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那些规划中,不难看出朝廷那不为人知的决心。
瑞王没有告诉这些人,幕浮岛上目前正处战火连天,几十家势力混战的乱局。
因为他很清楚这些大多都是书香世族出身的人,都有多惜命,他们躲在背后争权夺势,逞心机耍手段的本事一个比一个强。
但是他们并不具备直面战争的勇气与魄力,这也是朝廷看不上他们,他其实也不那么愿意带上他们的原因。
只是朝廷看不上他们的结果,是迟早会整治发落他们。
而他带上这些人,多少能派上些用场,有了他们,等到事成之后,他就能在短时间内成功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底,还能借他们牵制那些本土势力。
宴会结束后,杨承宗难掩兴奋地提议道。
“四弟,看来上面对瑞王,是真心信重啊,如此看来,我们杨跟着瑞王出的前程,可比留在大安的前程好,我们还是赶紧写信给爹,让他按照计划,再多派些人过来吧。”
杨承宗已在席上观察过,大多数人家都是倾巢而出,尤其是那些曾被发配到合城的那些人家。
现在还没出海,那些人家就已跟着瑞王沾光,获得恢复爵位的优待,让杨承宗觉得很有紧迫感。
杨承功却对此有些迟疑,总觉得还是更谨慎些为妙。
“大哥,还是待我多打听一下,再做决定吧,我们杨家根基在大安,总要多留条退路。”
杨承宗不赞成地回道,“等到你再多拖延一阵,我们杨家就什么都捞不着了,爹不是说了,既然决定要跟着王爷,我们就不能再三心二意,难道你想等到大事成后,我们杨家只能捞个官位吗?”
在杨家,主事者是同辈中能力最出众的那个,可是执掌庶务的却是嫡长房一系。
杨家若能跟着瑞王打下一片江山,在论功行赏时得到爵位,肯定是杨承宗一支受益最大。
在大安时,他们可以表现出看不上那些因战功而封爵的勋贵人家的态度,与其针锋相对,推崇书香文人风骨。
可是打心里讲,这世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视功名利??如粪土?
连大名鼎鼎的乐贤居士,也是不顾众人的非议,为出仕不惜一再改换门墙之人。
杨承功当然知道他大哥的那点心思,皱着眉道。
“大哥,王爷需要的是能真正帮他成就大业的能臣干将,将来论功行赏,论的也是功绩,肯定不会依据各家派出的人数多少来决定,老太爷年事已高,不可能跟着出海,你我亲自带人来此,就能代表杨家全心追随王爷的诚意。”
杨承宗彻底冷下脸,有些尖锐地问道。
“谁家当家的没来?他们不仅来了,除老弱妇孺留下外,还直接带上所有青壮,就算是我看了,都知道他们是铁了心要追随王爷,那林家更是老太爷亲自带人过来。”
说起这些,杨承宗就满腹牢骚,回到祖籍后,他们才知道那封信中还有隐藏内容,才明白他爹的选择,对他们杨家而言,这确实是场大机缘。
可是他爹一边说绝对不可三心二意,与老四在私下里商量过后,又不顾他的劝说,决定先派他们过来探情况。
杨承宗知道他们是认为瑞王想要在海外成事,就注定离不开他们的辅助,才会不给他们留后路的直接召集他们。
可是来到定海水师大营后,就能看出,瑞王手下人才汲汲,还多是与他们杨家存在竞争关系的人家,其中不乏实力底蕴尚在他们杨家之上者。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杨家再拿乔,只会落得两边都不落好的局面。
杨承功一直看不上他大哥这急功近利的性格,但对方是嫡长,他也只能耐心向其解释。
“大哥,这毕竟是关系到我们杨氏全族的大事,再怎么慎重都不为过,我们杨家与那有些人家不同,只要我们杨氏根基在,就算一时不顺,迟早也能东山再起。”
杨承宗冷冷地看着对方,“你就是这么说服爹,成功让泽哥儿留下?”
发现他大哥竟然摆出不惜要与他撕破脸的阵势,杨承功有些意外。
“大哥,让泽儿留下,是爹反复思考过后的决定,他下科能考中的概率十分大,连小公子都选择留下,我们杨家也在大安留下一支,不为过吧?”
杨承宗冷笑一声道。
“可惜厚泽没有小公子那样的福气,有个当皇帝的叔叔关照着,你就不怕他也步了你的后尘?哦,你怕,所以在离京前,你特意让弟妹派人怂恿媛姐儿去见何……小公子?”
