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分之一的人口也不是小数目,自不可能把他们都聚到一起来听自己授课,人太多了容易出乱子不说,他的声音没那么大,讲话大家听不清。
一次汇聚两三千人,只要场地合适,他再大点声音,大家也差不多能听清楚了。
杨恭仁一听,很快就懂了他的意思,他略一沉吟,觉得这法子不错,便一口应了下来,着人去督办。
“魏大人,这些百姓不是朝官,他们......”杨恭仁吩咐完僚属之后,又忍不住小心的叮嘱了魏征的一句,生怕他把朝堂上的脾气带到百姓那里,那样可就糟了。
“放心吧杨大人,这事真办砸了,不仅你没好果子吃,本官也没好果子吃,你我现在可谓是荣辱一体,我心里自有分寸。”魏征瞧得颇为无语,难道自己在这些官员眼中就是洪水猛兽?如此可怕?
杨恭仁听了他的话,又想起他曾在外地办事的功绩,逐渐安下心来,也对,魏大人对皇帝和百官是相对严厉了些,但对普姓似乎还不错,他既然敢接这个差事,想必不会乱来。
他抱着这样的心情,给魏征安排了第一次授课,朝庭刚打了胜仗,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杨恭仁的告示贴下去之后,响应者踊跃。
杨恭仁头一回听魏征授课的时候,直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从来不知道耿直刚硬,忿天忿地的的魏大人竟还有这样幽默接地气的一面。
待他回神之后,悬着的一颗心彻底放了下来,直到这一刻,他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派过来,这魏征,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这人能迅速的在不同环境和对面不同人群的时候调整自己的角色。
普通的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太过华丽的辞藻和官方语言他们听不懂,可魏征这家伙硬是将一套民族大团结的官方理论和说词,化繁为简,用最通俗和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倒给了老百姓。
他讲话的方式,既风趣又幽默,法理并用,同时还能引用诸多老百姓喜欢的哩语和同理心,字字句句都能说到老百姓的心里去。
胡人这边,因为他不太会说胡说,就找了个精通胡汉之语,为人又灵活通透的读书人帮着做翻译,每一场话他讲完之后,都能收获如雷般的掌声。
在他耗费了十余日的时间,几乎与各坊的百姓都讲了一遍之后,再加上牧守杨恭仁在旁不断的向大家保证,长安城内的胡人和百姓间的矛盾基本解决。
魏大人经此一战,名声大噪,民间百姓提起他的时候,无不竖根大拇指,赞上一声好,而朝堂之上的同僚,看他的目光则多有古怪。
无它,魏征在民间演说和朝堂上的办事风格差异实在在大了,若把朝堂上的魏征比喻成铁面无私的诤臣,那么在百姓和胡人面前讲道理授课的魏征则像那舌灿莲花的神棍。
因为这么个事,每当魏征在朝堂上再次和皇帝顶缸的时候,大家伙看他的眼神就颇为怪异,即想笑又不敢笑的模样,忍得很是辛苦。
魏征当然知道他们的心事,自从他接受去帮皇帝解决这件事开始,就知道会有这种结果,对此只能扮高冷,木着脸视而不见。
李世民则瞧得暗笑不止,心情分外愉悦,自魏征以内阁身份正式参与朝事以来,李世民没少当面被他噎得下不来台的经历。
虽然李世民知道很多事魏征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并不曾真为此生过他的气,可他身为皇帝,被大臣这样不给面子的忿,心里多少还是有几分怨念的。
如今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既能出气,又能完美解决胡汉融合之事的机会,李世民自然不愿错过。
待魏征凯旋归朝之后,李世民笑眯眯的对他道了一句:“玄成啊,你果然是不负众望。”
“经此一事,想必过不了多久,你魏大人上能忿君,下能抚民的无双辩才之名,就能传遍天下了。”
“......”魏征。
第二百七十八章 如花胡姬
新迁入长安的胡人与当地百姓的矛盾问题解决了,李世民派遣出去、到各地督导征粮的钦差也传回了喜讯,即征粮颇有成效。
钦差卫队中的武将都是刚从沙场上回来的将军,这些人一身杀气,威风凛凛。
地方官就这么被他们盯着,都感小腿打抖,又哪敢违抗圣命,自然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征粮了。
至于那些与官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豪强,在前程面前,他们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还有那些横惯了、不怎么把本地官放在眼里的刺头,嗯,没关系,往日我奈何不了你,现在有对付你们的人在,你们若敢横,正好趁此机会把你们给一锅端了……
