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强推完结+番外 (岳月)


  商人一听立刻不苦着脸,点头哈腰一个劲夸赞王谈杀价杀得好杀得妙,王谈听得都快要翻白眼了。
  不管如何,价钱谈好了,商人又盼着办好这差事,以后也能做宫里木材的供应商之一,麻溜就派船队送木材上京。
  灾民抓紧时间重建房子,免得秋天或者冬天的时候要冷了,他们还没建好房子,就得挨冻受累。
  顺天府还派差役四处巡逻,免得有小偷小摸抢了各家建房子的木材。
  那都是命根子,但是四周都热火朝天在建房子,也就很容易疏忽,被人钻了空子偷去木材。
  之前就曾发生过一次,好在那家人警惕,立刻大声喝住,正好有巡逻差役经过,联手一起把几个偷木头的无赖扭送去大牢。
  康熙知道后大怒,让顺天府之后都派差役分开几队,日夜巡逻,才杜绝了此事。
  要是巡逻的时候遇上家里只有老弱妇孺,建房子不太利索,差役还会帮把手。
  百姓很是感激这些差役之前还帮着救人,他们经过的时候,看差役热得满头大汗,都会让得空的小孩子打几碗水送过去。
  差役们受宠若惊,倒是更加认真巡逻,彼此的关系就比以往更亲近了一些。
  康熙还另外下旨,家中有兵丁曾参与平三藩的,还格外关照。
  平定三藩后,有些兵丁直接留下驻守,并没有回京来,有的就已经葬身在沙场,再也不能回来。
  京城这些外地驻守和已经去世的士兵,在京城里住着的就只有年轻的妻儿和老迈的父母。
  另外还有从战场回来,却落下残疾的士兵,顺天府都会特意派几个差役时不时过去帮忙建房子。
  几个高大的差役帮忙,这建的房子就比其他人要快得多。
  不过邻里倒也不嫉妒,毕竟这家男丁去当士兵到前线,也是九死一生。
  有的在外地驻守,有的虽然活着回来却落下残疾,有的已经葬身沙场。
  如今这特别的照应就是兵丁用命拼回来的,朝廷感激这些兵丁在平三藩时候的奉献和牺牲,所以多照顾点又怎么不对了?
  其他人如果有余力,也会帮着这些只剩下老弱妇孺的建房子,自然建的就更快了。
  随着百姓热火朝天重建家园,这地动的阴霾仿佛就这样慢慢散去。
  余震越来越少,后来渐渐就消失了。
  一座座新的房子建造了起来,似是原本那场大地震就没有出现过一样。
  百姓的脸上重新洋溢起笑容来,他们免了赋税,田地能重新种,朝廷还赊了种子,只需要来年丰收的时候还回去一成就行。
  如果来年的收成不好,也可以缓一缓再还。
  送种子的小吏一遍遍很有耐心解释,收到种子的百姓一个个满脸笑容,不用担心来年收成不好还不回去该如何是好。
  未免有人钻空子,收成不好缓一年后需要还,如果还是还不上就加收一成,每年增加。
  要是一直不还,而且当地收成还可以,其他人都已经陆续还上的情况下,那么官府会通报此事,把人名和村落都写在公布栏上,让邻里一起监督。
  什么时候还上,什么时候才换掉公布栏。
  人可以不要脸,但是总要活着。
  要每次出去都被人指指点点,这就有点过不下去了。
  再不要脸的人都不敢赖着不还,这也算是后手了。
  如果实在脸都不要了,官府也只能把人收押,然后发配去做苦力来偿还。
  一般人还不至于不要脸到这个地步,百姓都兢兢业业努力耕种,希望来年收成好一点,足够还上,免得给朝廷带来更大的负担。
  拆掉了损毁的房屋,百姓还把家当都翻出来了。
  能用的农具和家具就继续用,不能用的修一修用,实在修不了,劈了当柴火烧也行。
  王谈也要抓头,这批种子又是一大笔钱花出去了。
  偏偏有些粮商还想坐地起价,气得他立刻禀报康熙。
  康熙二话不说就把这些粮商一窝端了,正好他正缺粮食缺钱,这些冤大头就直接送上门来了,这时候不顺势动手还等什么时候去?
  粮商也懵了,感觉皇上完全不按理出牌,还把自己赔进去了,他们还得了抄家流放一条龙服务。
  其他粮商吓死了,再也不敢胡乱涨价,稍微涨一点之前还去官府那边哭一哭,实在是收上来的粮食比以前贵,粮价不涨一点,他们也要活不了。
  官府的人听后,只写进折子递上来,让康熙做决断。
  康熙派人查明后,得知各地卖粮确实高了一点点,却比不上粮商提价的零头,转头让人跟海商买粮,让粮价大幅度降低。
  这下粮商都不敢不跟着降价,不然他仓库里那些粮食就要卖不出去了!
