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二爷静听沈桓低声禀话:“冯司吏名唤冯渊,在县衙中是个誊抄文书的小吏,月俸三石米,得三百八十钱。除长子冯舜钰外,膝下还有一子,去年又生一女,其妻刘氏靠浆洗缝织贴补家用,另秦仲与冯渊是连襟,每年也会捎人送银两或粮食等物。冯舜钰萤窗雪案数载,成满腹锦绣,府学师从大儒方先生,后院试得案首、获廪生之名。”
沈桓顿了顿,见沈二爷眉微蹙,心里一蹬,忙又道:“冯舜钰原养在肃州朝南百十里处,一个唤沉香镇的村子,同冯渊的岳母生活,五年前他岳母染疾病逝,冯舜钰才得重回肃州冯家。听邻里街坊说,这冯舜钰性子古怪,整日里窝在房中不出,难得见其一面。且他长得肤白水目朱唇,冯司吏一家却肤色漆黑,眉目粗糙,是半点不像,便有传言鹊起,或许是秦院使偷养在他家的子嗣也不定,某次有人欺辱冯司吏,当面把他取笑,听闻老实人发了驴劲,把那人揍的三日不下床……”
沈桓说不下去了,他直觉沈二应不爱听这些。
半晌听沈二爷沉吟问:“可去沉香镇查过?”
沈桓颌首道:“在那待过数日,虽说是个村子却只有六七户人家,每户相隔甚远,虽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不曾查出什么。”
沈二爷朝后倚在椅上,微阖双目,默了默才平静道:“你退下罢,让徐泾二刻后进房来。”
沈桓不敢再叨扰,作揖转身离去。
这个局做的简直天衣无缝,真是让人查无可查。
冯舜钰却忘了,天衣无缝做到极致,便是欲盖弥彰,反更令人生疑窦。
沈二爷站起身至窗前,秋意凉薄生烟,直往人怀深处钻去,他深深吁口气。
他知道冯舜钰是谁了。
……
一大早,舜钰绾淡蓝儒巾,着簇新青布襴衫至布政司衙门口,已有百十名新中举人,乌压压占了半条街道。
昨落了后夜雨,衙前青石板路湿漉漉的,秋苔滋生斑驳,有人不慎跌了跤,好心情顿跌去一半儿。
舜钰穿着黑底白边皂靴,慢慢走的小心,魏勋此次秋闱也新中举人,与几监生从她身边嘻笑过。
“恭喜凤九高中解元。果然身怀长物者,皆不是凡人。”魏勋假模假势的朝舜钰拱手,旁的人挤眉弄眼等好戏。
舜钰若无其事的装傻:“也恭祝魏兄得一百三十五名中举人。”
一共中举的就一百三十五名……
周围听入耳中的人,哧哧低笑起来,魏勋脸色忽红忽白,好不羞愧,倒是他身边的张步岩,跳出来说:“这有何可笑的?榜首是举人,榜末亦是举人,无什么差别。区区秋闱而已,何必太过在意。”
这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舜钰打心眼里鄙蔑他,神情更为冷淡。
恰也有慕她才能的举子们围簇过来作揖寒暄,遂不再将张步岩等人搭理。
魏勋瞧着舜钰远去,心中嫉恨难忍,一把拉过张步岩,劈头问:“你与冯舜钰同乡同窗,可曾同溷厕,见过他那长物没?”
“这倒不曾。”张步岩惴惴答,他素日里只知勤奋苦读,岂会去干窥同窗浊物此般勾当。
魏勋拍手恨道:“只怕他那长物徒背了虚名。今在众人前,胆敢另我难堪,我必让他身败名裂。”
转头问仆子:“京城里谁画春画儿最得意?”
那仆子忙笑禀:“自然是春申画馆里的唐六公子,只是请他画春画儿,却是索资不菲,并且……!”
他凑近魏勋耳边,低声嘀咕,张步岩在旁侧,听得白了脸。
那唐六公子最喜画天赋异禀的男子,完后再给灌一嘴子媚药,必要把那长物独享一番。
魏勋阴狠着脸笑了:“就他了!你帮我同他约个时辰,我要国子监人手一份冯舜钰的春画儿。”
正这当口,忽听远处锣鼓铿锵,数十锦衣卫由远而近,分列布政司正门两侧,一溜长远,最前是一顶明黄大轿,后随八九顶官轿而来。
此时正门已大开,衙署官吏及众新中举人跪迎,轿停下,指挥使掀起帘子,太子朱煜从明黄轿中出,把众人颜面扫过,端严着面庞做老成状。
舜钰躲在不起眼角落,暗忖他怎会来鹿鸣宴,但愿他那日看榜时,并未把自己认出。忽又见第二顶轿停,从银顶青檐黑帷大轿中,出来一高官,撩袍端带,高大清梧,面容清润,微带温和笑意。
那人真是奇怪呢!