总之,在皇帝的铁令之下,这些钦差下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收获都相当不错,筹到的粮食比之前半年加起来还多。
眼看着就到五月底了,再过几个月就到了秋收时节,有他们征回来的这些粮差不多也能度过难关了,对此,李世民自是深感欣慰。
不说宫里的事,但说民间,大唐古长安的布局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略加改动扩建而成。
长安城分为东西二市,一百零八坊,这一百零八坊根据周易卦位分布排列,环环相扣,坊坊相连,一圈圈向外扩开,形成一个巨大的八卦阵,拱卫宫城。
长安的东边多为勋贵官员的府邸,西边则多住的是商贾和百姓,故,大唐的长安又有东贵西富的说法。
今春迁进来的数万胡人,除了极少数入朝为官的突厥贵族进了东市之外,其它人都安置在西市。
长安城突然迁进了这么多胡人,不仅是百姓不习惯,京都的勋贵官员们也不习惯。
这胡人不仅是风俗与汉人不同,相貌也与大家差异很大,大家突然间看见这么多异域面孔在眼前晃动,实在有些不适应。
不过随着朝庭三声五令要求大家和睦相处,汉胡相亲,不许闹事,再加上魏征连续大半个月口灿莲花的劝导,大家也就逐渐收起了敌视和偏见,慢慢的接受了这些胡人。
而胡人呢,他们远离家园,突然来到陌生的长安,心里本就十分忐忑,只要当地人不找他们的茬子,不故意欺负他们,他们是绝不敢胡乱生事的,一时间,长安城的秩序恢复了正常。
胡人的男子大部份人都长得很粗犷,长得好看的当然也有,相对数量较少。
女子则有些两端极化,好看的高鼻碧眼,雪肤花貌,充满异域风情,好看得不得了。
不好看的,则十分普通,因为此次南迁的胡人中有许多相貌出众的年轻胡姬,长安城的商人看到她们,眼里自然而然的就冒出了无限商机。
干什么呢?当然是开乐坊,乐坊是古代最赚钱的行当之一,这么多的异域美人,若不加以利用,简直就是暴珍天物!无数商人暗搓搓的筹谋起来。
只不过这些胡人进来的时候,官方就下了严令,在他们没有触犯律法的时候,不得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些美貌的胡姬数量虽然不少,若她们不愿进乐坊,商家也没什么办法。
还有就是,胡人也有很多经商者,他们同样不缺泛商业头脑之辈,这些商人大多人都了解中原文化,也知道中原文人雅士们的喜好。
为此,这开乐坊的念头,绝不止汉人有,胡商同样有,这些胡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依仗朝廷对他们的优待政策,跑到官府请求,希望胡姬要入乐坊,除了官坊之外,只能入他们胡人的乐坊。
汉商一律不许私下招揽胡姬从事乐坊一类的娱乐活动,官方好不容易解决了汉胡双方的矛盾,自然不会在这事上多计较,很快就准了他们的请求。
汉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是气的吹胡子瞪眼,不过对于经商的人而言,这条路不通,他们自然会想其它的路子。
大唐初年国库空虚,一直很缺钱,缺到什么程度呢?嗯,就是官员们的薪响多是以粮米布匹等特代充,至于钱,那是很少有机会拿的。
不仅如此,在大唐初期,很多外地的官员连粮响都不能正常领取,朝廷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贞观四年。
国家穷到这个地步,户部为了增加收入,自然是要想方设法开辟财路。
怎么开呢?自然是找外面的商人合作,以官府名义入股,由商家出资,大家合作,从事一些不违反律法的生意行当,利润均分,乐坊就是其中之一。
朝庭有这样的需求,商人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你们胡人不是不许胡姬入汉人私坊么?
没关系,我们与官坊合作,营业官坊,他们可不信以官方现在缺钱的情况,会推开这种送上门的财路。
就这样,贞观四年七月的时候,长安城康乐坊四周突然间多了许多家乐坊酒肆,这些乐坊酒肆有胡人开的,也有官方开的。
镇门面的清一色的都是貌美如花的胡姬,一时间,长安城的士子勋贵,商贾豪客们对此趁之若鹜,好不兴隆。
相似小说推荐
-
卿卿与我开太平 (大茶娓娓) 2019-04-24完结1740 6223世言,国有无双,谢有佳郎。谢家嫡系中,长女为后,二子为将,三子是个尚书郎。唯一幺女,玉石...
-
清宫宠妃 [金推] (小琉花) 晋江金牌推荐VIP2019-06-22正文完结4382 14369钮祜禄绣玥被送进宫,只封个七品的答应。她家道中落,相貌平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