一面的,但他没来,说明他心中其实是有芥蒂的。
当日城楼上发生的一切,或许当时他表现得相当疯狂,毫无理智,但事后他很快就想明白了,除了郑淳的哪一箭,其余三人一定是司过盟的人暗中出手。
虽然对他来说的确很残忍,但当他冷静下来后就立刻想明白了一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郑淳和司过盟的选择是正确且唯一的做法。
尽管他不能违心地说心里一点芥蒂也没有,但只要给他点时间消化,这点芥蒂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好比事情过去近一个月的如今,其实他心里已经看开了,倒不如说,他非但不应该怪他们,反而应该谢他们。
若非有他们在,或许自己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了。
而独孤盟主更是一次又一次地救他于危难,并在他的精神和意志都彻底被摧垮、完全丧失斗志的情况下暗布奇局,力挽狂澜,顷刻间便将如此惊人的战功送到了他手里,他还有什么理由去怨人家,责怪人家。
而他究竟又有何德何能,竟能得遇这样一位虽只一面之缘却早已被他视为知己的人相助,不过数日间便将原本默默无闻的将门之子打造成了大周英明神武的长平侯,此恩此情,他慕荣究竟要怎样才能报答!
然而云酆只回了他一句:“君侯只要记得我们有相同的抱负即可,有朝一日君侯荣登九五,盼君侯能还天下苍生一个太平盛世,这便是您对我们盟主最大的报答了!”
云酆话已至此,慕荣还能说什么呢,他唯一能给的便是自己的决心。
“若真有那一日,慕荣向天立誓,必将不惜一切弭乱世烽火,安天下万民,还苍生一个太平盛世!”
第217章 逆行无悔(上)
五日后,慕荣一行终于抵达京城,正好赶上柴素一等四人的大祭。
慕氏父子终于再相聚,在太常寺的主持下和文武百官一起在景福宫举行了盛大的祭祀。
再见已安置妥当的至亲灵柩,慕荣难免又伤心自责一回,换上了常安事先备好的素缟麻衣,决意为慈母、亡妻、幼儿守灵直至出殡。
虽然晚了些,可他还是想将他能做的都补上。
大祭之后,百官方齐至乾阳殿朝议,内容自是关于锦州之战的。
慕荣也如从前的慕谦一样,将所有功劳都请给了全军将士和锦州州府及各县官吏。
慕谦结合之前郑淳的奏疏,当朝下旨,对守土有功的羲庭军上下和锦州各级官吏都一一封赏。
其中,特别追封盂县一战中壮烈牺牲的县令瞿庸为开国县侯,并将其牌位供奉于烈武堂,供百姓世代祭奠瞻仰,同时厚赏瞿氏族人,选拔瞿氏青壮参军为将或入朝为官,予以重用。
赏完了,那自然就轮到罚了。
慕荣也不推诿,十分坦荡豪迈地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请罪,绝不让慕谦难做。
他说锦州之围虽胜,但大周军纪国法不容藐视,他未得诏令擅自调兵是事实,理当受罚,但一切皆是他一人之过,紫耀军全军将士都只是听他命令行事,他愿一人承担所有罪责。
慕荣此言一出,在列群臣再一次被慕荣的魄力、气度和胸襟折服,纷纷为他求情。
大家都说非常时期当事从权宜,君侯以悬殊于敌军三倍的兵力,不仅守住了大周疆土,令锦州八县三十多万百姓毫发无损,还全歼了魏竘十万联军,缴获战利品无数,如此功绩足可抵消他擅自调兵之过。
总的来说,大臣们的意见还是基本一致的,除了某些心怀忧惧之人。
慕谦身为主君,自是不得不在意臣子的观点,尤其是某些位高权重者,因此他特意询问白崇的意见。
白崇掂量了一下,终究还是附议了群臣的意见。
因此,慕谦最终判定功过相抵,紫耀军上下不奖不罚,以示公允。
这便意味着,紫耀军上下都没有任何封赏,慕荣的任职也将维持不变,不会回到京城。
有朝臣为慕荣抱不平,慕谦却坚持当初在乾阳殿中的诺言。即便慕荣此番建立不世功勋,但他违背了朝廷规定也是事实,功过相抵,故而对他不奖也不罚。
慕谦这一招以退为进又为慕荣大大地俘获了一波民心,令朝堂上原本对他心存质疑的许多官员都心悦诚服地倒戈,慕荣在人们眼中虽非太子,却早已胜似太子。
慕谦怎会看不出,白崇的附议终究还是有些勉强的,且极其担忧他会自此将慕荣调回京城,只是碍于群臣他不好再出言忤逆。
大周立国未久,正是需要稳定朝局、巩固人心、团结一致的时候,白崇地位举足轻重,慕谦纵有心偏袒,却也不能无视这些心有芥蒂的老臣旧将。
而慕谦之所以没有封赏慕荣,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私心不愿慕荣这么早就卷进京城这个龙潭虎穴里,不希望慕荣过早成为众矢之的。
此番北境之险,慕荣取得如此卓越的功绩虽是值得高兴的,但高兴之余他也不免会担忧。
如今他们父子已成为各地诸侯和乱世诸国的目标,慕荣从前没什么显著功绩时还好,可如今他这一战立威,名扬天下,那就免不了会引起这些人的注意。
他是打从心底不愿慕荣这么早就成为他们的目标,他希望在自己还能撑下去的时候尽可能地替慕荣承担一段时间,毕竟现今那些人最为忌惮的还是他慕谦。
除此之外,他也不希望慕荣这么快就被身份地位束缚。
他希望慕荣能接受更多的历练,取得更多的战功,在军中的地位更加牢固,更加得民心,届时再确立他的储君地位便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