媛姐儿是他的继室为他生下的小女儿,长相十分貌美,心机才华样样不缺。
若非当今皇上早已取消选秀,宫里则因太子的命格特殊,十分忌讳别人提及太子的亲事,他的小女儿现在说不定已然成了贵人。
四房说服他爹让杨氏下一代子孙中最出色的杨厚泽留下,又让媛姐儿去何昌逸下值回家的路上偶遇,打的是什么主意,杨承宗心里十分清楚。
只因他也希望这件事能成,才没有阻止,可惜媛姐儿的一番谋划失算,没能引起何昌逸的丝毫关注,他也只能死了份心。
杨承功不确定对方到底知道多少,但他绝对不能承认,毕竟这种操作实在有损他的声誉。
“大哥,我又不是不同意你的想法,只是考虑到我们来大营的时间尚短,才想多打听一下,你又何必对弟弟的意见这么大?”
杨承宗目含深意地看着对方,“我只希望尽快,不想因为大家心不齐,力气不往一处使,从而误了我们杨氏一族的前程。”
兄弟二人因对方耍心机而起争执的事告一段落后,瑞王那边就已得到消息。
接过何昌逸为他倒的茶,左宣宏直接嗤笑道。
“这杨家,哼,可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也不想想当年他们出了那么大的错漏,若非有你出面帮他们收拾烂摊子,他们杨家早被先帝都给砍了,还有机会谈什么基业?”
瑞王也觉唏嘘不已,“我当年也是看在杨老太爷是个人物的份上,才出手帮他们一把,看来昔日的精明人物,现在也糊涂了。”
“可见当今的手段实在不凡,继位没几年,就将他赶回家养老,又将杨老四给坑在一个废弃的位置上,一坐就是这么多年。”
第九十三章
杨氏、林氏等家族, 突然相继退出朝堂,说是回祖籍,实则去了临海府的定海水师大营一事,当然是在第一时间就已引起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的关注。
也通过部分人去何昌逸面前示好之举, 猜出他们会有此举, 应与当年的瑞王有关。
换句话说, 就是他们应该都属于瑞王掌握的隐藏势力。
让所有人都想不通的是,那些人为何会如此顺从,毫不挣扎地退出仕途。
不管是因忌惮已然落魄多年的瑞王, 还是因为害怕今上知道他们曾依附瑞王门下,会被清算与打压, 按说都不至于做到这一步。
毕竟那些人家中, 有不少在朝堂上的根深叶茂,若是齐心联合起来,绝对是股能让皇帝都有所忌惮,无法轻易撼动的强大势力。
可是任凭他们再怎么打听, 都无法从那些人家打听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使得整个京中都变得暗流涌动, 有大臣对此警惕不已,私下里聚集到一起相互打探消息, 想要知道这种异动背后是否藏有什么秘密。
尤其是某些同样藏有秘密的人,对此更为敏感,十分担忧自家会不会也步了后尘。
即便宫里一切如故,仿佛突然变得耳聋眼瞎般, 既不在意那些合族子弟致仕,退出朝野的人家是为什么, 离京后去了哪里。
也不关心受其影响, 在私下里频频开碰头会, 分析形势,甚至是商讨某些对策的勋贵与大臣们。
看着最新送入宫的密报,正宁帝忍不住叹了口气。
“朕都记不清这都是第几起了,若非皇儿提前安排得有人手,朕的那些兄弟,不知得死多少回。”
何殊闻言,不由得失笑。
“您放心,命只有一条,儿臣的那些叔伯们顶多也就只能死一回,不能再多了。”
“看到这些,就知道皇儿着实没有说错,这世上没有永远的忠心,只有永远的利益,喂养的虎狼吃不到肉,或是感受到威胁时,就会选择噬主。”
这让正宁帝十分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做了一个在所有人看来,都觉得匪夷所思的决定。
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既没有倚重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也没有提拔身边的宦官,而是选择相信年仅三岁,连某些复杂一些的字都认不全的太子。
如今他既不用担心会掸压不住被他倚重的心腹大臣,遭到反噬,朝政也没有被耽误,还在朝堂与民间都拥有崇高的威望与声誉,算是面子与里子都得了。
“儿臣之前说的这话,有无数史实作为依据,当然不会错,只是现实留给人们的选择往往有限,有些时候明知是把双刃剑,也只能选择仅顾眼前。”
正宁帝对此深有同感,还有些心有戚戚,因为他要不是因为有太子,肯定也要被迫做选择。
“现在想想,你皇爷爷之所以会将皇位传给朕,可能也有看出朕心善,不会往死里整他那些儿孙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