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强推完结+番外 (岳月)


  康熙下命,如果亲属朋友领走尸身去安葬,可去顺天府领一笔丧葬费。
  虽然不多,但是买一口薄棺葬下还是足够的。
  这钱给的不多不少刚刚好,也是怕有人冒领尸身,然后冒领这个钱,却没把尸身好好安葬,随意扔在哪里。
  如今已是初夏,尸身如果没有好好处置,很容易惹来蚊虫,甚至腐败后污染水源,引来疫病就不好了。
  这个安葬费不多,而且到官府领钱也需要登记。
  姓甚名谁,跟带走的尸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没有第三个人作证等等,都避免有人冒领或者错领。
  几个小吏还在门口贴了告示,不识字的百姓也会反复告诉他们如何登记,如何领回亲人的尸身。
  如果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推不动尸身,差役还能帮忙推车送回家去。
  差役实在腾不出手来,同村的老乡也能帮忙一二。
  很快尸身就认领得差不多,余下没人认领的,官府也会出钱给他们安葬好,免得他们曝尸荒野。
  安葬费又是一大笔钱出去,王谈看着账单,愁得头发都要掉了。
  偏偏这还是不能不给的支出,后续还得帮着百姓重建住宅,总不能让他们一直在棚子里暂住。
  如今还是夏天,在外头住着还好。
  等入秋了,甚至入冬的时候就太冷了,人在外头容易冻着,如今得了伤寒是相当致命的。
  别是好不容易从大地震里逃生,最后还死在风寒里面,那就太冤了。
  重建住宅又是一大笔钱,王谈感觉这样下去,国库再厉害都要撑不住的。
  顾凝宸倒是给康熙出了个主意:“皇上,南边这次受灾不严重,何不动员乡绅给百姓做点善事?事成之后,也能刻在路边的石碑上,成为后人楷模。”
  也就是鼓励乡绅出钱给百姓重建家园,然后康熙就不必出这笔钱,只需要把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
  乡绅出了钱,得来了名声和面子。
  康熙完全不需要出钱,只给了一块石碑让人刻名字而已,简直是无本买卖!
  不过顾凝宸提出后也有些忐忑,毕竟她一个现代人,其实对荣誉这个没有古人那么注重,要是康熙觉得这个办法不妥当呢?
  哪怕如此,她还是先说出来,看看对康熙有没用处。
  康熙看见顾凝宸忐忑的小眼神,不由笑着道:“这个法子不错,名字刻在石碑上,以前也是有的,只是有限制了高度。”
  石碑太高是不行的,如果矮一点,宽一点,倒是可以。
  放在路边,人人经过的时候都能看见,后边再写明这是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的事迹那就更好了。
  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这些人为何被刻在石碑上。
  估计这主意一出,那些乡绅巴不得将所有财产都捐出来,只求在石碑上能有一个位置!
  康熙对着顾凝宸眨眨眼道:“按照捐钱的多少来放,到底有些不好,不如就按照先后顺序。谁第一个来,必然要放在最上头。”
  顾凝宸松口气,看来这个法子,他接受度良好。
  就是说腹黑还是康熙才够黑,估计里边外边都是黑的。
  按照顺序来,那后边哪怕捐得再多,都不可能排到前头去。
  这不逼着那些乡绅抱着家产第一时间冲过来,生怕慢一步就落在人后了?
  别人可不知道是按照前后顺序,只以为是捐的多少来排序,能排在前面,怎么都比在后头的更显眼一些!


第66章 三更合一
  顾凝宸这个建议,康熙回头跟内阁大臣商议的时候也提了。
  大臣们纷纷赞同,还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既维护了朝廷的体面,还给灾民送去温暖,捐钱的乡绅们又得了刻在石碑上的体面,简直是一石三鸟了。
  听闻又是定贵妃的主意,索额图都麻木了。
  不过这个法子是真的好,如果朝廷直接跟这些人要钱来帮补一二,那就太掉价了。
  但是石碑刻字这个光荣的事拿出来,既体面,又不必朝廷多说什么,多的是一窝蜂来的人。
  谁家没几个拐着弯的远房亲戚,大臣们一时心里都盘算了起来,是不是该稍微提前通风报信一下?
  顾凝宸知道后就好奇道:“皇上既是知道大人们会去给自家亲朋好友通风报信,不打算阻拦一二,以示公平?”