看着那么儒雅温善,你被吸引着靠近他时,才发觉他竟是如此不易亲近,你若再强求,他会倏得翻了脸,冷漠威严之势会迫你退避三舍。
舜钰模糊的想,她若朝堂历事,定要躲沈二爷远远的,那般心机深沉的性子,她其实很怕的。
……
后头的官员陆续出,皆是此次秋闱的考官、监临、提调等帘内外官,簇拥着太子及沈泽棠先行进入衙署内,后跟邀请来的夙儒,再才是全体新中举人。
舜钰行在其中,绕过照壁,穿园过道,终在政事堂停下。
远望堂内各官已坐好,太子与沈泽棠居中面朝外坐,副考居左,监临居右,其它官吏则顺次左右下坐。
众举子上前先行跪拜主考官,后依次朝监临、提调、监试等官行四拜礼,再给场内执事等官员及邀请来的夙儒行两拜礼。待所有礼成,退避一旁,衙吏及侍从手脚麻利的摆桌端椅。
趁这当儿,提学官匆匆至众举子跟前,手里拿着黄笺喊道:“第一名冯舜钰,国子监生;第二名王崇、曹县学生;第三名张嵎,铜城县学生;第四名边睿、德州学生;第五名夏诺;临城学生,请此五魁坐堂上首排。”
舜钰在众人艳羡目光中走出,身后随四举子,由提学官引领坐首排中间。
她坐定一抬眼儿,即见太子朱煜目光灼灼盯着自个看,而沈泽棠,正端起茶盏慢慢吃着。
第170章 鹿鸣宴3
鹿鸣宴起源于前朝,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
仅以乡试,得太子亲驾,沈次辅主考,倒还前所未闻。
长吏哪敢怠慢,各桌的珍馐美味,竟是比往年要精致许多。
中秋后的蟹九黄十膏,最是肥美时候,若是蒸熟来吃,势必得掰腿揭盖,揪心扯肺,还得用指甲助着吮黄吸膏,这番动作下来,举子执笔之手,手间黄淋淋,鲜腥腥,实有些斯文扫地。
那长吏请的厨子倒也心思奇巧,把大螃蟹里的蟹肉及黄剥剔干净,用姜蒜末儿拌了去腥,重塞回蟹壳里,再整个儿裹粉放入香油煠,但见蟹壳红酥香脆,遂捞起,大刀阔斧斩成四块摊菊花盘里,举筷箸挟来吃,竟又别是一番滋味。
每人面前一盘子,舜钰吃了一块,觉得味美,忍不得又挟一筷子。
一个侍卫端了盘蟹来,说是沈大人不好此口,遂赏给解元。
舜钰怔了怔,是她记错了么?那前世里自个剔出的膏黄及蟹肉,又是进了谁的腹?!
忍不得偷瞄了瞄沈二爷,恰他似也眸子无意的望来,舜钰把眼儿避开,算罢,他说不爱就不爱罢!
沈泽棠笑了笑,朝敬酒的官员婉拒,只是吃茶。
太子似乎对这蟹的做法颇赞赏,问长吏这厨子是何来历,长吏作揖陪笑道:“在王姑娘胡同有家‘忆香楼’,专做烤鸭买卖,生意颇兴隆,听闻衙署要办鹿鸣宴,店主毛遂自荐而来,并拟十数样菜色与下官,下官看着新奇别致,尝了其中一二,味道颇鲜美,遂大胆启用。”
“你倒有眼光!”太子扫溜满桌,又问:“即是会做烤鸭,怎不见有此菜色?”
长吏忙回禀:“这果木烤鸭,实需厨子立身侧现片现吃,思恐太子尊贵,岂容生人近侍,遂不敢命其上。”
太子摇头道毋须风声鹤唳,那长吏得命,即吩咐衙卫去后室引厨子而来。
沈泽棠略想了想,命锦衣卫指挥使立太子椅后,又朝沈桓使个眼色,沈桓会意,移步立太子左手边。
稍过片刻,身穿荼白麻衣戴帽的厨子,端一盘油光红亮的大肥鸭子而来,揭开木箱子,里头皆是寒光凛冽的锋利刀子,指挥使神色严肃,迅疾拔刀、护在太子身前。
那厨子倒也沉稳,不言不语拿起一小刀,开始片鸭,他手法极快的揭酥红鸭皮,片粉白鸭肉,须臾功夫,已摆满满一盘。再用面皮将鸭肉、葱白瓜条等裹之,由侍从递至太子面前。
太子笑看一眼,转而朝沈泽棠道:“此次秋闱科考,沈大人最是辛苦,此鸭肉卷、沈大人先品尝才是。”
侍从又把盘儿递至沈泽棠跟前。
太子之心昭然若揭,沈泽棠岂有不明白之理,到底还是怕死的。他笑了笑,拈起吃了口,慢慢嚼了。
却再也不吃,只看向那厨子,颇有赞赏之意:“与京城全聚楼的比,倒多了南方广东的鲜甜,我不嗜甜,否则定多吃些。”
太子这才拈起另一卷吃了,很是喜欢,命侍从打赏,那厨子跪谢不提。
……
舜钰瞧着那厨子面熟,细打量一番,不由暗暗吃惊,竟是萧荆远。
他已不副初见时的落魄模样,此时倒有些富态商贾的雏形,想必忆香楼被他经营的颇有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