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不慌,全家大佬种田忙 完结+番外 (悠闲小神)
扫盲班面向成年人,每日夕食后开课,一节课一个时辰,教授语文和数学,一堂课上满就算两个工分。
学堂面向十五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孩童,只要家里有孩子符合年龄的,都必需要送到学堂来。
学堂里包午饭和夕食,谁家的不来,就扣谁家的工分,等工分扣到零,主家便会发卖到矿上去。
扫盲班也一样,没毕业之前,人人都要来,有病也要先请假,不然一样扣工分发卖。
听见这个被发卖的惩罚,庄民们神色顿时认真起来。
他们不理解主家为什么要他们学字算数,但如果听话就能有饭吃,那也不错。
他们知道庄上换了主人,男主人还没机会见到,但女主人却是早早就见过了。
这位夫人看起来是个面冷心狠的人,但她却没有一来就将他们发卖出去。
不但没有,还拿出粮食让他们去修路修房子,虽然吃不饱,但好歹又活干没饿死,家里有孩子的也还能坚持下来。
相处了这么些时日,他们也算看明白了。
跟着徐家人不一定能过得更好,但肯定不会比其他地主更差。
眼看着条条款款能说的都说了,吕蒙看向站在屋檐下,围着羽绒围脖,带着羊绒手套的徐月。
徐月朝身旁的哥哥姊姊,还有君梅王有粮点点头,四人便掏出一支炭笔,和一本厚厚的黄册,来到早已经摆好的案几前。
徐大郎沉声喊道:“我这边要三十人山上烧炭,男女不限,要力气大的,想干这份活的就到我这来登记。”
徐二娘紧随其后:“我这边要四十人捻羊毛织毛衣,妇女优先,手巧优先。”
第162章 主观能动性
君梅年纪小小,沉稳初显,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虽然有点紧张,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缓缓说道:
“十五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儿童到我这边报名,明日辰时便开始授课。”
王有粮见状,不甘示弱,忙跟着高声喊道:“想去工厂那边的来我这,人数不限,男女不限!”
或许在村民们看来,主家的种种行为都令人费解,但想到食物和温暖的羊绒衫,纷纷积极上前报名。
工厂那边工分最多,一下子就涌来很多人。
直到吕蒙用亲身经历提醒众人,打铁可不是那么轻松的,众人盲目的激情这才回归理性。
女人们大多都选择到徐二娘那边做羊毛衫,因为可以待在有地龙,暖烘烘的屋子里干活。
而且做衣裳比较轻松,更适合会做针线的她们。
徐大郎那边要的人也很快就招满了,毕竟工分多,还是有优势的。
剩下一些人年纪稍大的不知道能干什么,徐月便安排他们跟阿三去挖泥做砖,准备用来搭炕,按照所做数量多少来计算工分。
一时间,原本死气沉沉的庄子,因为忙碌起来的人们,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人运动起来就会发热,呼啸的寒风似乎都没有那么凛冽了。
庄里妇女们跟着学仿羊毛,织毛衣,越学就越觉得毛衣好。
其中几个妇女经过多日观察,觉得徐二娘应该比较好说话之后,便大着胆子来问她,她们能不能直接买毛线回家去自己织毛衣。
一套毛衣弄下来要花200工分,孩子的便宜一些,150个工分一套。
假如是一家三口,男的一天赚9个工分,女人一天赚6个工分,再加上两人在扫盲班一人2个工分,一天总共能赚19个工分。
庄子上一斤粮食五个工分,现在要干活,吃的就多,再怎么节约一天也要两斤粮食10个工分,这么算下来,一天存9分,200分得干20多天。
这还只是一个人,家里另外一个大人也要20多天,孩子也要是半个月,等衣裳弄下来,这冬天都过去了,人也冻死了。
可要是能便宜一点自己买羊毛回家晚上下课后自己织,两三天就能织出一套来,家里大人孩子都能早些时候穿上衣服。
徐二娘听了几个妇人的计算,颇为诧异,没想到她们居然还能发挥幼娘说的那什么主观能动性了。
这当然是好事,说明扫盲班扫盲已经初见成效,这些妇女都知道怎么算数了。
还记得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人连自己一天赚多少工分都算不齐。