  康熙握着她的手,让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慢慢解释道:“你想想,这件事要直接公布天下,那一下子来的人就太多了。不知情的还以为朝廷在大肆敛财,有心人一宣扬,这好事就变成坏事了。”
  她一听,顿时明白了。
  这事不好明面上直接到处说,不然确实让人心里犯嘀咕,这朝廷究竟差多少钱,他们这是得去捐一点还是把家产全捐了才行?
  别是捐一点不满意,回头吃挂落,他们就是送钱找罪受了。
  但是大臣这些亲朋好友,以前自然得过这些大臣的小道消息,深信不疑,相信必然是好事,当然直接就带着钱来了。
  而且他们也有其他亲朋戚友,这都不需要朝廷多宣传,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这些人的数目不多,钱财却不少,最不缺这个,就缺名声,简直是目标客户了。
  完全不需要多筛选,精准就找到这个目标客户出来,顾凝宸看着康熙,也想知道他这脑瓜子究竟怎么做的,怎么那么厉害?
  见她盯着自己,康熙就笑着问道:“怎么这样看朕,如此有什么不对吗?”
  顾凝宸就摇头道:“不是不对,而是太对了。这样一来,灾民重建宅子的钱想必很快就够了。”
  毕竟石碑上只写了名字,又是按照先后顺序排。
  这样一来还有个好处,就是彼此之间大部分是不知道对方究竟捐了多少钱。
  要是按照捐款数目排序,那么上下之间的人如果不认识,打听一下也能知道。
  但是打乱了顺序,上边的人可能就是先了一步,未必比自己捐的多。
  他们要去打听,得知上边或者上上边的人捐的比自己少很多,估计就要郁闷了。
  还不如不打听,按照顺序来,毕竟后边的人也可能捐的比自己多,却在后头呢!
  又因为打乱,没写数目,这些人哪怕彼此稍微打听,也不可能估算最后朝廷得到的捐款总数究竟多少。
  只要户部不泄露消息,除了康熙就没多少人知晓,也避免有心人得知这个数目十分庞大而开始指指点点。
  捐款多了少了没人知道,这时候朝廷也不会讲究账目透明这种事。
  当然,这所谓透明是不对外公开,却不等于真的完全不透明让人胡来。
  钱到手了,必然要落在实处,确确实实用在灾民身上,而不是被官员们中饱私囊,挥霍掉了。
  就跟康熙预测的那样,来的人不算少,却也不多,捐的钱款彼此之间都不大清楚。
  一个个到顺天府那边登记,把名字和户籍都写上了,免得跟别人重名了,地方又含糊,名声落在别人头上,那就白捐了。
  前面一人登记名字和户籍,后边一人收钱,点算后登记在册。
  一人一页,后边的人想看前面的,也不可能偷看得了。
  院子还是前面一人进,人却是从后边另外一个门出去,然后另外一个人才进去,可以说是秘密守得严严实实,前后人根本碰不上面,也就不可能互相打听了。
  捐钱的人也乖觉,明白这时候带金子银子太不方便,直接就换成银票送来。
  捐的银钱点算后就转到户部那边再核算一遍,没问题后,王谈就把总的账目送到康熙手里。
  康熙看后微微颔首,吩咐工匠按照捐钱的顺序把人刻上去。
  这些捐款自然不可能直接就分到灾民手上,毕竟要有人全花掉了,却没用在重建房子上,回头还来闹腾想多要一份怎么办?
  又或是家中一人偷偷拿走了,余下的人又怎么办?
  再就是如果灾民们拿着钱,也得买各种木材来重建房子,买的人一多,木材的价格肯定会上升,到了他们手上原本够用的钱就会不够用了。
  毕竟供不应求,木材不够卖,价格肯定会上去。
  倒不如户部统一把这笔钱一起去大批量买木材,一次性买,反而价格还能往下压一点,比灾民自个买要划算得多了。
  买下这些木材一次性用船只从大运河送上来,虽然路上有花费,但是数量大,船只一次也能装载很多。
  比起灾民单买几根木材的价钱,运输费用平摊之后反而要划算。
  王谈真是省钱小能手,小算盘在手,哪个商人都别想在他这里占便宜!
  当然王谈也不会占商人的便宜,该给多少就给多少,但是当自己是冤大头,那就不可能了!
  这价格被王谈杀了下去,商人都要苦笑了。
  不过这价格其实商人也没有亏,只是赚得没有平日多。
  但是量大,积少成多,他还是有赚头的。
  王谈看不过商人那苦哈哈的表情,瞥了他一眼道:“这些木材要好,别给我送什么乱七八糟的坏木头来。要你这次办得好,回头宫里有采买木头的差事也能先考虑你。”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