  海商大量的粮食进入市场,冲击可想而知。
  而且康熙还给海商一个优惠,每次港口上谁送来的粮食最多,就能直接进拍卖会。
  如果本人已经进拍卖场,就可以另外带一个人进去。
  这下海商送粮食过来就更疯了,他们能进去拍卖场的就不多。
  哪怕能进去的,再多带一个人,谁家没几个亲近的亲朋戚友?
  再就是他们哪怕不带亲属,把这个名额转手卖出去,也是个无本生意,谁不乐意呢?
  于是海商拼命买进粮食,先是从东南亚那边进的多。但是那边买的人实在太多,然后没剩下多少,他们就转而跑去欧洲买。
  海商也聪明,他们当然不会直接跟欧洲那边说:因为大清遇上地震了,缺粮食,所以才会过来买粮。
  两边离得远,一般都靠海商来传递消息。
  这次海商聪明了,压根就没有递消息过来,也不算故意隐瞒,就晚一点说而已。
  不然要欧洲那边知道大清地震缺粮食,不把价钱抬到天上去才怪了!
  海商大老远跑过来,可不是只当个搬运工,而且欧洲抬高了粮食,他们中途运输需要费用,也会有损耗,过去的价钱自然也高,大清不收了怎么办?
  再就是大清给了许诺,他们带去的粮食多,最多那个人就能进拍卖会。
  这么难得的机会,谁愿意错过啊!
  海商们彼此之间默契都没跟欧洲那边提起此事,然后一个个各显神通,跟各国熟悉的贵族打交道,开始忽悠对方卖领地里的粮食。
  他们还送不少稀罕礼物过来,虽然送的贵重,让海商有点肉痛,但是能买下很多粮食,那也值得了。
  果然这么一疏通关系,贵族大手一挥,让领地的百姓卖了不少粮食。
  海商给的价钱公道,百姓也愿意卖。
  他们一个个村庄去收,每个村长知道村里收了多少,就不清楚隔壁村的。
  十个八个村庄收的粮食分别送上船队,就连贵族都不知道海商究竟买了多少。
  不过贵族也不在意,反正海商给钱了,又送了礼物,这门买卖对他来说没亏,自然也就不在意了。
  这时候谁熟悉的还关系好的贵族多,领地也大的话,谁就占便宜了。
  有个大海商之前买卖做得不错,就是差了临门一脚能进拍卖会,垂手顿足很久,如今终于大展神威,收了一大堆的粮食。
  他都不敢休息,怕被人捷足先登,转头就让船队匆匆出发送到大清这边来。
  他这船队带回来的粮食数量,不止惊动了户部和王谈,还惊动了康熙。
  实在这数量太大了,王谈派户部的人亲自去点算了好几遍,确实数量上没有差错,而且粮食在海上保护得不错,损耗很少,基本上都能直接送仓库里用。
  康熙知道后,大手一挥,也遵守承诺,直接就让这个大海商进拍卖会了。
  其他人一见皇帝如此守信,虽然遗憾比不过这个大海商,然而大海商进去了,其他人的压力小一点,不也有机会了?
  毕竟康熙承诺的是四个大城市的拍卖会,这去掉一个,另外还有三个名额啊!
  顾凝宸后来没帮着算,不过陈女官还是去帮忙了,听她提了提,都开始怀疑欧洲那边的粮食是不是都要被这些海商给搜刮一空了?
  海商们热热闹闹买了一通,等入秋,欧洲那边秋收的时候还买了不少。
  不过他们买的太多,终于引起贵族的注意。
  等秋收的粮食被买掉一半,贵族们终于察觉不对,也得到了大清这边大地动的消息,气得要命。
  但是海商这时候提前接到消息,立刻溜之大吉。
  贵族派人想拦住这些海商,可惜船队已经出发,他们只能在岸边恨得咬咬牙。
  康熙得知后还跟顾凝宸开玩笑提起此事来:“欧洲那边以往的陈粮买掉了,新粮也买空了一半,今年冬天就要难过了。”
  他们想学着海商,去其他地方买,会发现白跑一趟。
  周边都被买光了,东南亚也给买得差不多。
  东南亚那边不傻,他们一年两熟,上一茬全卖掉,第二熟的时候就坚决不卖了。
  当然他们作为殖-地,当地的负责人贪财卖掉一半,另外一半是万万不敢动的。
  余下一半多得上贡,剩下那么一点就是他们一个冬天和春天的口粮,都是救命粮,当然不敢卖。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