“很好,有进步,幼娘说,主动提出问题的人可以加分,我给你们三人一人多加五个工分。”徐二娘拿出计数本子,炭笔一挥,一人加五分。
这可以换一斤粮食了,三个妇女面面相觑,又激动又不敢置信。
毕竟在来找徐二娘的路上,她们可是做好了会被主家惩处的准备。
没想到,先前小小姐说的事居然是真的,只要勇敢提出问题,或者是帮助庄子上解决了问题,就能得到奖励。
不过卖羊毛的事二小姐还没回应呢。
三人高兴之余,仍旧忐忑的看着徐二娘,等待她的回复。
这事关乎羊毛的定价问题,徐二娘让她们先回去干活,她晚些时候再回复她们。
问题能够提出并被徐二娘表扬已经是意外之喜,三人也不敢再催促,看着计数木签上新加上来的五个工分,欢欢喜喜回去继续织毛衣。
每个上工的人手里都有一个木签,用于计数,因为需要极精细的工具才能在小小木签上刻字,杜绝了仿制的可能。
而且还有总积分账册在各自管事手中,要是有人想耍小把戏,两边一对,就能揪出来。
徐月推行木签,也是为了督促这些人积极学习。
你不识数,那管事的随便给你加分减分你自己都无法分辨别出来。
而且有了木签,大家在新开的小卖部那边就可以直接进行兑换,粮食、豆腐、衣物、木炭、陶瓷陶碗等生活必需用品。
王大有那边的工厂连瓷器玻璃都能做出来,顺手再产一些比市面上普通陶器更加细腻的陶碗陶盆,不是问题。
衣物也不止是羊绒衫,还有皮袄和麻衣。
前段时间正是动物们长秋膘的时候,王氏带领手下部曲小队直接进山实战演习了一个星期,收获不小,皮毛等物处理好后直接做成衣服。
至于剩下的肉,就给部曲小队直接加餐了。
吃不完的专门拿到烟房熏起来做腊肉。
有需求就有生产动力,只要看着小卖部里堆积得冒尖的粮食,还有温暖的衣裳,村民们就干劲十足。
很快,本来就已经开拓好的四米宽道路就被庄民们一捶一捶夯实,不再是左凹一块,右凸一块的了。
平平整整的大路,跑马走车都十分顺畅。
在山坡上,汉子们在徐大郎的带领下,砍回来许多老木头,正在挖窑准备烧炭。
庄里一个叫石头的小伙子做事麻利,干活比其他人都勤快,也十分好学,徐大郎就给他一天算了十个工分,让他当小队长。
前几日大家还有点生疏,加上看到徐大郎那张冷酷的面容就害怕,是以每每到了烧炭这个重要环节,都不敢靠近去看。
因为在这个时代,烧炭这种手艺活,一般是不会外传,且不能让外人看见的。
他们以为这是徐家的独门秘诀,更是谨慎。
但今天石头真的忍不住了,他太想知道,为什么徐大郎烧出来的炭又结实又耐烧,还没有烟。
是以,在所有人都自觉退后避让的时候,石头硬着头皮凑了上来。
忙碌着检查炭窑密封性的徐大郎回头撇了他一眼,石头顿时头皮一麻。
但还没等他开口结实,徐大郎就已经招手让他上前来帮忙。
“你进去检查一下里面的摆放。”徐大郎吩咐道。
石头忙哎的应了一声,钻进留出来的窑口里,仔细检查里面镂空交叠垒放的木柴。
从山上砍回来的树木都被劈成了整整齐齐的条状,而后交叠着铺满整个窑洞。
石头检查了一下,没有松动和坍塌,便又钻了出来。
第163章 家变了
见徐大郎着手要点火,石头试探着问道:“大少爷,为什么里头的柴要这样交叠着摆放啊?”
他看过其他人烧炭,都是把柴全部堆在一起,而后糊上泥,倒上干柴点火就烧了。
徐大郎其实早就注意到石头对制炭的好奇,也有心培养他,好让自己早日从这种无聊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见他问,向来不爱同家人以外的人废话的徐大郎耐着性子,为他解答。
“这样架起来的木柴可以充分燃烧,人要实心,火要空心,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说完话,徐大郎在心里吐槽:人类活得真麻烦。
石头见往日里惜字如金的大少爷居然开口同自己解释,眼睛刷的一亮,又问起了其他的细节。
比如为什么徐大郎烧出来的炭都能刚好卡在木柴充分燃烧的那一刻。
又比如为什么这个炭窑要建成这种样式。
还有很多很多,石头问个不停。
徐大郎烦躁的瞪了他一眼,到底念着徐月的叮咛,没有一爪子结果了这聒噪的人类。
不过烦归烦,教授的徒弟好学向上,用不了两次就能自己把控柴窑火候,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徐月那边,正在给扫盲班和学堂学生们写教材。